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壇城沙畫

西藏壇城沙畫

壇城沙畫,在藏語中叫做的dul-tson-kyil-khor,意思是“彩粉之曼陀羅”。繁華世界,不過一掬細沙。從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親自教導弟子製作沙壇城開始,這門精緻絕倫的宗教藝術,就歷代相承毫無間斷。而在十一世紀,由印度北傳到西藏,保存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藏壇城沙畫
  • 外文名:Tibet Sand Mandala
  • 簡稱:壇城沙畫
  • 所屬地區:西藏
奇妙的壇城沙畫,天地一壇城,一沙一世界,世間繁華,不過一掬沙,

奇妙的壇城沙畫

在藏傳佛教中有一種最獨特也最精緻的宗教藝術。每逢大型法事活動,寺院中的喇嘛們用數百萬計的沙粒描繪出奇異的佛國世界,這個過程可能持續數日乃至數月。
西藏壇城沙畫
但是,喇嘛們嘔心瀝血、極盡辛苦之能事創作出的美麗立體畫卷,並沒有用來向世人炫耀它的華美。用沙子描繪的世界,會被毫不猶豫地掃掉,在頃刻間化為烏有……細沙將被裝入瓶中,傾倒入河流中。

天地一壇城

壇城源於印度佛教密宗、系密宗本尊及眷屬聚集的道場,是藏傳佛教密宗修行時必須供奉的一種對象。通俗地說,就是佛的家。藏語中稱"集闊",有"中輪"、"輪圓" 之意。在漢譯時,壇城還有曼陀羅、壇場等不同的音譯和意譯。
據佛經記載,印度密教修法時,為防止外道"魔眾"侵入,在修法處劃定界線或修建土壇,並在上面設定諸佛像,表示諸佛聚集或輪圓具足。後來,修法時設定的壇和劃定的界線被稱為壇城或曼陀羅。壇城以立體或平面的方、圓幾何形塑繪神像法器,表現諸神的壇場和宮殿,比喻佛教世界的結構。
壇城是所謂"治"的象徵,"治"的反面就是"亂"。惡劣的天氣,身體的疾病,荒涼的土地,野蠻民族,異教徒之國,這些都是"亂"。通過建立一個壇城可以變"亂"為"治"。所以一個壇城可以表示幾乎所有真實的或意念中之物:人的軀體,一個寺廟,一座王宮,一座城市,一片大陸,一個念頭,一個幻景,一個政治結構。
按照此信仰,世界上每一個事物都是根據一個壇城形象的原始結構而塑造成的,此結構人肉眼看不到。比如說西藏就是一個壇城形象,以拉薩為中心,雪山環繞四周。同樣拉薩也是一個壇城,以大昭寺為中心。而大昭寺自己又是一個壇城,以主祭壇為中心。西藏的政治結構也是一個壇城,以達賴喇嘛為中心,其他活佛環繞四周。壇城是藏傳佛教修煉者不可少的工具,它蘊涵著世界的所有原理。壇城也是做法的工具,用以呼喚鬼神。
由於密教修法的內容不同,壇城的設定形式和內容(陳設品)也各不相同,極其複雜。為便於人們修行,後人據其內容以金、石、木、泥(土)等材料和繪畫方式分別製成樣式不同、大小不一的壇城,以表示不同的佛陀世界,陳設於佛堂,以供觀想。它們大都以唐卡、壁畫形式出現,在寺院的各殿牆壁上或天花板上都繪有精美的壇城。繪製壇城時必須尊奉固定的格式,造像的規格尺度都有明確規定,不得改動以免降低其神聖性。
壇城就其平面可分為4種,即大壇城、三味野壇城、法壇城和羯磨壇城。大壇城以青、黃、赤、白、黑5種顏色,總集諸尊之壇城及其諸尊的形體,描繪諸尊。這5種顏色分別代表地、火、水、風、空;三味野壇城,不直接繪畫諸尊的形象,而只是描繪諸尊的標識和手印,故以此直接諸尊的本誓念願;法壇城,主要圖畫諸尊的種子真言和一切經的文字義理,表示諸佛、菩薩種子文字的壇城,故又稱種子壇城。修行者見到代表諸佛、菩薩各自稱的第一個梵文字母,就如同拜見諸尊一樣;羯磨壇城,系描繪塑造諸佛、菩薩威儀事業的壇城,以及諸佛、菩薩的鑄像、畫像和捏像等雕塑。

