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後感

觀後感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觀後感
  • 外文名:Impressions of after reading
  • 注意事項:注重"感""觀"聯繫實際
  • 格式:開頭、感受、形式、事例、結尾
  • 範文:放牛班的春天、長江七號
注意事項,重在“感”,離不開“觀”,聯繫實際,教學示例,格式,範文,實例1,實例2,實例3,實例4,

注意事項

重在“感”

不少學生開始寫觀後感,往往將“觀”的內容寫得很長,總愛把故事情節從頭到尾加以介紹,生怕讀者不知其內容,而發表“感”的文字卻很少。如一個同學在寫《一個獨生女的故事》觀後感時,先將整個故事從頭到尾講述了一遍,先寫張鳴鳴如何品學兼優,再寫張鳴鳴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因承受不了這一打擊而重病纏身;接著寫張鳴鳴從自己學梳頭開始,怎樣擔負起繁重的家務,接受一個個嚴酷的考驗,然後寫她在社會的幫助下一天天長大。最後結尾時才寫到:我要向張鳴鳴學習,不被困難所屈服,從小要學做自己能做的事。針對這樣一篇結構的觀後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認真,記住了影片的情節,但從觀後感的文體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後一句“感”,雖然這句“感”的內容貼切,但文章沒抓住“感”這個重點,寫偏了,好像一篇電影內容簡介。我強調學生應以“感”為主,從文字上看,“感”的內容大約占影片主要內容的四、五倍。文中適當引用影片內容,是為“感”服務的。因此,引用電影內容只要三言兩語,不要具體敘述,更不要什麼細緻的描寫。觀看了《偉人愛迪生》後,我要求學生:誰能用最簡單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有個同學說:本片主要講述愛迪生從一個身無分文的打掃地下室的清潔工成長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的過程;還有個學生補充說:主要講了他發明電燈的事,他給全世界帶來了光明。我將兩位同學的發言進行比較:前者準確些,後者只是無數發明中最突出的一項,並肯定他們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然後讓學生抓住一點談自己的感受。如愛迪生刻苦鑽研的精神,不怕失敗的精神,敢於創新的精神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克服以敘述故事為主的毛病了,不僅突出“感”字,而且讀後能感人。

離不開“觀”

有的同學寫觀後感,只是在開頭提一下“觀了某部影片後,大有啟發”等字樣,以後就脫離了原片。說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頭不對馬嘴,無實際意義。要讓“觀”和“感”相吻合。如《火燒圓明園》的觀後感,我進行指導後讓學生先打草稿,然後收了部分習作,發現有的同學“感”與“觀”內在聯繫不緊,有的根本無聯繫,他們寫了一下影片內容後,就寫到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如何在中國燒、殺、搶。抓不住影片的主題思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從中找了幾篇寫的好點兒的進行評講、引路。有個叫王天波的同學在題為《落後就要挨打》一文的結尾時這樣寫到:影片中那幾根石柱至今還挺立在圓明園的廢墟上,仿佛在警示人們“落後就要挨打”,我們作為新中國的接班人,一定要學好本領,把祖國建設得更加強大,不讓歷史悲劇重演。在這段結尾中,習作者再次將“觀”到的“幾根石柱”抓住,發表“落後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體,使“感”發於“觀”、“觀”服務於“感”。

聯繫實際

要寫好“感”就該聯繫實際,深入發揮,把自己的“感”寫深、寫透。
這裡的實際,不是單指自我實際,還包括他人實際,社會實際。
如觀了《四個小夥伴》,我讓學生說說丁小東等四個小夥伴他們開始錯在哪裡?你們也有過他們的想法嗎?學生討論很熱烈,認為四個小夥伴錯在認為只做一件好事就會成功。有個同學說,他自己原來就有類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認為自己就是雷鋒似的好少年了。還有個同學說,他為班級主動打掃過兩次清潔,有的一次也沒主動打掃,卻還被評為“紅花少年”。認為老師、同學們偏心。看了《四個小夥伴》後,他和四個小夥伴一樣,都認識到只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去做,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教學示例

看了《虎門銷煙》後,學生認為無法聯繫實際,我就這樣啟發學生:你看後印象最深的是哪個鏡頭?有的說林則徐帶領官兵虎門銷煙的鏡頭,大展中國人的志氣;有的說,當時的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給我教育最深;有的說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受鴉片毒害,痿糜不振的、瘦骨嶙峋的人們。然後我再要求學生用比較法,針對現今社會,看是否有類似於林則徐這樣有民族氣節或與此相反的人。什麼東西給現今人們帶來精神和身體摧殘?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這樣,學生馬上想到了電視上披露有的海關把關不嚴,讓一些走私物品進入中國,有的想到了社會上的吸毒現象和不健康的遊樂場所,同學們暢所欲語,仿佛一下子有話可寫了,一個同學在《觀林則徐有感》一文中這樣寫到:“……在18世紀,鴉片使我們國敗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紀的今天,吸毒的現象又有抬頭,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我們青少年一定要認識它的危害,如發現吸毒、販毒現象要立即向公安機關報告,同時希望我們的海關把住家門,不讓毒品再次蔓延……”

