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尾鄉

角尾鄉

角尾鄉位於廣東省徐聞縣西南部,東、南面臨瓊州海峽,西瀕北部灣,北連邁陳鎮,總面積3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475畝。政府駐地角尾圩,地處東經109°57′,北緯20°16′。角尾鄉行政轄苞西、潭鰲、北注、仕寮、沙土、符宅、角尾、上寮、許家寮、下寮仔、放坡11個村民委員會。角尾鄉人多耕地少,人均耕地0.3畝,人均住房面積12平方米。轄區內角尾、下寮仔兩個小集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角尾鄉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徐聞縣
  • 下轄地區:苞西、潭鰲、北注等村委會
  • 政府駐地:角尾圩
  • 電話區號:0759
  • 郵政區碼:524100
  • 地理位置:東經109°57′,北緯20°16′
  • 面積:37平方公里
  • 人口:31712人
  • 方言:雷州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
  • 火車站:徐聞火車站
  • 車牌代碼:粵G
  • 耕地:9475畝
歷史沿革,自然環境,地形,氣候,水產,人口統計,城鄉建設,對外交通,經濟狀況,海洋經濟,農業經濟,勞務經濟,企業經濟,旅遊經濟,招商引資,文化教育,教育,文化,轄村簡介,包西村委會,北注村委會,放坡村委會,符宅村委會,角尾村委會,沙土村委會,上寮村委會,仕寮村委會,潭鰲村委會,下寮仔村委會,許家寮村委會,

歷史沿革

此地形似一支角伸向大海,故稱為角尾,而最南端稱為沼尾角。明、清時期,此地隸屬仁政鄉。民國初年沿清制,民國20年(1931年)設立角尾鄉,屬徐聞縣第五區(也稱西區),民國29年屬第三區,民國30年裁區並鄉後仍設角尾鄉,民國37年與西連鄉合併,稱西角鄉。建國後,1949年末屬邁西鄉,1950年5月起屬徐以第三區,稱為第七行政村,1953年改為角尾鄉,1957年撤區並鄉仍設角尾鄉,1958年 3月併入邁陳鄉,1958年10月屬邁陳人民公社(也稱躍進公社),1961年4月從邁陳公社析出成立角尾人民公社,1965年併入邁陳公社,1979年恢復角尾公社,1983年改為角尾區,1987年又復稱角尾鄉。

自然環境

地形

角尾鄉為濱海地區,三面臨海,地勢低平,北部稍高,南部較低,土類多為沙壤土和沙質土,無溪河,水源缺。

氣候

屬熱帶季風氣候區,日照充足,夏秋炎熱,冬春多乾旱。年均氣溫24.1℃,極端高溫38.5℃,極端低溫3.4℃。年均雨量911毫米,雨量70%集中於秋季。年均日照2104.8小時,夏季主導風向為東風、東南風,冬季為北風。
擁有海岸線40多公里,灘涂寬廣,適宜養殖珍珠、鮑魚、龍蝦。海水含鹽量30‰一35‰,日照時間長,有利於發展鹽業。
角尾鄉灘涂風光角尾鄉灘涂風光

水產

轄區內有南嶺、包蘿、放坡、苞西、白宮等港灣,水深沙少,有利於發展水運業。尤其是南嶺港,位於角尾鄉之南,是祖國大陸最靠近海南島的港口,距海南金牌港僅16海里。此港灣水深、底硬、浪細,可建3萬噸級碼頭3座,港口外的錨地可停泊5萬噸巨輪。

人口統計

2014年底全鄉總人口為27738人,以漢族為主。農業人口24966人,占總人口的90%,非農業人口2772人,占總人口的10%。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25935
13605
12330
家庭戶戶數
6197
家庭戶總人口(總)
25644
家庭戶男
13387
家庭戶女
12257
0-14歲(總)
8523
0-14歲男
4762
0-14歲女
3761
15-64歲(總)
15129
15-64歲男
7808
15-64歲女
7321
65歲及以上(總)
2283
65歲及以上男
1035
65歲及以上女
1248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5679

