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主義課程觀

要素主義課程觀是主張把人類文化遺產中永恆不變的、共同的要素作為課程核心的觀念。出現於 20 世紀 30 年代的美國,代表人物有巴格萊、科南特、里科弗等。1938 年,哈佛大學教授巴格萊等提出《要素主義者促進美國教育的綱領》, 認為社會文化、種族遺產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只有把它們一代代傳遞下去, 人類文明才會綿延不絕。學校是保存傳統價值,使人適應社會的機構,要負起傳遞人類文化要素的責任。他們反對實用主義的以兒童經驗為中心、“從做中學”等觀點,強調加強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把人類文化遺產中的精華教給下一代。

學校課程要以讀、寫、算為主,開設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現代外語和古代外語等基礎學科。這些學科的知識要素是成人作為社會生產者所必需的。1958年,美國通過《國防教育法》,改革學校課程,加強數學、理科和外語教學。哈佛大學校長科南特也主張加強中學基礎學科(包括數學、本國語、外國語、理科和社會),以提高教育質量。這種課程觀念受到頗多人的重視,鞏固了學科課程在學校中的地位。這種教育由於片面地注重書本知識的灌輸,脫離生活實際,加重學生負擔,20世紀60 年代後,在美國教育界的影響日趨減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