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

按照國務院部署,農業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林業局等部門,在深入基層調研、組織專家論證的基礎上,共同編制了《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解讀《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
  • 來源:三維政策(見參考資料)
  • 標籤:財政資金申報諮詢
“農為邦本”。農業可持續發展,一方面要確保我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可持續;另一方面,要確保我國農業資源永續利用。當前,我國水土資源約束日益趨緊,農業面源污染加重,農業生態系統退化明顯,水土資源管理、生態補償等體制機制還不健全,傳統的農業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在眾多期待中正式發布,著力讓現代農業發展插上可持續的翅膀。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對規劃作出了解讀。
亮點一:農業發展儘快轉到注重提高質量和效益的集約經營上來
韓長賦表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可持續發展。按照國務院部署,農業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林業局等部門,在深入基層調研、組織專家論證的基礎上,共同編制了《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這是今後一個時期指導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檔案。
“《規劃》明確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就是要加快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和生態保育型農業,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從依靠拼資源消耗、拼農資投入、拼生態環境的粗放經營,儘快轉到注重提高質量和效益的集約經營上來。”韓長賦說。
《規劃》明確了五條基本原則,就是要堅持生產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堅持創新驅動與依法治理相協同;堅持當前治理與長期保護相統一;堅持試點先行與示範推廣相統籌;堅持市場機制與政府引導相結合。
亮點二:2030年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格局基本確立
怎么看《規劃》中說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新格局”?
韓長賦表示,《規劃》對未來一個時期農業可持續發展做了整體的巨觀設計,既有時間表,又有路線圖;既有階段性目標,又有區域性布局。
到2020年,農業可持續發展取得初步成效,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明顯。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取得積極進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農業結構更加最佳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農業資源保護水平與利用效率顯著提高,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森林、草原、湖泊、濕地等生態系統功能得到有效恢復和增強,生物多樣性衰減速度逐步減緩。
到2030年,農業可持續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供給保障有力、資源利用高效、產地環境良好、生態系統穩定、農民生活富裕、田園風光優美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新格局基本確立。
亮點三:農業可持續發展將分區域布局、梯次推進、分類施策
農業可持續發展為什麼要分區域布局和推進?
韓長賦介紹說,《規劃》要求根據各地農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綜合考慮各地農業資源承載力、環境容量、生態類型和發展基礎等因素,將全國劃分為最佳化發展區、適度發展區和保護髮展區。要按照因地制宜、梯次推進、分類施策的原則,確定不同區域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方向和重點。
最佳化發展區包括東北區、黃淮海區、長江中下游區和華南區,是我國大宗農產品主產區,農業生產條件好、潛力大,但也存在水土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污染、農業投入品過量使用、資源循環利用程度不高等問題。要堅持生產優先、兼顧生態、種養結合,在確保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的前提下,保護好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實現生產穩定發展、資源永續利用、生態環境友好。
適度發展區包括西北及長城沿線區、西南區,農業生產特色鮮明,但生態脆弱,水土配置錯位,資源性和工程性缺水嚴重,資源環境承載力有限,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薄弱。要堅持保護與發展並重,立足資源環境稟賦,發揮優勢、揚長避短,適度挖掘潛力、集約節約、有序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
保護髮展區包括青藏區和海洋漁業區,在生態保護與建設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戰略地位。青藏區是我國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和重要的生態安全螢幕障,高原特色農業資源豐富,但生態十分脆弱。海洋漁業區發展較快,也存在著漁業資源衰退、污染突出的問題。要堅持保護優先、限制開發,適度發展生態產業和特色產業,讓草原、海洋等資源得到休養生息,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
亮點四:明確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五大任務
根據《規劃》,未來一個時期,我們要重點推進和完成五項主要任務,如何來完成?
韓長賦說,《規劃》明確提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五大任務,最佳化發展布局,穩定提升農業產能。保護耕地資源,促進農田永續利用。節約高效用水,保障農業用水安全。治理環境污染,改善農業農村環境。修復農業生態,提升生態功能。
五項任務的首項是最佳化發展布局,穩定提升農業產能,這個任務應如何完成呢?
韓長賦說,按照“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要求,堅持因地制宜,宜農則農、宜牧則牧、宜林則林,逐步建立起農業生產力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農業生產新格局。充分發揮科技創新驅動作用,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加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集成創新與推廣套用,力爭在種業和資源高效利用等技術領域率先突破。最佳化調整種養業結構,促進種養循環、農牧結合、農林結合。
“總體上說,完成《規劃》中提出的五項重點建設任務,將以最急需、最關鍵、最薄弱的環節和領域為重點,統籌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和財政資金,調整盤活財政支農存量資金,安排增量資金,積極引導帶動地方和社會投入,同時組織實施一批重大工程,全面夯實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韓長賦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