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懷滿

覃懷滿

覃懷滿,原名譚三耀(又稱三孝)。“宋理宗時期翰林學士”譚端的嫡孫。元末農民起義領袖譚景山之三子。祖籍山東省青州府(今青州市)益都縣白米街糯米巷人。

廣西河池"覃"氏始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覃懷滿
  • 別名:譚三耀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元至順年間
  • 祖籍:山東省青州府(今青州市)益都縣
人物介紹,人物生平,相關文獻,

人物介紹

廣西河池"覃"氏始祖
覃懷滿,原名譚三耀(又稱三孝)。“宋理宗時期翰林學士”譚端的嫡孫。元末農民起義領袖譚景山之三子。祖籍山東省青州府(今青州市)益都縣白米街糯米巷人。(注①)
譚三耀約生於元至順年間。時逢亂世,少年時期練成一身武藝,他身軀魁梧、臂力過人,膽略出眾。二十歲時天下大亂“元至順時期,元朝統治進入末期,政治、經濟、軍事都更腐敗,很多地方出現了農民起義。”譚三耀父親譚景山與韓三童、劉福通,“同時舉事”號稱“紅巾軍”。1357年間兵分三路進行北伐,已把元朝在北方的統治力量基本打垮,這是北方紅巾最興盛時期。(注②)
譚三耀隨父出征,屢建戰功,父陣亡,眾望所歸充當首領,遂稱“天下兵馬大元帥”繼續出征,戰功卓著。(注③)
但北方“紅巾軍”各樹山頭,即反元軍又相互火併,無統一領導,受挫後內部分裂。至順年間明軍進軍山東、河南時,譚三耀率領的一支義軍被朱元璋打敗後“收編”。隸屬明平章部,廖永忠摩下。譚三耀又成為明軍的一員將領(注④),轉戰河南、安徽到浙江明州(今寧波)取海道追擊元軍殘部方國珍,進擊福州、再航海到廣東的潮州、惠州、廣東東莞,沿西進入廣西梧州、潯州(今桂平)六月二十九日明軍抵達南寧後,便兼程疾進,七月初一日,譚三耀指揮耿天壁追擊元將阿思蘭、師至賓州、象州元將投降,廣西戰事平定。(注⑤)
“戰事平息後,屯兵數年,官兵無所事事,譚三耀與軍中同僚韓天珍、謨輝烈相識,過往甚密,彼此言表,怨功無賞,同感前途渺茫,甚覺久滯軍旅無益,另謀別途方為上計,三人約趁夜巡,一齊逃至楊老村,歃血誓盟,結為生死之交,為避通緝,經計議一致改名易姓。譚三耀改作覃懷滿,韓天珍改作韋天貢,謨輝烈改作莫天輝。後又迫於明軍通緝,又一齊逃到僻靜之慶遠府德勝里都街屯棲息。”

人物生平

明洪武年間“東蘭州有魏作文、魏作武兩人為爭奪承襲權,各自拉幫結派,大動干戈,殃及鳳山、天峨、南丹、河池四鄰,慶遠府甚憂急,遂出榜招兵買馬,並許願能平亂者,獎賞和封世襲官職。覃、韋、莫三公得悉,自知原乃明軍軍官自有把握,三公前往應試均獲錄取,後隨劉明烈、陳廣輝兩將軍出征,三公英勇善戰,又善謀略,終於捉二魏,押送斬首,平息匪患。戰後授韋天貢為東蘭州土司,其子韋玉龍為鳳山州土司,授覃懷滿為東蘭州武官(巡檢司),其子維昭(字真勝,乳名玉翰)為三旺分州堡目(亦稱土司),授莫天輝為南丹土司,三公後裔於明清時期多為四州世襲官職,三公親如手足,傳為盛事。”(注④)
據覃氏譜牒傳雲,覃懷滿生十一男一女,除長子玉熙(名維彥,字真仁),二子玉魁(名維真,字真賢),三子玉翰(名維昭,字真勝)。三隨父征戰致功而享官祿和因防不測三人多立名字外,尚有玉林、玉景、玉金、玉琢、玉茂、玉明、玉亮、玉堂和女美寬等,均乃平民百姓故其名不變。由於身任要職,公務纏身,甚難顧及眾子女衣食起居,故各尋出路,分居各地,自立謀生。(注⑤)
維昭生與保、與業、逢健三子。與保生企盼、企望二子。兩代無人承襲官職,終為異氏取而代之。後企望公持家有道,善於耕耘,家境富庶,取二妻生十二男,其三子覃李,守東蘭原籍,四子覃炮(字覃寶,乳名覃晉),明朝中期,勤讀詩書,又善武術,繼任三旺分州堡目(亦稱土司)。其餘諸子則分居各處(詳見後面宗支總表頁)。(注⑥)
覃懷滿子孫一支由東蘭遷入南寧馬山,現已發展至生、國、家、仟、萬輩。由南寧馬山分離出來的一支已發展至建輩。由於講壯語,被化分為壯族。

相關文獻

:①以上史實輩見《恩棟覃氏譜牒》第2頁,《上林縣誌》十二卷第74頁。
②參見白壽奕編的《中國通史綱要》(272-274頁)、《上林縣誌》(74頁)、《恩棟覃氏譜牒》(第3頁)。
③見《上林縣誌》74頁、《恩棟牒序》第3頁。
④參見李培浩編的《中國通史講稿》(123頁)、《上林縣誌》(74頁)、《恩棟覃氏譜牒》(第3頁)
⑤參見《廣西通志》、《恩棟覃氏譜牒》修正本第4頁。
⑥見《恩棟覃氏譜牒》第5-6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