城鄉建設

不過多數村民還到邁陳圩趕集。全鄉完成農村電網改造,年用電量112萬千瓦時,實現城鄉用電網同價,開通程控電話2000多部,建起村級敬老院7座,公墓場一個,行動電話3500部,各自然村實現通郵、通訊。全鄉建成水塔15個,解決28000多民眾吃水問題,實現全鄉90%民眾吃上放心水。
角尾鄉根據縣“七五”規劃的要求,結合該鄉地少人多,集市小等具體情況,在鄉政府駐地角尾管區,對住宅區、街道以及商業、能源、工業、交通、教育、衛生等方面建設做了重新規劃,規劃區面積5平方公里,現已基本完成。2006年對全鄉36條自然村進行修篇規劃好,杜絕了農村亂搭亂建。“燈樓角”旅遊區景點建設,已建好公廁、旅客休閒廊及種植上花草樹木,基礎配套設施日趨完善。

對外交通

陸上交通要道——徐苞公路,經邁陳圩,直穿角尾鄉中間地帶,終達徐聞鹽場,是角尾鄉通往縣城的主要大道。水上交通較發達,南嶺、苞西、放坡、白宮、包蘿等港灣可停泊300噸船舶,從這裡始發的船隻可直通廣州、湛江、海南、廣西和越南。到2006年底止,全鄉投入資金近1100萬元,建成了硬底化道路78條,全長90多公里,全面實現鄉通村委會道路硬底化,自然村道路硬底化達到90%,解決農產品流通和民眾行路難問題。

經濟狀況

2006年角尾鄉國民生產總值22816萬元,其中鄉鎮企業總產值1294萬元,農業總產值19316萬元,第三產業1909萬元。2006年人均純收入3348元,比2005年增長3.4%。工業門類主要是曬鹽,其次的是珍珠加工,貝殼加工。農業方面,主要是發展漁業、養殖業和以蔬菜為主的種植業,在農業總產值中,漁業占51%,養殖業占10%,種植業占25%,副業占2%,畜牧業占10%,林業占2%。
2015年角尾鄉農業總產值23686萬元,增長2.1%,農民人均收入達到4339元,比增2.6%;鄉鎮企業總產值11742萬元,比增3.3%;財政總收入434萬元;固定資產投資1546萬元,信用社、郵政存款達17010萬元,同比增加110萬元。

海洋經濟

角尾鄉三面環海,沿海民眾大部分以淺海捕魚、海水養殖業和海洋運輸業為生。2014年全鄉海洋捕撈量達1206噸,捕撈收入達1412萬元。在海水養殖方面全鄉總計養殖面積22000畝,主要養殖對蝦、石斑魚、鮪魚、單性羅非魚、扇貝螺和墨西哥紅貝等。2014年全鄉養殖業收入達9630萬元,同比減少28.2%。角尾鄉海洋運輸方面共擁有運輸船近100艘,從業人員將近1000人,年產值近1600萬元。2014年角尾鄉在淺海捕魚、海水養殖業和海洋運輸業三個方面實現了海洋捕撈業持續發展、海水養殖業優勢凸顯、海洋運輸業穩步前進的目標。

農業經濟

農業是角尾鄉的支柱產業,常年種植面積累計達1.2萬畝。主要經濟作物有香蕉、木瓜、紅蔥、青椒、茄子、玉米、花生、韭菜等。2014年該鄉依靠打井治旱,引進噴、滴灌等技術,調整農業結構,擴大紅蔥、花生、北運菜及桉樹等農作物的種植面積,年種植面積累計達27000畝以上。同時,重視品牌打造,2011塑造了“角尾紅蔥”品牌,2014年進一步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推出富有鄉村特色的“珊瑚薯乾”品牌。2014年,全鄉農業生產總值達23686萬元,增長2.1%。

