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竺山淨照寺

西竺山淨照寺

西竺山淨照寺位於漢壽縣城西郊西竺山,始建於東晉。據《龍陽(今漢壽縣)縣誌》記載:淨照寺始建於東晉,原名香積寺,相傳為印度沙門金色頭陀所初建。香積為一古佛名,梵言“乾陀羅耶”。〈維摩經~香積佛品〉曰:“上方世界過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今現在,其國香氣比如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寺名由此而來。

西竺山的淨照寺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聞名全國。朝代更迭,寺廟幾經興廢。但歷朝都有高僧不忍古剎荒廢,又歷經重修。至清末民初,古剎氣勢雄偉,莊嚴肅穆,有山門一座、大殿三起,配套房舍齊全、園林布局典雅、香火鼎盛,常有百名以上僧眾、信士來此受戒修禪。同是也是著名的旅遊勝景,著名文學家郁達夫,易君左曾來此瞻仰。抗戰時期,寺廟遭受炮轟,僧侶離散,但寺廟主址還在。“文化革命”中廟內所有聖像全毀,殿宇陸續拆除殆盡。此古建築的損毀實則是對漢壽文化的一次沉重打擊。

20世紀,在省市縣各級政府的支持與關注下,淨照寺在離舊址八百米處重建。漢壽縣委統戰部與佛教界人士前往南嶽迎請高僧來縣主修淨照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竺山淨照寺
  • 原名:香積寺
  • 地理位置:位於漢壽縣城西郊西竺山
  • 始建:東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
  • 重建:2003年6月
  • 占地面積:9108平方米
建築結構,歷史遺蹟,

建築結構

重建後的淨照寺氣勢雄偉,在全縣廟宇中是首屈一指的,有山門一座,大殿三起。山門外有對聯一副,上題“古今明月滄浪水,新舊桃花西竺山”二句。是本縣名士黎丙壽撰寫的。門上方有長方石刻一塊,上刻“西竺山”三字。
進山門過廳,再前行三十餘步是關羽殿。殿檐下懸“義冠古今”木質匾一塊。中柱上有對聯一副,上聯是:“赤面秉赤心,赤兔嘶風,千里常懷赤帝” ;下聯是:“青燈對青史,青龍偃月,一生不愧青天”。據說這副對聯其他地方也曾看到過,因而沒有款題。關羽塑像南向坐,文靜威壯,右手捋須,左手執書一卷置膝上,右腳向前,左腳微縮,雙目微睜。關平含笑捧印立右後側,周倉怒目持刀立左後側,層次分明,令人起敬。
第三進是“大雄寶殿”,此四字相傳為唐朝金吾長史張旭書寫。迎面三尊大佛,必須仰面才能看到他的眉目,蓮台下十二尊黃巾力士,栩栩如生,個個赤膊披巾,裸露處肌腱突起,從這點上就可以說明他們是名不虛傳的力士。他們的面部表情怒目蹙額,似嫌蓮台太重,不得已而肩此重任。現在回想起來,仍然歷歷在目。同殿面北塑有觀音像一尊,法像是千手千眼,背後上、左、右三方,眾手層出,有持幡幢寶蓋的,有拿兵器樂器的,凡百物件,莫不具備;沒有拿物件的手,各有眼一隻,明亮有神。凝視的時間一久,令人眼花繚亂,無法數清那些象孔雀羽尾似的手到底有多少。很多外地遊人都說:“第一次看到!”同殿的十八羅漢,坐立俯仰,雖各具神態,相比之下,只能說是一般化了。
大雄寶殿後面,還有兩處建築,一座是臥佛殿,原是“老廟”的一部分,“老廟”拆除後,納入“新廟”版圖了。另一座是和尚們的祠堂,房屋高大寬敞,裡面供著開山以來在寺中圓寂的和尚神主,他們的神主上寫著:“臨濟正宗上X下X大和尚”的字樣。可以說明這裡是中國佛教臨濟宗傳戒修行的處所。
大雄寶殿之前、關羽殿兩旁,還有東西長廊,西廊是和尚打坐參禪的地方,東廊是齋堂和知客僧住房。齋堂內有長桌一方,可坐四十八人,據說和尚最多時達百餘人。齋堂上方楹柱間,有兩塊大木匾,一書“唯舌不爛”四字,字態俊秀舒展;一書“X X古剎”四字,筆力雄渾勁拔(記不清“古剎”前面兩個字了)。匾的正中有兩方金印,好像是篆刻的“乾隆御筆之寶”字樣。
由東廊經嵌有“雲煙深處”石刻的小門,就到了西竺山的園林區了。園內有亭、有池、有塔,樹高、竹密、花多,互相掩映,又互相襯托,構成一幅望不到邊的園林畫。
亭有兩座,一在平地,一在五、六米高的土基上,它叫“來鶴亭”。亭呈等邊六角形,六柱承頂,六柱內約一米處,砌有磚牆,五窗一門,形成亭內室,六柱間連以欄桿,遊人可以憑欄倚窗,欣賞亭外景色。迎面的兩根亭柱上,懸有一副對聯:“江上回龍,似爾幾時騰爪甲”;“亭前古鶴,知我平生惜羽毛”。上聯指的是這廟裡的“回龍井”,傳說很早很早以前,有一條龍來去不定,棲息井內,因此這口井就叫“回龍井”。下聯指的是“來鶴亭”上的白鶴。以龍與鶴抒寫作者的情懷。亭內室的門口,有木質對聯一副:“洗硯魚吞墨,烹茶鶴避煙”。據說在這副對聯以前,還有過這樣的一副:“草聖已尋人去後,林亭幾見鶴歸來”。另一座亭,琉璃碧瓦,六角飛檐,空無一物,遊人很少到那邊去。不過,亭前的桂花樹在金秋時節,香飄數里。亭四周有蘭、菊之屬,按時著花,疏密有致。
來鶴亭下有池一方,用大塊方石砌成,上有石欄,約占地四十平方米,西南角有豎石一塊,上刻“洗墨池”三字,字型端正,惜無款題,從字的間架和運筆的工力上,看得出是名家手筆。池水已不十分清湛,卻還是能映出天光雲影。關於這個池,說來你可能不相信,它還有一個爭論了長達七百年之久的歸屬問題:有的說是晉朝徵士伍朝的遺蹟,有的說是唐朝張旭的洗墨池。揆情度理,伍朝是本縣人,在這茂林修竹的古廟裡讀書寫字,極有可能;草聖張旭身為金吾長史,又是富庶繁華的江蘇人,一未貶官,二未出使,要來到這裡寫字,那就可能有點附會了。名勝古蹟處,我們現代人總要牽扯點文人韻事進去,達到“相得益彰”的目的。不過,現代作家郁達夫、易君左1938年夏末來此遊覽倒是實在的。
除了兩座亭子,一方墨池以外,點綴園林的還有七八座石塔,大小高低,各得其宜,隱現於竹林中。

