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閣鄉

觀音閣鄉

觀音閣鄉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灌陽縣南部,南與恭城縣交界,北與興安縣接壤。鄉人民政府所在地距縣城41千米,轄6個村委會,73個村民小組,99個自然屯,總面積131.4平方千米,總人口8614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觀音閣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電話區號:0773
  • 面積:131.4平方千米
  • 人口:8614人
  • 車牌代碼:桂C
概況,經濟發展,教育事業,

概況

觀音閣鄉位於縣境南部,南與恭城縣交界,北與興安縣接壤。鄉人民政府所在地寨子裡距縣城41公里,古屬吉寧鄉、崇順里四小甲、崇順堡、月山堡(部分)、崇月鄉轄地,解放後屬黃牛市區。1950年3月設立觀音閣區(第三區)。1958年改稱觀音公社。1984年更名觀音閣鄉,轄6個村公所,99個自然屯,73個村民小組,總面積131.4平方公里。1990年末2265戶,8399人,人口密度為63.92人/平方公里。耕地10461畝,其中水田7492畝,旱地2969畝。地處灌江上游,雨量充沛,土質肥沃,生產潛力較大。全鄉有森林面積146452畝,其中用材林85061畝,經濟林15130畝。用材林以松、杉為主,經濟林以種植柑橙為主,油茶次之。全鄉有柑橙7萬餘株,村辦林場8個,共種杉樹5150畝,其中已成林的4400多畝,森林復蓋率為74.3%,林業生產已成為該鄉經濟的重要支柱,是全縣松杉木材的主要產區之一。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旱地主要種植玉米、紅薯。境內礦產資源豐富,茶坪鉛鋅礦儲量在6000噸以上,盤江鉛鋅礦已進行開採。農曆九月初一為婆王廟會傳統圩日。

經濟發展

全鄉有水田489公頃,旱地212公頃,有森林面積11085.4公頃。森林覆蓋率84.37%,其中用材林5711公頃,主要以松、杉木為主,經濟林2045.3公頃,主要有柑橙、柚、山蒼子、三木藥材等。糧食作物主要以水稻為主,旱地主要以種植紅薯、玉米、花生為主。境內水產資源豐富,落差大,有豐富的礦產資源。
觀音閣鄉
2000年以來,鄉黨委、政府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圍繞自治區黨委的“1234610”工作思路,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立足於農業,大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狠抓鄉鎮企業的發展,堅持“錢糧並舉、效益為主”的方針、充分利用地緣優勢做活地理、山水優勢做文章,積極廣辟財源,培植新的經濟成長點。全年實現農村總產值3350萬元,工業總產值1075萬元,財政收入111.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45元,人均增收212元。糧食總產量6691噸,水果產量593噸,新增水果面積69.3公頃,主要以臍橙沙田柚為主,基本形成了全鄉海拔500米以下環形水果帶的規模,牲豬飼養量13493頭、家禽養殖37585羽。全鄉新上項目75個,辦有食品廠、林化廠、工藝雕刻廠、酒廠等。其中工藝雕刻廠總投資46萬元,產品造型精美,做工細緻,暢銷港、澳、台地區及東南亞國家。興建水電站2個,總裝機容量2320千瓦,其中盤江水電站裝機容量2000千瓦,投資800萬元,為灌陽縣最大的私營水電站,於2001年3月底竣工發電。養殖業方面,建有糧所1000頭三元雜交瘦肉型良種豬場和獸醫站300頭三元雜交瘦肉型良種豬場。形成了一個以松脂、食品、木材加工、交通運輸、能源為主,多業並舉的企業新格局。企業固定投入累計完成758萬元,引進資金265萬元,完成營業收入1665萬元,實現利稅24萬元。

教育事業

教育事業蓬勃發展。2000年以來,鄉黨委、政府切實增加對教育的投入,投金資入22萬元興建了自振國小項目工程教學樓,國小、國中學生入學率達到上級頌發標準,進一步鞏固了“普九”成果。衛生、計生工作取得新的成績,出生率為9.5‰,計生率為97%,城建工作起色大,建好了推廣大樓、郵政大樓、供銷大樓等9幢大樓。同時,還進行了街道的硬化、亮化、綠化、香化。電訊事業迅猛發展,實現了村村通電話,全鄉有線電視覆蓋率為74.5%。村村修通了四級公路,修通了阻礙該鄉經濟發展的咽喉——二十五里峽二級公路。
觀音閣鄉觀音閣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