勞務經濟

角尾鄉外出務工人員達8000多人,年打工收入上億元,收入占全鄉國民生產總值48%。

企業經濟

角尾鄉共有民營企業8家,主要為珍珠核加工業、珍珠貝殼加工業、蝦苗場、手套加工場、鹽場、電子半成品加工、對蝦保鮮包裝加工,可解決當地100多人的就業問題,總產值2580多萬元,年創收905萬元。鄉集體企業北洋鹽場是湛江最大的民營鹽場,鹽田面積84公頃,年產能力6500噸。全鄉現有私曬鹽田1720畝,年可產鹽1.7萬噸,振興了鹽業經濟。
廣東粵能風電及2間電子廠落戶角尾鄉,粵能風電2014年工業總產值為千瓦時,總計萬元。

旅遊經濟

依靠鹽鄉風情、燈樓角旅遊區、國家級珊瑚礁、風電奇觀等資源,發展旅遊經濟,粵能風電竣工投產后角尾沿海將矗立一排風車群,碧海藍天、茂密的森林和風車將形成一道美麗的風車風景,同時帶動了二、三產業相繼發展。

招商引資

現到角尾投資辦企業的有:徐聞振文紡織公司投資300萬元興辦手套加工廠,兩家年產值300萬元的珍珠貝殼紐扣加工廠,湛江國溢水產養殖公司投資1000萬元創建高位蝦池養殖基地。

文化教育

教育

全鄉有1間中學,2間完小,4間分教點,在讀人數1935人。全鄉20條自然村成立了獎學協會,動員社會熱心人士籌款獎學,鄉獎學協會於8月份開展獎教獎學晚會,表彰113名優秀學生和14名優秀老師,營造濃厚的尊師重教氛圍。

文化

全鄉有文化娛樂場所5處,其中影劇院1座,劇場1座,錄像放映室2間,文化室1間,民眾文化生活有文學創作、舞獅、游龍、武術等活動。有醫療保健門診所 1間。

轄村簡介

角尾鄉轄下社區、村(居)委會

包西村委會

包西村委會 包西村委會位於角尾圩北約5公里,一個村委會一個村民小組,有308戶1314 人,現有村幹部5人,其中村“兩委”幹部4人,定員3人,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清乾隆初年建村,現住有鄧、黃、陳、林、鄒、等姓。民眾經濟收入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村前包西洋2000畝坡地是包西村民眾農業主產區,也是角尾鄉最大農業示範基地。以前,由於缺水大部分農田只能種植耐旱低產農作物。1998年省委、省政府解決打井治旱資金鑽打大小口徑機井遍布田間地頭,又解決灌溉用電問題,並建好了道路,大大地改善生產條件。現包西洋四季常青,農業主產紅蔥、青椒、茄子、玉米等,農民年人均收入近3500元,是角尾鄉農業最發達地區。村中有完小一間、露天戲台、敬老院。2004年由上級支持,民眾捐款建起了2條長5公里水泥硬底化道路。2005年也建成水塔,民眾全面吃上自來水。

北注村委會

北注村委會位於角尾圩北約4公里,邁放公路西側,面積4平方公里,轄北注、潘宅、昌寸、新村4個村民小組,有323 戶 2524 人,現有村幹部5人(有一名村幹部在2007年6月辭職),其中村“兩委”幹部5人,定員6人,沒有集體經濟收入。北注是一個純農地區,主產稻穀、蕃薯、花生、玉米、芒果、紅蔥等。北注是一個乾旱地區,年降雨量不足1100毫米,大部分耕地都是“望天田”,人均耕地不足0.2畝。1998年前,大部分耕地由於缺水無法耕種,民眾生活十分困難。1998年後,省委、省政府解決打井治旱資金,鑽打大小口徑機井數百眼,解決農田沒水耕種問題,此舉大大調動了民眾積極性,棄荒的耕地全部種上農作物,北注坑常年鬱鬱蔥蔥,生生綠綠。當地民眾瞄準市場,發展名優良種,特別是發展北運瓜菜種植,現已成規模化、產業化,收到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民眾生活水平一天比一天好起來。富裕起來的民眾在村委會的帶領下,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已籌集資金320多萬元,建成了村道水泥硬底化道路 8條長15公里;建起了水塔,全部解決民眾飲水難題;有2個自然村建起了路燈。2005年,村委會也建成了二層面積近250平方米辦公樓,實現了村委會辦公樓房化。現正在動工建設北注國小教學樓。

