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凍兩岸20年

解凍兩岸20年

《解凍兩岸20年》記錄自一九九一年海基會、海協會成立以來,兩岸關係的發展與重要事件。

基本介紹

  • 書名:解凍兩岸20年
  • 作者:李建榮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時間:2011-3-25
裝訂,所屬分類,定價:,開數,頁數,語言,內容簡介,各界評價,作者介紹,

裝訂

平裝

所屬分類

社會人文

定價:

¥184.00

開數

15*21cm

頁數

318

語言

繁體中文
ISBN/9789862167175

內容簡介

作者李建榮以第一現場的親身經歷以及直接參與其事的觀察,導引讀者回到歷史現場,重溫那段政策上搖擺不定、過程中危機四伏的兩岸關係。全書分為〈聽見溶凍的聲音〉、〈重返冰河期〉、〈半世紀後首度破冰〉、〈兩岸春回〉等四部,書末附錄〈兩岸互動大事紀〉。從兩岸兩會成立內幕、九二共識、辜汪會,到二○○五年連胡會的破冰,以至現在進行式的江陳會,李建榮或以資深記者的旁觀身分,或以黨務主管的參與者身分,娓娓重現兩岸之間交往及角力情形。
李建榮以第一現場的親身經歷以及直接參與其事的觀察,導引讀者回到歷史現場,重溫那段政策上搖擺不定、過程中危機四伏的兩岸關係,我們真要慶幸雙方終於選擇了「務實的活路」。
書中指出,公元兩千年台灣第一次出現政黨輪替,國民黨淪為在野黨。當年的11月,國民黨副主席吳伯雄到福建龍巖,出席世界客屬懇親大會,曾經率團到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與南京中山陵敬謁,並獻上國民黨主席連戰署名的花圈,這是國民黨遷台以來,該黨高層與大陸方面第一次公開接觸。
當時吳伯雄還與中共副總理錢其琛、海協會會長汪道涵、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陳雲林及中共元老、前人大委員長葉劍英的長子葉選平(前廣東省長、全國政協排名第一位副主席)及福建省長習近平等晤面,這也打破近半世紀國共不相往來的紀錄。
由於吳伯雄的身分較為敏感,究竟該由香港進入或是澳門入境大陸,有過一番波折。香港的簽證遲遲未發下,吳伯雄就決定由澳門轉珠海進入廣州。在澳門短暫停留期間,澳門特別行政區長官何厚鏵還特地私下會晤。
李建榮指出,從澳門接機到陸路進珠海,北京全程陪同的國台辦官員與軍方系統,作好了貴賓級禮遇接待方案,參與接待的工作人員事後不諱言,對國民黨領導階層的接待不能怠慢,同時以高規格展現誠意,準備迎接未來可能發展的國共兩黨領導人歷史性會晤。
參與接待的大陸官員事後回憶,吳伯雄座車從拱北口岸進入珠海,“人車未分離”(未接受安檢),這是中共開國以來的第一次紀錄。這個禮遇是由國台辦協調公安部,轉達拱北海關執行。
吳伯雄為彰顯台灣跨黨派客家大團結,在組團過程中特別邀請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前監委葉耀鵬以及立委吳克清、侯彩鳳等出席。基於工作需要,吳伯雄也邀請國民黨大陸工作會主任張榮恭、前海基會副秘書長、中廣總經理李慶平與他同行。台灣還有其他客屬團體也組團參加,總出席人數超過300人。
吳伯雄的祭祖之行,也讓他先父的宿願得償。在赴永定的車程中,陪同的大陸官員藉機說明,台灣的政治人物,包括李登輝、連戰、陳水扁、呂秀蓮、江丙坤、林豐正等人的祖籍地,都已經考證過。顯示福建方面對於血緣的統戰工作下了很大工夫。
李建榮在書中指出,吳伯雄在廈門停留期間,當時擔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專程從福州趕到吳伯雄下榻的酒店,共進早餐。
隨後,吳伯雄一行飛往北京。在登八達嶺長城時,正值11月24日國民黨建黨紀念日,吳伯雄還特地與主持黨慶活動的連戰主席通電話。稍後,國台辦系統通知:江澤民總書記不排除會見。但中南海最終考慮,希望促成國共領導人晤面,屆時江澤民再出面。當時連戰主席出訪大陸的時機並未成熟,同是兩黨領導人的“連江會”並未實現,直到2005年,才促成“連胡會”。
書中指出,連戰2005年的“和平之旅”,有不少精彩內容。連戰原本認為訪問大陸並不需要向陳水扁當局報備,當時因為319槍擊案案情不明朗,讓連戰無法承認陳水扁當局的正當性,甚至說出他就是瞧不起陳水扁。此外,連戰在北京大學的演講也費盡苦心,前後一共修改了8次內容,為了更清楚北京大學的歷史背景,連戰曾致電詢問前台灣大學校長錢思亮之子錢復的意見。為了讓演講有更好的表現,連戰還在李建榮面前演練講稿。
書中還透露,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揭幕,新加坡資政李光耀在北京停留期間,特別邀約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與吳伯雄單獨碰面。李光耀對於目前兩岸關係的進展,恢復會談,表示肯定。他也說曾透過管道,建議馬英九政府,應該多讓官員到大陸走走,有助制定決策。
吳伯雄受邀前往參加北京奧運開幕式之前,兩岸在溝通過程當中,“國安會”扮演樞紐的角色,整合了“陸委會”、“體委會”、中華奧會,並透過黨政聯繫,充分掌握國共溝通平台的角色。馬英九與吳伯雄也完全掌握整個事件的發展變化。
