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蓮(姜科薑黃屬植物)

觀音蓮(姜科薑黃屬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觀音蓮,學名:Curcuma longa ,別名:薑黃、寶塔花、寶鼎香,為姜科薑黃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於我國海南廣西、雲南、西藏、台灣等省區。觀音蓮花序形似寶塔狀,觀其白色純潔美麗的苞片和艷麗的唇狀黃色小花,是切花的優良花材,可作園林庭園布置,庭院點綴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觀音蓮
  • 拉丁學名:Curcuma longa
  • 別稱:薑黃、寶塔花、寶鼎香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天南星目 Arales 
  • :姜科
  • :薑黃屬
  • 分布區域:海南、廣西、雲南、西藏、台灣等省區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繁殖方法,栽培技術,別名集合,

形態特徵

觀音蓮是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株高1—2米不等。根莖發達,塊狀,橙黃色。葉片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40—70厘米,寬15—20厘米,葉面光滑,黃面均無毛,葉柄長20—50厘米。總花梗長15—20cm;穗狀花序圓柱狀,長12—20厘米,直徑5—10cm;苞片卵形或長圓形,長3—5cm,花萼長0.8—1.5厘米,白色;花冠管長2—3厘米,裂片三角形,長1—2cm;唇瓣倒卵形,淡黃色,中部深黃,長1.5—2cm,花葯無毛。
觀音蓮全株觀音蓮全株

生長環境

觀音蓮為喜溫暖、濕潤和陽光充足的植物,生於林下蔭濕、雨量充沛且分布均勻的環境中,以土層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疏鬆的砂質壤土最為適宜,怕積水、能連作但最好輪作。最適生長溫度為22—30℃,11月份以後,溫度低於20℃以下植株生長緩慢或停止生長,地上部分開始發黃、萎蔫、凋謝,冬季進入休眠狀態。觀音蓮栽培粗放,對土壤、肥水等要求不嚴格,耐瘠薄,耐乾旱,可充分利用各種閒置山坡地種植,如栽培管理條件好,可達到連年豐產的目的。

分布範圍

分布於我國海南、廣西、雲南、西藏、台灣等省區。

主要價值

觀音蓮苞片色彩高雅脫俗,無花時可作觀葉植物在室內觀賞。觀音蓮還可藥用,其乾燥的地下根莖,是有名的傳統中藥——寶鼎香,有行氣散瘀、通經止痛等功效,可治療心腹脹痛、肩臂痹痛、痛經、跌打損傷等。

繁殖方法

觀音蓮以無性繁殖為主,以根莖作繁殖材料,在11月份,當植株枯萎進入休眠期時,選擇無病蟲害、大小適中、完整無損的根莖挖出,去掉泥土,剪去鬚根,晾乾後放在陰涼通風處貯藏進行留種,翌年開春進行種植。

栽培技術

  1. 種植季節及種植方式
    觀音蓮一般在春季種植,應選擇排灌方便、土層深厚、肥沃、上層土質疏鬆、底土層較堅實且通透性好的土壤,種植前深翻土壤,起深溝高畦。每畝施廄肥和草木灰混合肥料作基肥,然後開穴種植,深8-10cm,行距40-50cm,穴距30-40cm。然後將主根莖與側根莖分開,每穴種2-3個種球,芽向上,種植後淋透水,在上面蓋一層稻草以保護土壤疏鬆濕潤,有利於出芽,種植後能迅速萌芽生長,能在當年獲取高產。
  2. 田間管理
    觀音蓮要經常保持土壤濕潤,以利其旺盛生長,其對肥水要求較高,栽培時要施足有機肥作基肥,在種植至萌芽前需要充足的水分,生長期保持適當的肥水供應即可,一般每2-3個月施肥1次。要注意防治積水,開花前及開花期間適當追施磷肥鉀肥,能促使根莖肥大,花莖粗壯,提高花質。後期應加強田間管理,清除爛葉,雜草。冬季休眠期需減少澆水,並且要停止施肥,進入休眠期進行全園清理,把地上部分全部剪除。
  3. 病蟲害防治
    在整個生育期間,最常見的蟲害有切根蟲、螺、蝸牛和夜蛾等,主要危害觀音蓮的新葉和根群,可在田間撒施米樂爾、螺通殺、噴敵百蟲和用谷糠配製的毒餌進行誘殺。主要的病害有炭疽病和赤斑病,要經常對土壤消毒,在多雨的季節時,要用50%的多菌靈800倍液、65%的代森鋅600倍來噴施防治其他的病害,另外,注意防止積水引起地下塊莖腐爛。

別名集合

虎耳芋、獨足蓮、狗神芋、獨腳蓮、姑婆芋、觀音蓮、卜芥、獨角蓮、台灣姑婆芋、海芋、痕芋、狼毒、大麻芋、大龍芋、假海芋、化骨丹、豬不拱、野山芋、豬管豆、老虎掌芋、老虎芋、尖尾草、尖尾風、蛇芋、大附子、大蟲芋、芋婆、老虎耳。 主要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