放坡村委會

放坡村委會位於角尾圩西南約2公里,邁包公路終點,瀕臨放坡港,一個村委會一個村民小組,有436戶 2123人,現有村幹部6人,其中村“兩委”幹部5人,定員3人,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明代初期建村,現住有林、葉、李、顏、鄧、黃、鄒等姓,林姓占一半左右。放坡村依海,沿海盛產珊瑚,被評為廣東省最美海岸。民眾的主要收入以海洋捕撈、海水養殖和農業生產為主。耕地687畝,主產蕃薯。機船40多艘,主產馬鮫、黃花魚、鯊魚、石斑。200多戶養殖珍珠或從事近海養殖業。村中有百多年古榕一棵。有完全國小、文化室。村旁駐有國營徐聞鹽場場部。為解放戰爭游擊根據地村莊。放坡村民眾在上級支持下,捐款集資 40多萬元,建起村道水泥硬底化道路2條長2.3公里,還建起水塔,全村民眾都吃上自來水。民眾人年均收入3200元。現村民眾正在籌款建設村門樓、防浪堤及排水溝渠工程。

符宅村委會

符宅村委會位於角尾圩,轄符宅、梁宅、北寮、東河、李宅5個村民小組,843戶3613 人,現有村幹部6人,其中村“兩委”幹部4人,定員4人,年集體經濟收入4000元,。角尾村委會民眾經濟收入以漁業生產、海水養殖和農業生產為主。現擁有大小機船46 艘,其中東河村為最多,有30多艘,主產馬鮫、黃花魚、海蜇。海水養殖業以對蝦、珍珠為主,從業人員近400人。農業生產主產蕃薯、花生。自生態文明建設以來,該村已在5條自然村建起了2條3公里水泥硬底化道路,全面實現了自然村道路硬底化。現民眾都吃上自來水。符宅村委會是角尾鄉第三大村委會,也是角尾後進村委會。該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現有村幹部6人。建有村辦公樓一座二層300平方米。

角尾村委會

角尾村委會位於角尾圩,轄放溝、南嶺、定村仔、西坡仔、鄭黃5個村民小組,有987 戶3982 人,現有村幹部6人,其中村“兩委”幹部4人(有一名村委副主任於2007年12月辭職),定員5人,沒有集體經濟收入。角尾村委會民眾經濟收入以漁業生產、海水養殖和農業生產為主。現擁有大小機船60多艘,其中南嶺村為最多,主產馬鮫、黃花魚、海蜇。海水養殖業以對蝦、珍珠為主,從業人員近500人。農業生產主產蕃薯、花生。港口有南嶺港,該港港寬水深,可停泊較大噸位船隻。自創建生態文明工作以來,南嶺、定村仔、鄭黃3個村民小組已建好村道水泥硬底化,南嶺村還在村中安裝上路燈。角尾村委會在2002年實現了5個村民小組民眾飲上自來水。現村中有民眾戲台一座。該村為了鼓勵學生上學,由村委會牽頭,成立起了教育基金會,共資助近50多學子完成學業。該村社會治安良好,民眾安居樂業,多次受縣鄉評為先進黨支部、先進基層黨組織、各項工作都能順利開展。沒有集體經濟收入。

沙土村委會

沙土村委會位於角尾圩西北約2公里,西瀕包西港,一村一個村民小組,有228 戶925人,現有村幹部5人,其中村“兩委”幹部5人,定員3人,年集體經濟收入8000元。民眾收入主要依靠海水養殖、農業生產和外出務工,從事海水養殖300多人,從事農業生產近200 人。沙土屬乾旱地區,農田土質以沙土為主。1998年前,大部分耕地無水荒蕪,民眾生活十分困難。1998年後,省委、省政府下撥治旱資金鑽打大小口徑機井,解決農田坡地灌溉用水,改善生產條件。現農民耕種主要以花生、蕃薯為主,生活條件逐步得到改善。沿海養殖業有10多家近800畝,主要從事對蝦養殖、石斑魚養殖、羅非魚養殖、蝦苗蜉化。沙土村委會依靠上級和外出人員支持,發動民眾籌款近80萬元,建起水塔一座,讓全村民眾都吃上放心自來水;投入資金35萬元,建起村道水泥硬底化道路1條長2公里。民眾大部分都蓋上小洋樓和瓦房。民眾講文明懂禮貌、民風純仆、社會治安良好,多次被縣、鄉評為先進黨支部、安全文明小區,各項工作都走在全鄉前列。

