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柏木

西藏柏木

西藏柏木(學名:Cupressus torulosa D. Don)是柏科柏木屬植物,喬木,高約20米;生鱗葉的枝不排成平面,圓柱形,末端的鱗葉枝細長,徑約1.2毫米,二、三年生枝灰棕色,枝皮裂成塊狀薄片。鱗葉排列緊密,近斜方形,長1.2-1.5毫米,先端通常微鈍,背部平,中部有短腺槽。球果生於長約4毫米的短枝頂端,徑12-16毫米,熟後深灰褐色;種鱗5-6對,頂部五角形,中央具短尖頭或近平,能育種鱗有多數種子;種子兩側具窄翅。

分布於不丹、尼泊爾、印度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西藏和雲南。適應性強,喜光,稍耐陰,耐乾旱瘠薄;喜鈣質土,在中性、微酸性土上也能生長;淺根系,側根發達;生長速度中庸。

木材與中國雲南的沖天柏相似,紋理直,結構細,材質堅硬易加工,耐久,可供建築、橋樑,車廂、造船、家具等用材。樹形美觀,也可用於庭園綠化和四旁植樹。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喬木,高約20米;生鱗葉的枝不排成平面,圓柱形,末端的鱗葉枝細長,徑約1.2毫米,微下垂或下垂,排列較疏,二、三年生枝灰棕色,枝皮裂成塊狀薄片。鱗葉排列緊密,近斜方形,長1.2-1.5毫米,先端通常微鈍,背部平,中部有短腺槽。球果生於長約4毫米的短枝頂端,寬卵圓形或近球形,徑12-16毫米,熟後深灰褐色;種鱗5-6對,頂部五角形,有放射狀的條紋,中央具短尖頭或近平,能育種鱗有多數種子;種子兩側具窄翅。

生長環境

適宜溫涼濕潤氣候,抗寒耐旱能力較強,可耐-15℃和60℃的極端溫度。喜鈣樹種,要求中性至微鹼性土壤,也能適宜緩坡地帶的微酸性土壤。在深厚肥沃的石灰岩地區和棕色土上生長良好。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不丹、尼泊爾、印度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西藏東部及南部(波密、野貢和通麥等地)和雲南西北部(德欽縣)。1986年河南郟縣林場從西藏引入中國河南省,中國四川、貴州、湖南等地有引種栽培。
西藏柏木西藏柏木

繁殖方法

以播種育苗繁殖為主。一般應選擇20-40年生健壯樹木作採種母樹。采前細心觀察球果成熟度,待球果充分成熟,微裂,可見到球果內成熟的種子時可人工採摘,淨種後盛入木箱內貯藏。育苗地應選擇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濕潤的沙壤土、壤土或黏質壤土pH為7為佳,在酸性土中苗木生長不良。乾燥瘠薄土壤中幼苗生長纖弱,不宜育苗。地選好後要細緻整地築床。
播前浸種催芽,先用清水選種,再置入45℃的溫水中浸種一晝夜,撈出放於籮筐中催芽,待種子有一半開口露白時即可播種。條播:條距25厘米,播幅5厘米,播種量每畝6-8千克。播後經常噴水保持苗床濕潤。苗木出土後加強田間管理,及時鬆土鋤草。適時排灌,保持苗床濕潤。及時間苗、定苗,施肥澆水。以春播為宜,也可秋播。隨采隨播。
西藏柏木西藏柏木

栽培技術

選地:選擇在海拔1970米的中國雲南省林科所試驗地,年平均溫14.8℃,最低氣溫-7℃,年降水量900-1000毫米,乾濕季節明顯,山地緩坡台地,坡向西南,pH值6左右的第三紀堆積紅土層。
栽植:以春季栽植為主,因藏柏冠窄,栽植密度應大。2年生以上大苗栽植需帶宿土或土球。

主要價值

木材與中國雲南的沖天柏相似,紋理直,結構細,材質堅硬易加工,耐久,可供建築、橋樑,車廂、造船、家具等用材。樹形美觀,也可用於庭園綠化和四旁植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