格式

大體上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由觀而引出感,這開頭部分就好比一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看了什麼影片,有什麼感想。一般來說,這一部分要求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千萬不要繞圈子、賣關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語氣概括地說出感受是什麼?簡單但明確,不含糊,這樣就可以了!不必展開來說。
第二部分,具體談感受是什麼。我們讀書看電影都有一個過程,都需要一段時間,而我們的感受也是在這個過程、這段時間內一點一點產生的,感受由淺到深,感受由心而發、發自內心,因此要自然真實,有感而發,不要無病呻吟,虛假不實,這樣才能感人,打動讀者。
寫法上,可採用夾敘夾議的形式,“敘”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節或人物形象或詞句敘述出來,“議”就是抒發自己的感受,要有層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頂點,得到升華。
敘述是簡述,抓住要點,不能太長,否則就有湊字數的嫌疑,再者,這樣也影響文章的結構。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聯繫生活中的事例來談感受,因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導我們的實際行動,要不就毫無意義了。具體說來,就是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和電影中感動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較與對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樹立學習的榜樣。
第四部分,文章的結尾,要對全文內容做個收尾總結,可以進一步抒發理想或希望與祝願,把全文的情感升華到頂點。

範文

實例1

觀《長江7號》有感
不久前,我觀看了電影《長江7號》。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名叫小狄的單親孩子,他的爸爸窮困潦倒。但為了讓小狄長大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爸爸舉債把小狄送進了學校讀書。一天,小狄的爸爸在工地發生意外去世了。小狄聽到訊息後十分傷心。但這時奇蹟發生了,小狄爸爸送給小狄的“玩具”——“長江7號”(其實是一隻外星狗)發揮了它身上的特異功能,用自己的生命換回了小狄爸爸的生命。
整部影片的故事情節雖然簡單,但發人深思。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小狄爸爸經常對小狄說的一句話:“我們不去偷,不去搶,要努力讀書,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它使我想起了以前聽過的一個故事。從前有兩家人,一家比較富,另一家比較窮。他們各自都生有一個小女孩。富家的小女孩自以為家庭環境好,從小就不愛讀書,還看不起窮家的女孩。而窮家的女孩卻很爭氣,讀書非常刻苦,學習成績經常名列前茅。後來那位富家小女孩,由於從小不好好學習,最終一事無成。而那位窮家的小女孩,由於從小就用功學習,終於成就一番大事業,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我們都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希望寄托在我們的身上。在此,我呼籲廣大學生,我們要努力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修養,長大後才能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老師評語:作者在概括電影情節的基礎上,圍繞“長大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句話展開論述。作者列舉典型例子進行論證,並呼籲青少年要珍惜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長大做一個有益於社會的人。

實例2

《三國志之見龍卸甲》觀後感
人生就像一個圈,一個老天爺畫好的圈,從起點繞一個圈後又會回到起點,這是趙子龍最後一戰也是第二次被困鳳鳴山時悟出的人生哲理。第一次被困鳳鳴山子龍披上了甲,一戰成名,從此成了常勝將軍,第二次被困時身心俱疲的子龍卸去了甲,人生就在這一披一卸之中畫了個圈。
時勢造英雄,英雄只是老天爺手中的棋子。從趙子龍與羅平安最後一次對話中可以看到了他內心的疲憊,這疲憊是因為有甲在身,主公的信任是甲、常勝將軍之名是甲、建功立業之念是甲,子龍雖早有卸甲之念,連年征戰的時局卻容不得他卸甲,也不知道該如何去卸。最後在鳳鳴山與後一輩的曹嬰一戰中,子龍終於悟到了自己只是諸葛亮手中的一枚棋子,一枚已經老得可以棄去的棋子,而這一切都是人生定數。明白了這一點後,他終於可以不僅卸下身上的甲,更重要的是可以卸去心中的甲了,這甲雖卸得晚了一點、悲壯了一點,但可以讓子龍在人生最後時刻很從容,無所負擔。上馬提槍,單人單騎,沖向的不僅僅是敵陣,也是奔向長久失去真我的精神家園
不知道羅平安在給子龍卸甲後有沒有領悟到這一些,我想他在敲響最後一次戰鼓時應該是明白了。而年輕的曹嬰此戰之後一定也會與初時的子龍一樣給自己披上了一件難以卸去的甲,不知以後能否象子龍一樣領悟到,不光是她,就算是她的爺爺曹操以及諸葛亮等人都只是滾滾歷史車輪上鑲嵌的一枚棋子。
甲可以帶來尊嚴,可以吸引人的眼球,世人只知披甲之後的威風凜凜,卻又有多少人知道披甲容易卸甲難呢。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實例3

