解讀:國有林場和林區改革熱點話題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有林場改革方案》和《國有林區改革指導意見》。改革對國有林場和國有林區職工就業與社會保障有何影響?為何要逐步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改革將給百姓生活帶來哪些變化?圍繞改革中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解讀:國有林場和林區改革熱點話題
  • 來源:三維政策(見參考資料)
記者採訪了國家林業局有關負責人及專家。
妥善安置富餘職工 不強制性買斷
國有林場改革涉及幾十萬國有林場職工的切身利益。目前,全國共有國有林場4855個,職工75萬人,其中在職48萬人。
國家林業局國有林場和林木種苗工作總站總站長楊超表示,由於多年來管理體制不順、經營機制不活、政策保障不到位等原因,國有林場職工收入和保障水平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務十分艱巨。
“在此次改革中,我們始終把改善民生、保障職工利益作為改革的一條底線,高度重視富餘職工安置和社會保障問題,在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問題上只做加法。”楊超說。
方案提出,按照“內部消化為主,多渠道解決就業”和“以人為本,確保穩定”的原則妥善安置國有林場富餘職工,不採取強制性買斷方式,不搞一次性下崗分流,確保職工基本生活有保障。
“主要通過購買服務方式從事森林管護撫育;由林場提供林業特色產業等工作崗位逐步過渡到退休;加強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以鼓勵和引導部分職工轉崗就業等途徑進行安置。”楊超說。
方案明確,將全部富餘職工按照規定納入城鎮職工社會保險範疇,平穩過渡、合理銜接,確保職工退休後生活有保障。將符合低保條件的林場職工及其家庭成員納入當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範圍,切實做到應保盡保。
國家林業局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月華表示,據測算,國有林區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後,會產生約十萬名富餘職工。意見明確,充分發揮林區綠色資源豐富的優勢,通過開發森林旅遊、特色養殖種植、境外採伐、林產品加工、對外合作等,創造就業崗位。
“對國有林區中從事特殊工種的林業職工,符合國家規定條件的,在職工本人意願的基礎上,可以辦理提前退休。”王月華說。
有序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 創新森林資源管護機制
意見提出,區分不同情況有序停止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商業性採伐,確保森林資源穩步恢復和增長。
據王月華介紹,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目前森林資源以中幼林為主,可采資源逐漸枯竭,森林蓄積只有2.68億立方米。與開發初期相比,大小興安嶺林區林緣向北退縮了100多公里,濕地面積減少一半以上。
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將分三步走:擴大東北、內蒙古重點國有林區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試點;在此基礎上,停止國有林場和其他國有林區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
在王月華看來,天然林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態功能最強的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好生態,首先要保護好天然林。儘管眼前會花點錢,但長遠是件功德無量的事。
“實施停伐政策,標誌著國有林場和林區從開發利用轉入全面保護的歷史發展新階段。停伐打破了國有林場和林區原有利益鏈條,形成倒逼改革機制。這是此次改革的亮點之一。”王月華說。
這次改革還創新了森林資源管護機制。根據森林分布特點,針對不同區域地段的生產季節,採取行之有效的管護模式,實行遠山設卡、近山管護,加強高新技術手段和現代交通工具的裝備套用,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管護效率,確保管護效果。
堅持生態導向 提升人民生態福祉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每年到國有林場旅遊休閒的遊客高達5億人次,且呈快速增長態勢。僅2014年“十一”黃金周到國有林場旅遊休閒的人數就達5000萬人次。
“國有林場以其山青水碧、氣爽天藍、優美宜居的生態環境正成為百姓旅遊度假、健康養生的好去處。”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說。
來自國家林業局的數據顯示,全國有2570個國有林場建立了森林公園,占全國森林公園總數的90%;有242個國有林場建立了濕地公園,占全國濕地公園總數的50%;許多國家風景名勝區和自然歷史文化遺產,坐落在國有林場的經營區內。
方案明確,堅持生態導向、保護優先。將國有林場主要功能明確定位於保護培育森林資源、維護國家生態安全。
“維護和提高森林資源生態功能是國有林場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通過國有林場改革,為林業休養生息、森林結構調整、森林質量提升創造了有利條件。改革將在理順管理體制、確保財政保障的基礎上,加強國有林場基礎設施建設,使林場一心一意地保護和培育好森林資源,建設全民共享的美麗景區,為提升人民生態福祉發揮保障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