書中指出,2008年3月23日上午,也就是馬英九挾高人氣當選“總統”的隔日,馬英九輕車簡從,以“總統”當選人身分拜訪吳伯雄。為避人耳目,這場會談地點不在中央黨部,也不在馬總部,而是在吳伯雄主持的伯仲文教基金會。
以“總統”當選人的高度,馬英九把他的視野拉寬到與美國、日本與中國大陸的互動。馬英九表明希望在5月20日就職前,能以“總統”當選人的身分,分赴美、日訪問。為了這樣的布局,他希望吳伯雄選後也能代表他到大陸訪問,以求平衡。
李建榮指出,當時大陸方面透過國共平台的管道,早已非正式歡迎吳伯雄選後以黨主席身分到大陸訪問。
大陸國台辦原先建議將行程安排在4月5日或是4月上旬。但是4月初的某一天早上,人在中壢的吳伯雄突然接到馬英九的急電,希望能到台北一晤。原來“副總統”當選人蕭萬長告知,他可以參加4月份在海南島博鰲舉行的論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也將與會,有機會晤談,為此馬英九協調吳伯雄,訪問能否順延?
吳伯雄當場表示,“蕭先生已經多次出席博鰲論壇,他的與會是順理成章。尤其5月20日以後就任“副總統”,以後可能就不方便再出席了”,因此吳伯雄決定延後訪問行程。
為了這樣的變化,蕭萬長覺得對吳伯雄不好意思,特別表示要親到吳伯雄主席辦公室致意。當時馬英九與蕭萬長的競選總部已經撤離,吳伯雄特別為馬英九與蕭萬長在中央黨部的五樓與九樓布置辦公室。蕭萬長說要從九樓下三樓拜訪吳伯雄,但吳伯雄堅持應該他上樓,因此在蕭萬長的辦公室,蕭、吳兩人對於出訪大陸以及與胡錦濤會晤事,作了充分的溝通與諒解。
孰知好事多磨,吳伯雄出訪大陸原有兩個時間點可供選擇,一為5月20日馬英九就職前一個禮拜,一為就職後一周。
書中指出,胡錦濤5月上旬要到日本進行國是訪問,因此吳胡會的時間沒辦法提早。但是馬就職前一周,台北方面為了籌辦就職大典,已是人仰馬翻。吳伯雄原本規劃詹春柏副主席(將就任“總統府”秘書長)與馬英九推薦的蘇起(將就任“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與高孔廉(後就任海峽交流基金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同行。但人算不如天算,大陸四川地區竟然在5月12日發生七級的大地震,此種情況下,5月20日前毫無可能成行。
若無四川地震,5月20日前成行,吳伯雄將以準執政黨主席身分出發,而詹、蘇等人在就職前與大陸高層正式接觸,也是難得的機遇。未料汶川大地震使得這次訪問確定要在5月20日後進行,政權交接小組召集人詹春柏與內定出任“國安會”秘書長的蘇起,便無法與吳伯雄同行。
書中指出,陳雲林首度訪台,民進党進行激烈抗爭。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的晚宴與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的晚宴,民進黨發動的抗爭都如影隨形。在吳伯雄設宴的晶華酒店,警方部署失誤,導致遲至清晨二時許,賓客雙方才得以安全離去,讓吳伯雄十分過意不去。這場請了八小時的客,算創了紀錄。
晶華酒店晚宴的主桌貴賓包括前“行政院長”郝柏村、前海基會董事長夫人辜嚴倬雲,以及企業界代表郭台銘、嚴凱泰、蔡明忠、蔡衍明等,都未提前離席,直到陳雲林安全離開飯店。事後,嚴凱泰還以“蒙難同志會”名義,邀請當晚堅持到底的貴賓到他家餐敘,追憶難得的“晶華之夜”。
李建榮指出,對於晶華事件,北京方面也十分關注。在場警力當然有能力驅逐清場,讓賓客離去。但是吳伯雄與陳雲林在飯桌上商量,如果警方強勢驅離,造成流血受傷,就會轉移整個新聞焦點,何況,陳雲林隔日還有拜會馬英九的行程,因此堅持留在原地。希望不要在離去時發生不幸的流血衝突。
由於時間已過午夜,陳雲林要年長的吳伯雄先上樓休息,但是吳伯雄堅持陳雲林不離開,他就奉陪到底的態度。另外,吳伯雄與陳雲林當時也有立場堅持“我們從正門進來,就要從正門離去”,“絕不走後門、側門”。
當晚在警方與抗爭人士僵持不下的狀況中,兩邊賓客趁此充分聊天溝通。海協會副會長鄭立中私下說,“大陸文革武鬥的場面我們都經歷過”,意思是對場外的抗爭並不感到害怕。
在場的台北市長郝龍斌雖然是台北市警局的直屬長官,但是當天勤務升高,由“國安”單位及警政署負責,他並無指揮調度權,只見他在現場有點尷尬,無用武之地。他的父親郝柏村曾是陸軍一級上將,經歷過戰爭,但退休之身,也只能靜靜陪坐在旁,年近九十高齡,仍能堅持到底,精神可嘉,讓吳伯雄與陳雲林都過意不去。
直到清晨二時許,警方通知場面獲得控制,吳伯雄、陳雲林等一行均從晶華飯店的正門離去,陳雲林一行返回圓山飯店。吳伯雄等其他台灣貴賓,則由警方準備中型巴士,開到八德路國民黨中央黨部下車,結束了難忘的一夜。
李建榮新書《解凍兩岸20年》以逾11萬字詳述從1991年兩岸分別成立海基會、海協會至今,20年間兩岸關係的起伏,更對重要關鍵時刻、事件與人物,以及交流慣例建制始末多所著墨。11萬字的《解凍兩岸20年》,濃縮了兩岸關係最重要、最敏感、最真實的時段精華,完全見證了國共兩黨化仇恨為友情的歷史大空間。因此,11萬字的《解凍兩岸20年》具有高度的歷史價值、紀念價值和參考價值!