《放牛班的春天》觀後感
介紹電影內容
放牛班的春天》所講述的是著名的指揮家因為母親的葬禮,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遇到了童年的同學,一本老師的特別日記,打開了一段塵封了50年的記憶。這位優雅老人的童年記憶和一座名叫“池塘之底”的少年教養院聯繫在了一起,音樂家原來曾經是一位問題少年,故事就從這裡開始。其貌不揚,人過中年的失業音樂家,在“池塘之底”少年教養院成了代課的馬修老師,人生的不得意似乎在這個陰森如同監牢的地方更加沒了希望。校長,冷漠的老師,調皮得無可救藥如同魔鬼的少年······似乎永遠不斷的犯錯與懲罰。
工作的第一天馬修老師感到了害怕,善良的“麥神父”因為學生的惡作劇而頭破血流,前任的老師因為忍無可忍而匆忙離去,馬修的第一堂課就因為學生的哄鬧,招來了校長的“咆哮”。但也就在馬修老師的第一堂課上,這群從來不知道體會的學生,第一次因為犯錯而被關禁閉,第一次知道了做錯了事可以用負責任的方式補嘗。就這樣在磕磕絆絆的一天又一天中,馬修老師用他的善良,用他的音樂,一點一滴的改變了這個猶如地獄般的“池塘之底”。這群幾乎被人們放棄的壞孩子,居然唱出了天籟的歌聲,重新拾回了童年的歡樂與希望。馬修老師雖然最終被可惡、勢力的校長辭退,可孩子們用馬修了老師教給他們的歌,用寫著祝福與感謝的紙飛機送別了這個拯救過他們靈魂的人······
感悟
這是一部美好的電影,當滿天飛舞的紙飛機在暖陽中飛翔時,當可愛的小佩比諾拎著行李奔過來和老師一起走時,我禁不住眼眶濕潤了,雖然這只是一部普通的文藝電影,但它卻引發了我對我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思考:
要尊重、關愛每一位學生,正如母親不會因為孩子的美醜存在偏袒和私心一樣。作為老師,雖然一個班級幾十個孩子,他們的家庭環境、先天素質與自身努力程度都不同,但一定要做到一視同仁,尊重、信任、理解、熱愛每一個學生。老師的愛應該是一種博愛,時時刻刻關心你的每一位學生的身體,關心他們的生活,關心他們的學習,關心他們的思想······
誰都知道,老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不可比擬的。一句鼓勵,可以讓學生感到無比的激動和自豪,天下的母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樂,那么老師也應該讓學生看到自己點滴的進步,體驗進步成長的快樂,增強繼續進步的信心。要像母親一樣容忍孩子一次次地“舊病復發”,要像母親一樣善於發現孩子們的長處,充分肯定他的點滴進步,對他們的長處要“小題大做、無限誇張”,永遠不說“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嗇地說:“嗨,你真棒。”讓孩子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決不能因為一點過失而讓孩子在指責聲中自卑地抬不起頭來。對於所謂的“差生”,更要給一點偏愛,傾注愛心、熱情和期望,對他們取得的點滴成績,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讓每個學生都能自豪地說出“我能行”。
親其師,信其道。有一句名言叫"蹲下來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來和孩子保持一樣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問題、看世界,這樣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動地創造更充裕的時間和空間去了解、剖析、關愛孩子,為孩子提供最適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孩子之間的平等,更應是教育者和孩子間的平等,教育者和孩子之間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礎。在教育學生時,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在融洽的師生情感中,學生才會把老師的批評看作是對自己的愛護,把表揚看作是對自己的鼓勵。從而引起情感的共鳴,自覺把道德要求和行為規範轉化為自己的心理定勢和良好的習慣,收到“親其師,信其道,受其術”的效果。不要老是擺著一副道貌岸然的面孔來威懾學生,以維護自己“神聖”的地位,用真誠的情感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富於同情心,就會受到學生的愛戴,就能溝通師生之間的心靈,學生就會親近教師,從而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信任的橋樑。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在同孩子談話、教訓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教育,你們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在教育兒童他們怎樣穿戴,怎樣對待朋友和敵人,怎樣笑,……這一切對兒童有重要意義。”可見,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須做到。身教重於言教,教師對學生講十次道理所產生的正面影響也抵不上一次反面行為對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來的大。如果要求學生不亂插嘴,那老師就不應粗暴地打斷學生的話;要求學生隨手撿起地上的廢紙,難道老師就不能也彎彎腰嗎?
要懂得教育的藝術。教師正確的評價,恰當地動用表揚與批評,是激勵學生進步的重要手段之一。正確的運用表揚與批評,可以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激發其上進心自尊心、榮辱感和團隊精神精神等。然而,不正確的表揚與批評,則會使學生或是盲目驕傲,或是灰心失望、喪失信心。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只憑一句讚美的話,我就可以活上兩個月”。成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孩子呢。後進生是教師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大難題,他們要想得到表揚是難上加難。對於他們來說,更容易的是自暴自棄。對待他們,教師更應以全身心的愛去感染他們,激發他們的進取心。一位大作家說過:“人人都是天才。”每個人身上都有閃光點,後進生也不例外。做為教師則應努力發現後進生的閃光點,樹立他們的自信心。
我們面對的是幾十顆純真、無瑕的心靈,面對的是幾十個複雜多變的內心世界,只有深切的關愛、真心的尊重、身正為范,才能使孩子的心靈與教師的心靈相融!

