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梁古城

解梁古城

解梁古城(第四批省保),時代:春秋,地址:永濟市開張鎮古城村,據傳故城為春秋時期晉國六卿之一的智伯所建。該城城垣保存尚好,高4——5米,周長4.65公里,共設九座城門。城牆上寬4米,下寬15米,夯層明顯,厚0.08米,土中夾雜有陶片。 山西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解梁古城
  • 出土地點:永濟古城
  • 館藏地點:永濟古城
  • 所屬年代:公元前453
來歷,位置,

來歷

智伯(?-前453),名瑤,春秋戰國時期晉國人。智伯的封地在解梁(今永濟古城一帶)。《括地誌》記載:“智伯城在蒲州,虞鄉縣西北四十里。”《歷史地圖集(春秋時期晉國圖)》記:“智”在今永濟。《博物志》:“解縣有智邑,當即智城在虞鄉”。
智伯乃春秋末年晉國的四卿之首,身材魁梧,力氣過人,才思敏捷,能文善辯,剛強果斷。智氏世為晉國大夫,其父智申,稱宣子。智伯隨父走上晉國的政治舞台,很快就顯露出非凡的才幹,凌駕於韓、趙、魏三家之上成為四卿之首。
晉哀公驕時,晉國四卿各有封地,趙氏封在洪洞的趙城一帶,魏氏封在安邑,韓氏封在平陽,智氏封在解梁。當時,晉國公室衰弱,晉侯已經成為傀儡。晉國四卿智、韓、魏、趙,合力瓜分范氏、中行氏二卿的封地,由於智伯才幹非凡,實力最強,滅了范氏和中行氏兩家。
晉出公死後,晉國的大權落在智伯之手。晉出公二十年(前455),智伯開始獨斷專行,依仗自己的特殊地位,強令趙、韓、魏三家各獻采地名邑。其中趙襄子斷然拒絕,智伯便興師問罪,親率韓、魏兩家與自己一起攻趙,趙襄子見形式不利,退到了晉陽堅守。智伯率韓、魏重兵圍城一年有餘,一直攻打不下。到了第三年(前453),智伯利用晉水,直灌晉陽,使整個晉陽城,岌岌可危,難以堅守。在這危急關頭,趙國謀臣張孟談急中生智,他知道韓、魏攻打趙出於無奈,便親自化裝出城,秘密說服韓康子、魏桓子兩家倒戈,三家歃血為盟,裡應外合,共同對付智伯,以半夜決堤退水為號,倒灌智伯軍營。智伯萬萬沒有想到,韓師和魏師聯合反攻,用大水灌淹智伯軍,智師受到了內外夾攻的突然襲擊,軍士亂作一團,趙襄子率軍出城,從正面攻擊智軍,韓、魏兩軍側面夾擊,智伯軍大敗,智伯被生擒活拿。
智伯覆滅之後,韓、趙、魏三家三分晉國,智伯死後,葬在解梁城外,今永濟東下村有智伯墓。後人為紀念“三家分晉”的重大歷史事件,將晉陽晉水北渠稱“智伯渠”,智伯渠或曰清北河,是晉水四渠中的主渠,東北穿古晉陽城入汾。李白乘舟游晉祠正是溯智伯渠而上。後來,智伯的寵臣豫讓為了替智伯報仇,潛入趙襄子旁邊行刺,躲在晉水橋下,傳說中的豫讓橋舊址就在今天的赤橋村,人們稱其橋為“赤橋”。

位置

據考,智伯的解梁城舊址在今永濟市的古城村,解梁城東為解州,南為虞鄉,北為臨晉,西為蒲坂,都屬智伯的封地。解梁古城是東周列國時期智氏最為興盛時建造的,1984年地方考古人員再次考察古城遺蹟,測得城牆高在13-15米左右,城周長6.45公里,共三門九口,即三個大門九個小門。牆體下寬15米、上寬5米。
解梁古城
由此,古解梁的興盛可見一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