各界評價

面對「存異求同,兩岸雙贏」的大方向,台灣有了再出發的新旅程。──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高希均
李建榮在書的前半部,以資深記者的旁觀身分,向讀者娓娓解說兩岸如何從敵對走到對話,從陌生走到握手;在書的後半部,他以參與者的身分,透過幾個重大事件,重現當時兩岸之間的交往及角力情形。明眼人應可看出,其中「見人所未見」之處,當然就是他本人發揮重大影響力之處。──總統府資政、前陸委會主委 蘇起
李建榮累積在中國大陸採訪的經驗,體認兩岸和平交往的重要性,也參加不少有關兩岸接觸、溝通、交流的重大事項。本書在行雲流水般深具可讀性的暢述中,流露對兩岸未來發展的期待。我深感此書不是政治人物的回憶錄,而是李建榮「主任記者」的又一佳作。──世新大學新聞系客座教授、前《中國時報》總編輯、社長 黃肇松

作者介紹

李建榮,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學系畢業。1984年任「正聲電台」播音員、新聞編輯、記者。1988年起擔任《中時晚報》記者、撰述委員、政治組副主任。1995年轉調《中國時報》,歷任撰述委員、政治組副主任、主筆、總編輯特別助理、主任記者、編輯部專題策畫組主任。2000年6月任「中國廣播公司」總經理特別助理、節目部經理、副總經理、董事、代理總經理。歷任:行政院記者聯誼會第一任、第二任會長、廣播事業協會理事長、廣電基金董事、台北市記者公會常務理事、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辦公室顧問、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辦公室主任、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主委兼發言人
現任:亞洲物流公司董事長、海基會顧問、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諮詢委員、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顧問。著作:《連戰風雲》、《轉變》、《關鍵決策──319之後的國民黨決策內幕》等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