實例4

從2008年至今,由教育部和中央電視台聯合推出的品牌節目《開學第一課》已經陪伴全國中小學生走過了6個新學年,2014年仍將在9月1日央視一套綜合頻道晚八點黃金時段與全國中小學生如約相見,
2014年開學第一課:父母教會我
2014年,在總書記號召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開學第一課》以“父母教會我”為主題,旨在引導父母當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做孩子的好榜樣,幫助廣大青少年養成誠實守信、孝敬感恩、團結友善、文明禮貌的行為習慣,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節目分為“孝”、“禮”、“愛”三個篇章,以“強”作為尾聲。在嘉賓演講、人物故事、文藝表演和互動遊戲等環節選取了來自各行各業的普通人和明星嘉賓一起展示“家風”的力量;同時節目還引入了創新環節——“說文解字”,通過“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兩個卡通人物的對話來闡釋各篇章主題字的構成和含義,力求以生動、活潑、多元的方式寓教於樂,帶領廣大中小學生去發現並傳承父母身上的良好習慣和美好品質。 2014年的《開學第一課》主講嘉賓有“童話大王”鄭淵潔、青年歌手容祖兒、來自震後災區藏族武藝班的孩子,還有“搖滾爸爸”秦勇與兒子大珍珠,
觀後感
《2014年開學第一課:父母教會我》童話大王”鄭淵潔講述了關於“孝”的家庭小故事,他給孩子們總結出可以實踐孝心的具體方式,比如把好吃的先讓給父母,儘量陪伴父母,為父母洗一次腳。他認為“讓父母對你放心、讓父母為你自豪、讓父母有你踏實、讓父母因你富足,這就是孝順”。青年歌手容祖兒為孩子們帶來的故事從“媽媽從小就教育我,愛乾淨、愛整潔,就是最基本的禮儀”開始。媽媽教育她關心長輩、並時時考慮他人的感受,家裡甚至連吃飯都有不少禮儀規矩。她用自己的故事鼓勵孩子們:“一個懂禮貌的人往往會贏得更多的機會、得到更多人的喜愛;文明禮貌要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搖滾爸爸”秦勇十年前毅然退出舞台,只為陪伴患有重度感統失調症的兒子大珍珠,他們攜手克服困難、相互陪伴、一起長大的故事,給孩子們上了一堂充滿“愛”的課,不僅僅只為表達父母之愛,更是教會孩子愛自己、愛生活、愛生命。在尾聲環節——“強”,一群來自震後藏區的孤兒,講述了自己在志願者張家振老師的帶領下走出家鄉、來到武藝班學習武術,並在這個大集體中逐漸擺脫陰霾、自強自信起來的故事。孩子們曾因為失去父母而痛苦、自卑,但通過武術的學習和“張阿爸”的鼓勵變得自信堅強,並在“張阿爸”的感染下,又有了新的夢想,那就是當志願者、當老師,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武術去幫助其他孤貧兒童。武藝班孩子們與張老師一起,用充滿自信的武術表演,向大家展示“少年強,中國強”的精氣神,鏗鏘有力地喊出了“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口號。
2014年的《開學第一課》首次將“父母”的角色引入了孩子們的開學課堂。“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希望通過這堂特別的“開學第一課”,讓孩子和父母們明白親職教育的重要性,並將“父母教會我”的優良“家風”傳承下去。教育部要求中國小校組織集體收看或通知到每一位學生,讓孩子在家與父母共同觀看。
九月,獻給老師;九月,如期而至。世界因此燦爛。我們歌唱九月,因為這是您永恆的節日。我們牢記九月,因為這是我們真誠的表白。九月,是只情滿四溢的杯子,我們用雙手高高地舉起一片真誠的祝福聲中,請您乾杯。斟滿一杯美酒,為自己乾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