上寮村委會

上寮村委會 上寮村委會位於角尾圩南約1公里,轄上寮、新村仔兩個村民小組, 392戶1630 人,現有村幹部5人,其中村“兩委”幹部4人,定員3人,沒有集體經濟收入。民眾經濟收入主要依靠沿海捕撈、海水養殖以及農業耕種為主。1995年前,上寮村委會是角尾鄉較落後村委會。1995年換屆後,選舉產生出新一屆村“兩委”班子,新班子上任後,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積極為民眾辦實事、好事,得到廣大民眾擁護和支持。在村支部帶領下,民眾大力發展沿海珍珠養殖、對蝦養殖、石斑魚養殖和沿海捕撈業,民眾生活日益得到改善。隨著民眾生活水平提高,“兩委”班子又帶領民眾建設家園。幾年來,共投入資金80萬元,建起村道水泥硬底化道路2條長1.8 公里。鑽打一眼大口徑機井,鋪設自來水管道,全面解決民眾吃水難題,還建起村級敬老院。現正著手籌劃建設文化體育活動中心、村級辦公樓。該村民風純仆、社會治安穩定、無一人吸毒、販毒。村兩委班子十分團結,各項工作都走在全鄉前列,多次被縣、鄉評為先進黨支部。
上寮村民居上寮村民居

仕寮村委會

仕寮村委會位於角尾圩北約3公里,瀕北海港,轄仕寮、蔡村宅、北蘭、新村四個村民小組,786 戶3206人,現有村幹部7人,其中村“兩委”幹部7人,定員6人,年集體經濟收入1萬元。仕寮是一個半漁農經濟地區,從事漁業生產占總人口四成,其他從事耕種。主產稻穀、蕃薯、花生、玉米、紅蔥、茄子、青瓜、青椒等。仕寮地處沿海,過去大部分耕地由於受海潮浸透,已成鹽鹼地無法耕種,民眾耕地較少。沒有受海潮浸透的耕地由於缺水也無法耕種,大部分棄置。1998年,省委、省政府下撥打井治旱資金幫助民眾在田間地頭鑽打大小口徑機井,解決了部分農田和坡地無水耕種問題,現大部分耕地已恢複種植。當地民眾以市場供需為導向,積極發展現代農業和生態農業,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2003年,省國土廳下撥易地占補資金1200萬元對仕寮洋2000畝鹽鹼地進行土壤改良,使大部分鹽鹼地得到了復耕。仕寮村委會北蘭村是徐聞縣新農村建設發祥地,早在1995年,該村民眾在村民小組長蔡大華的帶領下,捐款集資建成了徐聞縣第一條水泥硬底化道路。該村已投入資金近200萬元,建成水泥硬底化道路22 條長10 公里,全面實現了村道水泥硬底化;全面完成改水工程,全村民眾全部都吃上自來水;還建起了村辦公樓、敬老院、籃球場、戲台、村級衛生站。該村社會治安穩定,民眾安居樂業、多次被市、縣、鄉評為先進黨支部、安全文明小區、文明村莊。

