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建制派

親建制派

親建制派(英文:Pro-Beijing Camp、Pro-Establishment Camp),簡稱建制派,是香港的政治派系,包括民建聯自由黨、新民黨、經民聯、工聯會、勞聯等。

建制派指擁護或支持香港特區政府現有建制及中央政府的政黨和愛國人士。而泛民主派人士、《蘋果日報》、《信報》等傳媒則貶稱為“土共”、“左派”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親建制派
  • 外文名:Pro-Beijing camp
  • 拼音:qin jian zhi pai
  • 舉例:民建聯、工聯會等
政團,立法議員,親建人士,演藝界人士,工商界人士,教育界人士,醫學及衛生界人士,外籍人士,親建媒體,回歸以來發展,

政團

立法議員

(2004-2008年度)
馬力
鄺志堅
劉志榮(前亞洲電視藝員,油尖旺區議員)
郭必錚(觀塘區議員)
劉慶基劉丹)(無線電視藝員,西貢區委任議員)

親建人士

這裡包括一些曾公開表態支持香港親建制派的公眾人士,惟本身並非政治人物或高度參與香港政治。

演藝界人士

成龍(全國政協委員)
譚詠麟(香港明星體育會團體成員)
曾志偉(香港明星體育會團體成員)
陳百祥(香港明星體育會團體成員)
汪明荃(全國政協委員)

工商界人士

霍英東(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
李嘉誠長實集團及和黃集團主席)
曾憲梓金利來集團主席,全國人大常委)
陳永棋(亞洲電視股東,全國政協常委)
胡應湘(合和集團主席)

教育界人士

劉佩瓊(理工大學教授)
梁美芬(城市大學法律系教授)

醫學及衛生界人士

鄔維庸(已故港區人大代表)
鄔顯庭
龐愛蘭(藥劑師、沙田區議員、新論壇成員)

外籍人士

锺逸傑(香港前布政司
杜葉錫恩(香港前行政局、立法局議員)

親建媒體

報刊
電視電台

回歸以來發展

回歸後,在董建華管治下,親建制派如自由黨田北俊民建聯曾鈺成、工聯會鄭耀棠等,皆委任為行政會議成員。建制派憑藉功能組別,縱使直選議席不及泛民主派,取得立法會控制權。
2003年七一遊行,超過五十萬名香港市民上街反對二十三條立法以及各種市民認為的施政失誤,時任自由黨主席田北俊辭去行政會議成員以反對立法,其後工商界功能組別議員跟隨自由黨改變立場,在失去立法會多數支持下,政府最終撤回方案,而自由黨在2004年香港立法會選舉中成功取回直選議席。
七一遊行後,民建聯在2003年香港區議會選舉慘敗,但在2004年香港立法會選舉取得10席,2007年香港區議會選舉中,共得117席大勝,民建聯從此坐大,成為建制派第一大黨。
因民建聯主席馬力逝世而出缺的2007年港島區補選由因推銷二十三條而下台的前保全局局長葉劉淑儀對撼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雖然葉劉淑儀落敗,但她在2008年香港立法會選舉中成功當選。2008年立法會選舉,建制派直選減少一席,但憑功能組別繼續控制議會。
2011年,葉劉淑儀與史泰祖及田北辰創立新民黨,以中產及專業界別選民為對象。近年來,愈來愈多“獨立”的建制派人士參選立法會,但被指獲中聯辦支持。[6]2011年香港區議會選舉,建制派“大獲全勝”,全取十八區議會的控制權。
2012年香港立法會選舉,雖然總得票仍不及泛民主派,但直選議席比例由11:19變為17:18,取得五個新增地方直選議席,連同大幅占優的傳統功能組別議席,維持對議會的控制權。近年民建聯坐大,在區議會和立法會均坐擁最多議席,行政會議、局長、副局長及政治助理均有其成員,因而成為泛民主派的最大對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