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新論

視覺新論

《視覺新論》是一個由英國哲學家喬治.巴克萊所著的著作。其亦是他的首部哲學著作。在公元1709年於都柏林出版,公元195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關文運的中譯本。該書著力於對視覺和觸覺的機制和本質作出新的解釋。在本書中巴克萊尚未公然否定物質的存在,但他對視覺問題的研究是創立“非物質主義”思想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視覺新論
  • 外文名:New vision 
  • 正文:G.巴克萊的第一部哲學著作
  • 內容:主觀唯心主義;經驗主義;
出版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

出版信息

作者:[英] 喬治·貝克萊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譯者:關文運
出版年:2017-4
頁數:77
定價:12.00元
裝幀:平裝
叢書:商務學術叢書
ISBN:9787100128902

內容簡介

貝克萊用聯想來解釋人們關於現實世界事物的知識,這種知識本質上是簡單觀念(心理元素)的結構或複合,由人的聯想把它們結合到一起。貝克萊還用這種聯想的概念來解釋深度知覺。在他的《視覺新論》中,他研究了人們在只有兩個維度的視網膜上如何知覺到深處的第三維度的問題。他認為,人們知覺到深處的第三維度是由於經驗的結果,即視覺印象與觸覺和運動覺聯合起來的結果。運動覺則是眼睛在不同距離注視對象時由於適應動作而發生的動作,或者是在走向或離開所看到的對象時由於身體運動而發生的。換句話說,走向物體或伸手拿物體的連續感覺經驗與眼肌感覺形成聯想,便產生了深度知覺。因此,深度知覺不是一種簡單的感覺經驗,而是一種必須經過學習才能得到的觀念聯合。這是第一次用感覺的聯合解釋純心理過程。這樣貝克萊繼續發展了經驗主義中的聯想主義傳統。
該書提出視覺應被以心理學的原則研究,宣稱視覺對象不存在於某觀察者的心靈外,而存在於此觀察者的心靈中。他反覆論證視覺和觸覺並無共同的對象,視覺對象和觸覺對象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事物,這些不同對象之間的聯繫,只是憑藉某者心中的“習慣”、“經驗”或“暗示”才建立起來的。其亦提出視覺之對象只是一些偶然的標記,它們組成了造物主的一種自然語言,上帝正是用這種語言來指導人們合理地行動,使之趨利避害。所以,某者的視覺是上帝放到人心中去的。此書出版後,贏得了相當熱烈的歡迎,4年內就出了第 2版。不久,在歐洲大陸上,也出現了對該書的評論,從此,巴克萊開始得到學術界的關注和承認。

作者簡介

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1685—1753)為近代英國(愛爾蘭)著名哲學家,英國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著有《視覺新論》《人類知識原理》《海拉斯與斐洛諾斯對話三篇》等,均成為當時英國各大學熱烈討論的話題。1734年被任命為愛爾蘭基爾肯尼地區主教,任職18年,仍一直致力於哲學思辯,1752年移居牛津附近的新學院。貝克萊在《視覺新論》中繼承和發展了經驗主義中的心理聯想主義傳統,在《人類知識原理》《海拉斯與斐洛諾斯對話三篇》中則系統闡發了他的著名哲學主張:“存在就是感知與被感知”。貝克萊在其後來的著作中還進一步闡發了其數學哲學與科學哲學的主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