一沙一世界

壇城的製作方式有許多種,可透過平面或立體形式表現,手繪、銅鑄、沙砌、木雕,各具特色。壇城構圖井然有序,方圓相間,幾何結構精密,儼然世界的縮影。色彩則絢爛繽紛,光華奪目,深具特殊的藝術魅力。
壇城沙畫富有深奧的佛理,極秘密珍貴,傳統上只在灌頂過程中開放給受法弟子看,後來才選擇性的對社會大眾公開。修行者用沙壇城作為一個圖解或藍圖,在灌頂或是日常修行時,幫助他們觀想本尊的立體宮殿。據說,只要觀想壇城就可以得到內觀或內在的平靜,只要見到壇城的人就可以和本尊建立很深厚的因緣,壇城也可以淨化被污染的環境,為世界帶來繁榮。
壇城是一個想像中的宮殿,如果把它稱為畫的話,它就是在平台上或正方形織物上的圓形繪畫,多數壇城是用七彩的沙子或岩石粉末、穀物這些非永久的材料用手捻撒而成,過程有嚴格的規定和細節要求,結構、位置、長度、名字等關鍵的地方絕不能搞錯,一般都是由經過訓練的僧人執行,當然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有的壇城邊上還綴有錦緞作裝飾,壇城有各種尺幅,大的一米見方,更大的壇城有五六平方米大小,色彩鮮艷,像一幅平鋪的掛毯,又似精美的建築模型,堪稱宗教藝術一絕。儀式結束後,壇城會被故意毀壞,這些沙會被打掃乾淨並且倒進附近的溪流或河裡,因此說它幾近於今日之行為藝術。
壇城沙畫選用特殊細沙砌成。由於沙是構築世界最基本的元素,沙壇城難建而易毀,美麗而脆弱,轉眼就消逝,最能具體揭示世界"虛幻無常"的空性本質。所用的白沙,是以手工磨製特殊石頭而成,其中有黃金、綠松石、瑪瑙等貴重金屬和礦石;再經染色,方才成為沙壇城的基本素材。共有白、黑、藍、紅、黃、綠六色,除白黑之外,餘四色又分為深、中、淡三種層次,總共可調配成十四種顏色。一般而言,藍、黃、紅、綠、白五種基本顏色,對應著五方佛及五智。
沙壇城的製作需要數名乃至數十位訓練有素的喇嘛合作方能完成。製作之前,喇嘛會先在台座畫好垂直線、對角線、圓形等幾何圖案,做為構圖定位基礎,然後描輪廓線,再從中間開始繪製,逐漸向外。每一個步驟,都謹遵佛陀所傳密續如法製作,至今不變。製作沙壇城的喇嘛,都經過非常嚴格的訓練,每一細節都須牢記,不可自創。
繪製壇城是一個艱辛而細緻的過程,喇嘛要戴著口罩,事先磨成小顆粒狀的沙子裝在特製的錐形容器里,通過或輕或重的敲打控制流量,將沙子漏在模板上,細細堆砌、勾勒,而且要全神貫注、一絲不苟,稍有不慎,就要前功盡棄,依尺寸不同,需費時數日到數月不等的時間。
從藝術的角度看,整幅圖畫結構嚴謹,色彩豐富,藉助沙粒這種富有層次感和厚重感的媒介,將宗教的意義表現得十分到位。無論是端坐正中的佛,還是圍繞在佛周圍的神態各異的生靈,還是圍繞在世界周圍那一圈縹緲的氣,都恰到好處的擁有了各自的神采,又和諧的構成了圓滿的世界。更令人嘆服的是,這種獨特的創作手法限制了太大的改動的可能,因此整個圖畫必須一氣呵成,就像僧侶們將自己腦中的爛熟的世界觀默寫出來一般。
從行為的角度看,僧侶本身的創作過程也契合了圖畫的意圖。漫長的創作,成功後短暫的喜悅,然後是毫不猶豫的毀滅。當這個沙制的壇城在完成及法會過後。它將會被驅散。它是從外層的沙驅散向內層,代表一切老死後又回到它心中本初的狀況。另外它又表達世事的無常和空性。

世間繁華,不過一掬沙

沙子會被裝起來分成兩半,一半交給參與儀式的信徒;另一半則灑入附近的河流中,讓流水帶著祝福流向大海,進而傳到全世界。
有人說,對毀滅壇城的庸俗解釋是:為了表現塵世的虛幻。被毀滅的只是外在的壇城,而在喇嘛的意念中,通過此修煉他們已吸取了更多的能量,意念中的壇城是越來越堅固了。也有人說,壇城作品是為了表現生命的短暫易逝,它似乎在告誡我們,生活就是漫長的付出,短暫的收穫,和失去的痛苦。
對於壇城,佛教界人士是這樣解釋的:"此舉昭示佛之事業始於一無所有,而能建立具足莊嚴之壇城,進而展開化渡之力用,終究還歸一無所得。如此完全符合宇宙間不斷經歷生、住、異、滅之遷演,而無有停滯、執取,卻能使傳揚正覺之法脈無盡地延續,以便不停地開展救渡眾生的大事業。沙壇城以手輕拂即歸空,最能呼應"無常、幻化、不執著、空性"的佛法本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