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揚

解[xiè]揚(生卒年不詳),字子虎,原籍是晉國霍邑(今山西繁峙縣)人,所以人稱霍虎。他不但武藝高強,而且能言善辯,聰明過人。史載有“解揚守信”的故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解揚
  • 國籍:春秋時晉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晉國霍邑(今山西霍州)
  • 職業:晉國大夫
  • 主要成就:“解揚守義”故事
人物生平,史籍記載,歷史評價,

人物生平

楚國攻打宋國睢陽,宋向晉國求救。晉派大夫解揚去宋國傳達命令,說晉軍已經開拔,要宋人堅守城池。可是,解揚在路上被楚人抓獲,楚王威逼解揚對宋人誑說晉國根本不能救宋,解揚假意答應了。可他登上樓車後卻喊道:”我是晉大夫解揚,不幸為楚所俘,他們威逼我勸誘你們投降。我假意應承,好藉機傳達訊息,我主公親率大軍來救,很快就會到了。”楚王大怒,認為他不守信用,喝令將解揚推出去斬首。解揚面無懼色,理直氣壯地答道:“我根本沒有失信,作為晉臣的我如果取信於你楚王,必然失信於晉君。假如楚國有一位大臣公然背叛自己的主子,取悅於他人,你說這是守信用還是不守信用呢?好了,沒什麼可說了,我願意立刻就死。以此來說明楚國對外講信用,對內則無信用可言。”楚王聽後怒氣頓消,感慨地說:“解揚真是個忠臣烈子啊!”就赦免了解揚讓他回國。晉國授予他做上卿的官爵。

史籍記載

左傳·宣公十五年》
宋人使樂嬰齊告急於晉。晉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天方授楚,未可與爭。雖晉之強,能違天乎?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使解揚如宋,使無降楚,曰:“晉師悉起,將至矣。”鄭人囚而獻諸楚,
楚子厚賂之,使反其言,不許,三而許之。登諸樓車,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將殺之,使與之言曰:“爾既許不穀而反之,何故?非我無信,女則棄之,速即爾刑。”對曰:“臣聞之,君能制命為義,臣能承命為信,信載義而行之為利。謀不失利,以衛社稷,民之主也。義無二信,信無二命。君之賂臣,
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無霣,又可賂乎?臣之許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祿也。寡君有信臣,下臣獲考死,又何求?”楚子舍之以歸。
史記卷四十二 鄭世家第十二》
十一年,楚莊王伐宋,宋告急於晉。晉景公欲發兵救宋,伯宗諫晉君曰:“天方開楚,未可伐也。”乃求壯士得霍人解揚,字子虎,誆楚,令宋毋降。過鄭,鄭與楚親,乃執解揚而獻楚。楚王厚賜與約,使反其言,令宋趣降,三要乃許。於是楚登解揚樓車,令呼宋。遂負楚約而致其晉君命曰:“晉方悉國兵以救宋,宋雖急,慎毋降楚,晉兵今至矣!”楚莊王大怒,將殺之。解揚曰:“君能制命為義,臣能承命為信。受吾君命以出,有死無隕。”莊王曰:“若之許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解揚曰:“所以許王,欲以成吾君命也。”將死,顧謂楚軍曰:“為人臣無忘盡忠得死者!”楚王諸弟皆諫王赦之,於是赦解揚使歸。晉爵之為上卿。

歷史評價

守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在古代文明中,“”占有很重大的意義,與“”、“”、“”、“”並提。對於“信”的堅守,有時就體現了人格的高下,受人敬仰抑或遭人唾棄。《左傳·宣公十五年》中這個著名的故事就表現了“信”的力量。
解揚受命於晉君出使宋國,半路被楚莊王所獲。楚莊王欲借其口摧垮宋人守城的意志。對於以完成君命為己任的解揚,這裡存在兩個失信的可能:一、無法完成使命失信於君;二、遂楚人心愿欺騙宋人,此不但失信,更是“失節”了。
這場變故無疑是對解揚人格的考驗。
楚王欲以“厚賂之”達到“交換”的目的,這是把解揚的“信”物質化現實化了。此舉當為忠義之士所不恥。一句“不許”,表明了解揚在物質誘惑面前的操守,言簡意賅,擲地有聲,但隨後的“三而許之”,不得不令人一頭霧水了。這裡,情節有了起伏,懸念會引起人們的關注,即“吊起胃口”。
解揚將計就計,利用楚人的粗疏,直傳君命!這種冒險之舉,充分表現了解揚的智慧,在幾乎無法完成使命的困境中,巧妙地把楚王玩弄於股掌之間,這是大智,也是大勇,而其智勇均是以他的人格與信念為依託的。作者對故事進程的敘述,簡潔明了,決不拖沓,而用了占全文三分之一強的篇幅,讓解揚正氣堂堂地闡述他對“信”的理念,這無疑是對解揚的人格的充分肯定與褒揚,正是因為有這樣不同凡俗的亮節高風,而一代雄主楚莊王在這種真正的人傑面前,也不得不以“舍之以歸”表達自己心底的敬服了。
“義無二信,信無二命。君之賂臣,不知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祿也!”一派大義凜然,言之鑿鑿,雄辯滔滔,煥發出“信”的大節與大義,解揚的人格與生命光華正是在這“信”的高張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凸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