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州鹽池

解州鹽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解州鹽池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夢溪筆談》
  • 作者沈括
作品概況,作品原文,作品譯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解州鹽池
作者:沈括
出處:《夢溪筆談

作品原文

解州鹽澤,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嘗溢;大旱未嘗涸。鹵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謂之“蚩尤血”。唯中間有一泉,乃是甘泉,得此水然後可以聚。又其北有堯梢水,亦謂之巫鹹河。大鹵之水,不得甘泉和之,不能成鹽。唯巫鹹水入,則鹽不復結,故人謂之“無鹹河”,為鹽澤之患。築大堤以防之,甚於備寇盜。原其理,蓋巫鹹乃濁水,入鹵中則淤淀鹵脈,鹽遂不成,非有他異也。
註:【“四山之水”句】解州鹽池的產生,是由於地質新生代時期中條山發生大面積的地層升降運動,使山麓造成斷裂,形成了狹長的陷落地帶,而鹽池就位於陷落地帶的最低處。
【鹵色正赤】滷水顏色呈現紅色,據化學分析,可能是鹽滷中含有機物形成的。
【版泉】在硝板上開鑿一個坑洞,使滷水匯集,便於提取。
【甘泉】淡水泉,水微鹹,可供飲用,凡曬鹽都要先引這種淡水入田壟,然後再滲入滷水。
鹵脈】鹽滷礦脈。解州鹽池底部是很厚的黑灰色淤泥鹽層,稱為黑河,它是滷水中鹽分的主要來源。

作品譯文

解州鹽池方圓一百二十里。久雨後,四面山上的水都流注到池裡,但池水從未漫出過;天大旱時,也沒有乾涸過。滷水是紅色的,集聚在版泉的下邊,當地俗稱為“蚩尤血”。唯獨鹽池中間有一眼泉水,卻是淡水,有了這水,然後可以使鹽滷結晶。另外,鹽池北面有堯梢水,也叫做巫鹹河。鹽池的滷水,沒有甘泉水滲和,就不能生成食鹽。唯有巫鹹水流入,鹽滷就不再結晶,所以人們稱它為“無鹹河”,是鹽池的禍患。人們修築起大堤來防備它,其用心程度超過防備盜賊。推究它的道理,大概巫鹹河水本是濁水,流入大鹵中就會淤淀堵塞鹽滷礦脈,便不能產鹽了,沒有其他特殊原因。

作品賞析

本則筆記記述解州池鹽生產的情況。其中最具有科學價值的是使用淡水稀釋鹽滷製鹽的記載。文中說:“大鹵之水,不得甘泉和之,不能成鹽。”從現代化學分析來看,鹽滷的化學成分主要包括氯化鈉(NaCl)、硫酸鈉(Na2SO4)、硫酸鎂(MgSO4)。鹽滷濃度高,它們就容易結成堅硬的“硝板”,凝結在鹽滷表面上,使鹽滷不能結晶。用淡水將鹽滷稀釋,可以帶走一部分雜質,並能阻止硝板的凝結,從而獲得優質的顆鹽。
在筆記中沈括還記述了當時的鹽民與危害鹽池的洪水作抗爭的情形。濁水滲入鹽滷,就會淤積鹽滷礦脈,致使鹽滷不能浸出。為了保護鹽池的生產,人們修渠築堤來防備它。

作者簡介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 ,漢族。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帶,後隱居於福建的尤溪一帶。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元豐五年(1082年)以宋軍於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
沈括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曆法,與今天的陽曆相似。在物理學方面,他記錄了指南針原理及多種製作法;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歐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闡述凹面鏡成像 的原理;還對共振等規律加以研究。在數學方面,他創立「隙積術」(二階等差級數的求和法)、「會圓術」(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長的方法)。在地質學方面,他對沖積平原形成、水的侵蝕作用等,都有研究,並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醫學方面,對於有效的藥方,多有記錄,並有多部醫學著作。此外,他對當時科學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情況,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金屬冶煉的方法等,皆詳為記錄。 沈括自幼對天文、地理等有著濃厚的興趣,勤學好問,刻苦鑽研。少年時代他隨做泉州州官的父親在福建泉州居住多年,當時的一些見聞,均收入《夢溪筆談》。在天文學方面,沈括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他曾經製造過我國古代觀測天文的主要儀器——渾天儀;表示太陽影子的景表等。為了測得北極星準確位置,他連續三個月,每天用渾天儀觀測北極星位置,把初夜、中夜、後夜所見到的北極星方位,分別畫於圖上,經過精心研究,最後得出北極星與北極距三度。這一科學根據在《夢溪筆談》中有詳細的記載。《夢溪筆談》中還記載了沈括在數學方面的貢獻,他發展了《九章算術》以來的等差級數,創造了新的高等級數求和法——隙積數。幾何學中,他發明了會圓術,即從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高度來求弓形底和弓形弧的方法。為此日本數學家三上義夫曾給予沈括以極高的評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