潭鰲村委會

潭鰲村委會位於角尾圩北約4公里,轄潭鰲、孟寧、養逢、大備、小備、北勝6個村民小組,有1004 戶4193人,現有村幹部6人,其中村“兩委”幹部5人(有一名村委委員2007年10辭職),定員6人,沒有集體經濟收入。該村民眾經濟收入主要依靠漁業生產和耕種為主,有四成民眾從事漁業生產,兩成民眾從事海洋運輸業,其他民眾從事農業生產。潭鰲是一個乾旱地區,年降雨量不足1000 毫米,農業生產十分困難,大部分農田和坡地受困於乾旱。1998年,省委、省政府撥款鑽打了大小口徑機井數百眼,解決農田灌溉用水,使部分缺水農田和坡地得到復產。生產條件改善大大調動了農民積極性,在有關部門的引導下,民眾大力調整農業結構,發展名優農作物,特別是發展北運瓜菜和反季節農產品,農民收入顯著提高。從事漁業生產的主要以沿海養殖業和沿海捕撈業為主,隨著漁業經濟日益不景氣,孟寧村民眾率先以帶資入股,股份分紅的形式發展起海洋運輸船隊。潭鰲村委會民眾已擁有運輸船36艘,總噸位近4000噸,總價值近400萬元,每艘船年均純收入近60萬元。潭鰲村民眾腰包漲起來後,積極支持公益事業,由民眾、外出人員集資,建起水泥硬底化村道共3條長7公里,建起水塔2座,解決近3000民眾吃水問題。並建起村委會辦公樓、敬老院和完善潭鰲國小改危工程。

下寮仔村委會

下寮仔村委會位於角尾圩西南約2公里,依邁放公路,轄下寮仔、北插寮、西沙仔、曾宅寮、西坡5個村民小組,面積6平方公里,有 762戶3161 人,現有村幹部8人,其中村“兩委”幹部6人,定員4人,年集體經濟收入1.2萬元,。民眾經濟收入主要依靠沿海捕撈、沿海養殖和農業耕種。2005年前,下寮仔是角尾鄉落後村委會之一,2005年以後,固本強基工程以及回歸工程使下寮仔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湛江紡織(集團)企業公司固本強基工作隊駐點該村委會,支持資金近300萬元興建起村委會辦公樓、敬老院、學校教學樓、村籃球場、文化室、水泥硬底化道路、改水、改耐以及搞好村莊綠化、亮化工程。經過幾年來努力,實現了各條自然村道路水泥硬底化、民眾飲水淨化、庭院綠化。下寮仔村人多地少,為了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在固本強基工作隊的牽頭下,引來香港迪生公司興建起全鄉第一間鄉村企業,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近500人,月人均純收近入700元,村委會集體經濟也得到了壯大。由於成績顯著,該村多次被市、縣、鄉評為先進黨支部、先進基層黨組織、安全文明小區、綜治先進單位。

許家寮村委會

許家寮村委會 許家寮村位於角尾鄉南部,東連上寮村委會,南瀕瓊洲海峽,西接上寮仔村委會,北與下寮仔接壤,總面積6平方公里,人口1780人,是一個“以漁為主,漁農並舉”的村委會之一,也是一個革命村莊。現有村幹部5人,其中村“兩委”幹部4人,定員3人,沒有集體經濟收入。該村人傑地靈,南與海南島隔海相望,相距18海里,地理位置特殊,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解放後建有11個炮洞,也是7447部隊徐聞駐地。名人有前廣東省省長何樂秘書—留美博士生導師陳海洲,國外留學、創業的人員6人,是角尾有名的僑鄉。許家寮村以班子建設為龍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特別加強特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使文明古村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該村有文化娛樂設施齊全,有籃球場、民眾戲台。該村村風民風純樸,沿續著100多年“過堂親”民族文化遺產。該村搶抓機遇,發動民眾,依靠民眾,籌資近30萬元完成3公里村道硬底化建設任務,並在路邊兩旁種植上花草樹木。規劃村民建房用地,積極開展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大力推進村改水、改廁、綠化工作。通過努力,該村實現飲水淨化、公廁無害化、庭院綠化、村道硬底化、村容村貌美化,顯現出社會主義新農村新面貌、新氣象。同時,該村加強了對村內古村、名人故居、古老建築物的保護和維護工作,保存著清代武秀才千總銜候守備朝政公古居以及民國末組織開展武工隊孤膽英雄耀南公的古居。該村古村落和新民居座落有致,相得益彰,鮮花相映,綠樹成蔭。讓人體驗到古村換新顏,新村留舊韻的特別風味。相繼被村省、市、縣評為特色文化村、美德在農家示範點、衛生村、先進基層黨組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