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黃

西藏大黃

西藏大黃(學名:Rheum tibeticum Maxim. ex HK. f..)是蓼科,大黃屬多年生矮小草本植物。高可達25厘米,根狀莖粗壯,葉基生,葉片革質,近心形或心狀圓形,頂端鈍,基部心形,葉脈掌狀,葉上面無毛,下面延葉脈生短柔毛;葉柄短粗,圓錐花序,苞片極小;花梗短;花被片橢圓形,淡紫紅色,花葯黃色。果實卵圓形,種子窄卵形,黑褐色。

分布於中國西藏西部。巴基斯坦、阿富汗及克什米爾地區也有分布。生於海拔3600-4600米山坡石礫間。

(概述圖片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西藏大黃
  • 拉丁學名:Rheum tibeticum Maxim. ex HK. f.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蓼目
  • 蓼科
  • 亞科酸模亞科
  • 酸模族
  • 大黃屬
  • :西藏大黃
  • 命名者及年代:Maxim. ex HK. f.,1886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矮小粗壯草本,高15-25厘米,根狀莖粗壯,葉均基生,葉片革質,近心形或心狀圓形,長12-20厘米,寬13-21厘米,頂端鈍,基部心形,全緣,葉脈掌狀,基出脈5條,葉上面無毛,下面延葉脈生短柔毛;葉柄短粗,長3-5厘米,粗糙到具短毛。
西藏大黃
圓錐花序,自根狀莖頂端生出,分枝開展,近塔形,被稀疏細柔毛或近光滑無毛,苞片極小;花梗短;花被直徑約2.5毫米,花被片橢圓形,淡紫紅色,果時不增大;花葯黃色。
果實卵圓形,長8-10毫米,寬與長近相等或稍長,兩端微下凹,翅寬,紅褐色,脈靠近翅的邊緣。種子窄卵形,黑褐色。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3600-4600米山坡石礫間。喜涼爽、乾燥氣候、耐寒性強。高溫多濕條件下易爛根。宜在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質壤中栽植。以中性及微鹼性土壤為宜。大黃的生命力較強,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西藏西部。巴基斯坦、阿富汗及克什米爾地區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藥用:【藏藥】曲匝:根及根莖治腑熱,膽熱,瘟病時疫,腹痛,便秘《藏本草》。
西藏大黃
莖(君母札)治培根病和赤巴病引起的熱性病,瀉痢,大便秘結,胸腹脹滿,氣喘;
莖(君札當吾)、葉(君札洛瑪)治培根病。
食用:大黃屬植物地上生物資源的使用歷史也比較悠久。藏醫典《四部醫典》、《妙音本草》中記載,中國西藏、四川、青海、甘肅地區的民眾,不僅以大黃的根部作藥材,也使用大黃屬植物地上部分的葉柄(味酸,多汁)和幼嫩的莖葉(稱為“秋久”)解渴、除翳等。《晶珠本草》記載大黃葉和柄性溫,可治培根病,可瀉一切疾病。這些都是較早使用大黃屬植物地上部分的記載。食用大黃基生和莖生葉柄的利用大黃葉柄粗壯,撕去外皮可生吃,或作蔬菜食用,或作食品加工的原料,韓雅珊報導大黃葉柄的營養成分水果蔬菜的營養成分很近似,不僅可以作為蔬菜直接食用,也可以作為食品加工的一種原料,對人體有一定的醫療保健作用。將其加工各種食品及大黃酒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