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魚潭

《觀魚潭》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觀魚潭
  • 創作年代:唐朝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李白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詩文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賞析,詩人簡介,

作品原文

觀魚碧潭上,木落潭水清。
日暮紫鱗躍,圓波處處生。
涼煙浮竹盡,秋月照沙明。
何必滄浪去,茲焉可濯纓。

詩文注釋

  1. 參見——屈原《漁父》中:“漁父莞爾一笑,鼓榭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灈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灈我足。’遂去不復與言。“
  2. 參見——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斯灈纓,濁斯灈足,自取之也。“
  3. 洗濯冠纓。語本《孟子·離婁上》:“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後以“濯纓”比喻超脫世俗,操守高潔。 南朝 宋 殷景仁 《文殊師利贊》:“體絕塵俗,故濯纓者高其跡。” 唐 白居易 《題噴玉泉》詩:“何時此岩下,來作濯纓翁。” 前蜀 韋莊 《題潁源廟》詩:“臨川試問 堯 年事,猶被封人勸濯纓。” 清 魏源《武夷九曲詩》之五:“塵容愧濯纓,詠歸聞扣榜。”
  4. “何必”二句:《孟子·離婁》:“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滄浪,古水名,在湖北境內。

作品譯文

在碧綠的小潭邊觀魚,樹葉飄落潭水透明清澈口魚凡
躍出水面,被夕陽的餘輝染成紫色,水面上處處盪起圓圓
的波紋。暮靄浮起,飄入竹林逐漸散去,秋天的月兒,照
得沙汀一片光亮。何苦吟著滄浪歌歸隱江湖,這潭清水,
完全能洗滌我的帽纓。

作品賞析

寫作年代不詳,此詩以閒適的筆調描寫觀魚清潭的樂趣,極寫其觀群魚自由無礙戲游於碧波中的樂趣,表現詩人對無拘無束生活的嚮往。結句“何必滄浪去,茲焉可濯纓,”體現李白追求閒適自由和意欲擺脫利祿羈絆的高潔志趣。詩人從白天、日暮、夜晚的不同角度寫魚潭的景色,富於變化。 這首詩寫從暮到月出在清澈的碧潭上觀魚的情景,意境真切。
此外“木落”的意思是“葉落”,“木”字含有枯黃、乾燥之意,準確寫出了秋天植物的特點。並且作者在詩的最後,運用典故,點明了本詩的題旨:守潔不污,獨善其身。
作者灑脫不羈的氣質、傲視獨立的人格、易於觸動而又易爆發的強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他往往噴髮式的,一旦感情興發,就毫無節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他的想像奇特,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詩人簡介

李白(701-762),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漢族,祖籍隴西成記(今甘肅天水)。一說出生於碎葉城(當時屬唐朝領土,今屬吉爾吉斯斯坦),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一說即出生於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觀魚潭
李白和杜甫並稱“李杜”。他的詩歌總體風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