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的國殤

覺醒的國殤

2014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社出版袁村平編著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覺醒的國殤
  • 裝幀:平裝
  • 定價:35.00
  • 作者:袁村平
  •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14-7-20
  • ISBN:9787210063827
  • 副標題:甲午戰爭120年祭
​編輯推薦,作者簡介,目錄,序言,文摘,

​編輯推薦

《覺醒的國殤:甲午戰爭120年祭》——回望歷史,思考現實。
一個是已經滿身瘡痍、風雨飄搖的沒落王朝,一個是剛剛經過維新革命,急於向外擴張以求發展的新興國家,這是一場不可避免的戰爭。只是誰都不曾想到那一向被“天朝上國”所不齒的倭人,竟然全殲了北洋水師,不僅拿走了巨額的賠款,還割走了大片的領土。
歷史已然就是歷史,然而歷史留給我們的問題仍需要我們去思考。本書值甲午戰爭120周年之際,將讀者帶回硝煙瀰漫的大黃海,重新認識那場戰爭,了解過去,才能思考現在。
《覺醒的國殤:甲午戰爭120年祭》——文圖搭配,精彩呈現。
為了便於理解,作者在書中使用了不少的插圖,精美準確,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書中的內容。書前的彩插更是選擇了甲午戰爭中的大事記,更直觀,更震撼。

作者簡介

袁村平,畢業於湖南湘潭大學,現就職於長沙晚報報業集團,業餘作家,好讀書,喜寫作,文章見於各處,對歷史研究充滿狂熱興趣,且頗有成果,曾撰書多本,尤其在歷史和人物領域。出版書籍《一口氣讀懂歐洲史》《一口氣讀懂明末四大名妓》等。

目錄

第一章風聲起,戰雲密布
一、日本的明治黷武與大清的風雨飄搖
二、朝鮮東學黨起義
三、短兵相接,中日的和與戰
知識連結: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第二章突發難,豐島炮聲
一、操控朝鮮
二、豐島海戰
三、成歡驛之戰
知識連結:甲午戰爭清朝的武器裝備到底如何?
第三章灑熱血,平壤之戰
一、宣戰
二、熊熊燃燒的平壤戰火
三、激戰與潰敗
知識連結:歷史中有幾次“平壤之戰”?
第四章波濤涌,黃海劍戟
一、海戰前的波濤暗涌
二、犄角雁行陣
三、步蟾督戰,為國激戰
四、炮火不再轟鳴
知識連結:日俄戰爭中的黃海海戰
第五章鴨綠江,戰牆崩潰
一、排兵布陣
二、“飲馬鴨綠江”
三、虎山鏖戰
四、鴨綠江防線崩潰
知識連結:朝鮮與中國曆朝歷代的關係
第六章空悲切,旅順慘案
一、分兵犯境,金州告急
二、土城子,戰勝的訊息
三、旅順喋血
知識連結:日軍共給我國帶來多少慘案?
第七章遼東亂,血戰威海衛
一、起來,保衛遼東
二、殊死搏鬥,威海衛之戰
三、覆滅,悲壯的結局
知識連結:明朝與清朝兩場中日之戰的過程比較
第八章再失守,連戰連敗
一、牛莊失守
二、連敗,再丟營口、田莊台
知識連結:湘軍與淮軍
第九章喪國權,馬關之約
一、馬關條約
二、見利眼紅三國干涉還遼
三、國人救國運動
知識連結:中國戰敗原因
第十章義軍起,寶島風雲
一、甲午餘波,澎湖之役
二、義軍起,與敵斗
三、新竹爭奪戰
四、黑旗歃血,浴血台南
知識連結:台灣有過多少次被占領的歷史?
尾聲:甲午之戰影響

