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庵(上海市崇明區堡鎮)

觀音庵(上海市崇明區堡鎮)

觀音庵原址位於上海市崇明縣新民鎮平南村,後遷至上海市崇明區堡鎮堡鎮南路83號天妃宮。於2002年開始擴建,占地七畝,重建用地面積1800平方米,主要是利用天妃宮原建築格局並對舊建築加固改造,投資四百萬元,由崇明區佛協與觀音庵自籌資金。崇明觀音庵有三次遷址之歷史。觀音庵前身為“花沙城隍廟”,民國初期改為尼庵,始定名觀音庵,該庵因臨江灘,塌沉於江中。民國二十年(1931),由信徒發起重建,新址位於崇明縣謝家鎮北,故又名“謝家鎮觀音堂”。民國二十八年(1939)在新民鎮平南村又遷建起“觀音庵”。“文化大革命”期間,觀音庵受到破壞。1979年起,觀音庵恢復宗教活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觀音庵
  • 地理位置:上海市崇明區堡鎮
  • 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
  • 始建:清朝後期
  • 擴建:2002年
  • 登記性質:宗教活動場所
地理環境,建築概況,

地理環境

觀音庵位於上海市崇明區堡鎮堡鎮南路83號的天妃宮。於2002年開始擴建,占地七畝,重建用地面積1800平方米,堡鎮交通便利,鎮區內的堡鎮南、中、北路貫通鎮區南北,堡向公路、大通路貫通東西,還有東西向的新港路、向陽路、工農路,南北向的石島路、堡港路等16條縣管市政道路和24條鎮管街坊道路,形成集鎮區域交通樞紐。

建築概況

堡鎮“天妃宮”又稱“天后宮”,始建於清朝後期,據1984年版《堡鎮志》記載:昔日天妃宮寺廟規模較大,內有正殿,供天后娘娘,殿後有三棵古銀杏,殿旁有兩埭兩層樓磚木結構的廂房,做僧侶宿舍用。殿旁前一埭平房,設有戲台,當地漁民出海前常去燒香念佛保平安。解放前,國民黨軍隊曾一度駐紮在天后宮,寺廢。解放後,被海洋漁業社占用,1964年堡鎮鎮辦燎原電器廠搬入,並在殿南空地建廠房。天妃宮唯留大殿和兩層樓廂房軀殼,牆壁斑駁陸離,重椽雜草叢生,昔日天妃宮雄姿依稀可尋。
觀音庵於2002年開始擴建,占地七畝,重建用地面積1800平方米,主要是利用天妃宮原建築格局並對舊建築加固改造,投資四百萬元,由崇明縣佛協與觀音庵自籌資金。2004年觀音庵新建工作啟動,建主殿三身殿一幢三層,高度21.8米,建築面積1203平方米;僧尼寮一幢三層,高度16.2米,建築面積1885平方米;山門一幢一層,高度12米,建築面積160平方米,合計建築面積3248平方米。
據觀音庵現任住持尼釋正興(崇明本地人)講,觀音庵以弘揚佛法之宗旨,為使世人近善近德而齊賢齊聖,共入無憂海,奉行觀音菩薩之願之行,故名“觀音庵”。走近觀音庵,朝南面對堡鎮港的為觀音庵山門樓,分為三“解脫”門。進山門樓後正中為觀音庵的獨特正殿,名為“三身殿”,該大殿為四方型,三層重檐呈塔型逐層內縮,取名以佛祖的法身、報身、應身三身為緣起,故名“三身殿”。該殿地上建築分為應身殿、報身殿、祖師殿三層,地下室為法身殿,分別供奉相應的佛像和經塔。三身殿後為僧樓,對整庵成環抱之勢,有三層,內分客堂、法堂、經堂、共修堂和僧俗生活區。
崇明有兩大港口,其一是南門港,其西有“天后宮”,已更名改制為佛庵“淨律庵”;另一港是堡鎮港,其原有“天妃宮”亦改建為現佛庵“觀音庵”。這兩家以“天后”、“天妃”為名的廟祠轉化為佛庵的過程也表明了崇明原來的出海祈平安信仰已逐步為佛教信仰所替代,但無論是“淨律庵”還是“觀音庵”都著重保留了以觀音殿和觀音信仰為主線來繼承發展的原“天后宮”、“天妃宮”媽祖信仰的痕跡。
觀音庵有三次遷址之歷史。觀音庵前身為“花沙城隍廟”,民國初期改為尼庵,始定名觀音庵,該庵因臨江灘,塌沉於江中。民國二十年(1931),由信徒發起重建,新址位於崇明縣謝家鎮北,故又名“謝家鎮觀音堂”。民國二十八年(1939)在新民鎮平南村又遷建起“觀音庵”。“文化大革命”期間,觀音庵受到破壞。1979年起,觀音庵恢復宗教活動。
1995年7月,經崇明縣人民政府批准,觀音庵登記為宗教活動場所,建有大殿、韋馱殿、廂房等廟房,占地五畝三分九厘,建築面積1160平方米,監院先後為願定、正興。
2002年,經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委員會批覆同意,觀音庵遷移至崇明堡鎮在原“天妃宮”舊址內重建,觀音庵原址房屋全部拆除,土地退地還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