序言

一眨眼,時間過去120年了。
120年前,清軍與日軍展開了一場引起中國社會大變局和改變東亞乃至世界政治版圖的戰爭。
十九世紀下半葉,在這場戰爭前,中國度過了一段最好的時期。這段時期,國內無大亂,國際環境緩和,左宗棠成功收復新疆、馮子材在鎮南關及諒山大敗法軍、劉永福的黑旗軍屢創法軍、日本兵配合朝鮮開化黨人製造政變遭到失敗等。當時中國的國勢並不比日本弱。英國權威人士評論說:“亞洲現在是在三大強國的手中——俄國、英國和中國。”
但是這場戰爭後,中國的國際地位則一落千丈,財富大量流出,國勢頹微,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
甲午戰爭的失敗,對中國社會的震動之大,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國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殲北洋水師,索得巨款,割走國土。朝野上下,自此自信心喪失殆盡。清政府的獨立財政至此破產,靠向西方大國舉債度日。
就是這樣一場戰爭,改變了兩個國家的命運和世界的格局。
甲午戰爭對大清也許是不幸的,但不幸是必然的,大清從上至下的腐敗叢生,無論是官場還是軍營,官場賣官鬻爵,軍中剋扣軍餉,而日本正處於明治維新30年,政治體制改革成效明顯。大清空有一身“大國”的軀體,實際是一個落後的“弱國”,無論是從經濟,軍事或者文化。
義大利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貝奈戴托·克羅齊在《歷史學的理論和實踐》中說,每一種真正的歷史都是現代史。甲午戰爭這段歷史雖然已經過去了一個多世紀,但何嘗不是一段現代史。如果政府腐敗、民弱國貧,就算你擁有武力又如何,就算你人口眾多又如何?當世界大勢洶湧變化的時候,能順勢而上的才是真正的強者。
歷史都是人寫的,也許沒有任何人能夠絕對保證每一場戰鬥、每一次對話的具體細節,也許這些很多都是偶然性的因素,但歷史慢慢往前走,現在的我們能看到過去必然的過程,從這個必然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對未來的思索。
日本的崛起絕非偶然,大清的沒落也絕非偶然,這是制度的必然。對一個制度,如何讓它變得更完善,讓國家傲然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也是一個恆讀彌新的問題,需要我們不斷推陳出新。
“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鄧世昌最後一眼看這個世界的時候,大義凜然於胸,數千年來,“義也”,曾支撐了我們整個民族發展的命運,正因為有許許多多這樣的“義士”,民族的脊樑才不至於倒塌。國家需要這樣的人,這樣的精神,但是更需要一個體制維護這種精神、這種文化。希望鄧世昌所說,“人誰無死?但願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是真的值。
本書嚴格按照史實,梳理了甲午戰爭的整個脈絡,生動地呈現出了整個戰爭的全貌,有利於讀者的接受和理解。希望這本書帶給你的,不僅是關於這段歷史的認識,還有關於現實的思索。
有人認為,甲午戰爭之後,日本兩次打斷了中國發展。有沒有可能日本再次冒險,第三次打斷中國的和平發展?
歷史不會重演。
今天的中國不是1894年的中國,也不是上世紀30年代的中國。我們放下仇恨,不等於忘記歷史。要以史為鑑,更要自強。
作者
2013年5月

文摘

一、日本的明治黷武與大清的風雨飄搖
明治維新前的日本
前660年,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神武天皇是神話中日本第一代天皇,天照大神後裔,其在《日本書紀》中被稱作為神日本磐余彥,在《古事記》中則名為神倭伊波禮毗古命。傳說他建立最早的大和王權,為日本開國之祖與天皇之濫觴。繼位,這是日本傳統紀元的開始。 593年,聖德太子為了壓制豪族,加強皇權,進行“推古朝改革”,打破了舊的官階世襲制,制定出一套社會生活行為準則《十七條憲法》,為建立中央集權政治創造了條件。645年6月12日,以大中兄皇子為首的皇室和以中臣鐮為代表的一部分貴族,力主改革,效仿中國隋唐制度,建立中央集權。他們發動政變,改名大化,頒布詔書,實行改革,使日本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
經過一系列改革,日本進入相對穩定時期,從710-784年,因其以平城京為都而稱為奈良時代,這一時期日本注意吸收中國文化,佛教迅速傳播,多次派遣唐使和留學生來中國。
到12世紀,移居地方的皇室後裔——平氏和源氏勢力漸強,關西的豪族依附平氏,關東的豪族依附源氏,形成兩大武士集團,並為了爭奪權力而展開鬥爭。直至1167年平氏獲勝,首領平清掌握了大權。
1180年,源氏首領源賴朝利用武士階層對平清盛的獨裁的不滿而起兵,於1185年攻滅了平氏,並於1192年被天皇任命為“征夷大將軍”,開始了鎌倉幕府時代(1192-1333年)。
之後的室町幕府時代(1333-1573年),將軍權力削弱,各地守護大名割據一方,導致了混亂的戰國時代(1467-1573年)。在豐臣秀吉豐臣秀吉( 1537年3月17日-1598年9月18日)是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大名、封建領主,繼室町幕府之後,近代首次統一日本的日本戰國三英傑之一。他是1590-1598年期間日本的實際統治者,擔任關白,後擔任太政大臣,被稱為“太閤”。在位時實行的刀狩令、太閤檢地等政策具有劃時代意義,對日本社會由中世紀封建社會向近代封建社會轉化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在位後期逐漸變得昏庸多疑,並發動文祿慶長之役,後病逝。日本的封建等級制度統治的戰國時期,實行了清丈全國土地、沒收民間武器、獎勵對外貿易和限制天主教的傳布等一系列政策。但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德川家康( 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日本戰國時代末期、安土桃山時代、江戶時代的武將、戰國大名。江戶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將軍。日本戰國三英傑之一。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關原大戰中打敗了石田三成的聯軍,於1603年任“征夷大將軍”,建立江戶幕府,並於1615年攻陷大阪城,滅絕了豐臣氏,保證了德川氏政權的穩固,重建由將軍直接掌權的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政體。但是江戶幕府一別豐臣秀吉的政策,在1637年頒布《鎖國令》,禁止國民同外國貿易和交流產物,從此日本進入了“鎖國時代”。
明治維新:日本強國之路
日本的“鎖國政策”禁止外國的傳教士、商人與平民進入日本,也不允許國外的日本人回國,甚至禁止製造適於遠洋航行的船隻,亦嚴禁基督教傳播。只特許日本人與中國、荷蘭人在九州長崎附近的種子島通商,並允許荷蘭人在種子島長期生活居住。這為影響日本深遠的“脫亞入歐”思想的萌發起到了積極作用。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馬休·佩里率領艦隊進入江戶(今東京)岸的浦賀,史稱“黑船事件”(亦稱“黑船開國”)。由於接踵而來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德川幕府再度成為日本社會討伐的目標。
幕府末期,在經濟中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同時,出現了所謂豪農豪商階層。下級武士中的革新勢力和出身豪農豪商的志士,聯合與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強藩和皇室公卿等,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刺殺與西方勢力勾結的幕府當權者;襲擊在日本的西方國家商人和外交官;進攻西方列強船隻等。在此期間,尊攘派對幕府尚存幻想,沒有明確提出推翻幕府統治要求,並受到幕府軍隊與西方列強的嚴厲鎮壓,最終失敗。尊王攘夷運動失敗後,許多有識之士認識到,要想改變日本現狀,實現富國強兵,必須推翻幕府統治。於是,尊王攘夷運動演變為倒幕運動。
1866 年7月發動第二次征討長州藩的戰爭。此時人民起義風起雲湧,沉重打擊幕府。長州藩聯合倒幕勢力英勇抗擊,同年9月迫使幕府撤軍。以天皇為首的新政府,於1868年4月6日發布具有政治綱領性的《五條誓文》,6月11日公布《政體書 》。9月3日天皇下詔將江戶改稱東京。10月23日改年號為明治。1869年5月9日遷都東京,並頒布一系列改革措施。
明治維新這次改革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措施。這次改革使日本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也使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為甲午戰爭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風雨飄搖的大清政府
當時的中國處於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沉淪。清朝並沒有在一瞬間墮落到底,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清朝中的洋務派掀起了一場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在科學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方面向歐美看齊,因此清朝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景象。清朝於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師,成為亞洲一個強大的海軍力量,即使歐美列強也放緩了侵略腳步,但清朝並未像日本那樣變革國家制度,因此所謂的“中興”也只是迴光返照而已。
甲午戰爭之前衝突圖我們知道,清政府一直自詡為“天朝上國”,在與西方各國打交道的過程中,認為西方人“並不利我土地人民”,只是想在貿易上占些便宜而已,於是就更加放鬆了軍備意識。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後,就再沒有增添任何艦隻,艦齡漸漸老化,與日本新添的戰艦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遲緩。當時北洋水師有艦艇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戰爭前,北洋艦隊的大沽口、威海衛和旅順三大基地建成。但清朝軍事變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裝備的低級階段,陸海軍總兵力雖多達80餘萬人,但編制落後,管理混亂,訓練廢弛,戰鬥力低下。1891年以後,北洋水師甚至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這是因為此時清朝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為了準備她在1894年的六十壽誕,將這些費用來修建頤和園,供自己“頤養天年”了。
與因為改革而蒸蒸日上的日本相比,此時的清朝政治十分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19世紀末的東亞地區,一個是迴光返照的老大帝國,一個是噴薄欲出的近代國家,加上日本國家危機意識一直存在,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必定會不斷向外索取,中日已不能避免一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