歷史遺蹟

據史料記載;淨照寺——始建於東晉,相傳為印度沙門金色頭陀初建。在這1600多年的歲月長河中,它歷經了輝煌,歷經了滄桑與苦難,一次次廢頹又一次次重複,,,
話說太平天國年間,是19世紀中中國的一場大規模反清運動。由洪秀全、楊秀清、等組成的領導集團發動對滿清朝廷的武力對抗,一舉成功!立國號太平天國。當時的太平天國其疆域最廣闊之時曾占有中國半壁江山 ,其勢力發展到18個省,太平天國實際控制的區域發展到23個府州,總共面積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當時的太平天囯號召全民均不剃髮、不結辮,披頭散髮,廢除一切故有制度。他們暫且勝利了。這歷朝歷代以來,每一場戰亂,受創傷的總是百姓和百姓的物產。在這次浩劫中,大小寺廟毀壞無數,其中,大報恩寺琉璃塔存世四百多年,也毀於太平天國。南京棲霞寺,澧州淨照寺等,都成了那次硝煙場上的犧牲品。
時間沒有停止流動,清朝的覆滅和民國的建立,所有的宗教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震動。而其中受打擊最大的是宗法性傳統宗教。因為它與帝制君權和宗法族權緊密聯繫在一起,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基本信仰發生根本動搖,因此許多高僧大德隱修山野,與政治脫離。
有一僧人,不甘隱沒山林,面對山河破碎,心緒很不平靜!他;就是“清余和尚”。清余和尚踏著屈子行吟的腳步而來,尋越滄浪之水,體會{離騷}之韻意。那一天,清余法師來到龍陽西竺山,見千年古剎已毀,只剩瓦礫一堆。不覺悲從心來!思緒萬念,想那千百年前,頭陀遠離印度,來此弘法,建寺造塔立名“淨照寺”。是何等的偉大願力支撐釋子頭陀虔誠之心啊!如今;只剩下這殘壁斷瓦,我等佛子有愧於心哪!貧僧我生於亂世,得遇佛法,蒙受佛恩,不應只為自身求解脫。道場的存亡本意味著佛教的走向,我今雖有心度化眾生,卻無力護住道場,無力援眾生出水火。深感慚愧!悲哉!悲哉!清余和尚陷入了無限的自責中!
六月的龍陽,驕陽似火,酷暑難耐!縣城裡那些小攤小販早早就撐起了遮陽布,一邊搖扇驅熱一邊吆喝著,又大又甜的西瓜!西瓜!涼粉,涼粉!噪雜的叫賣聲,傳遍各個街道胡同。街上閒逛的人寥寥無幾,也許有七;八;十人湊在某個茶樓里,聽書;下棋;或謠傳著世道變數。或有少許人在綠蔭下正垂涎著魚兒上鉤。雖處亂世,這漢壽城的人啊,日子仍然過得悠閒著。唯有一人,清余和尚,滿腔熱情如那當頭烈日。能曬乾世間萬物,卻曬不幹這福田千旬。汗水浸透了層層衲衣。修復道場還任重道遠。這國亂當頭,人們還處水深火熱中,修寺善資從何得來?每想到此,和尚日坐如針氈,夜睡如冰塌。苦苦尋思,重複道場,心堪重負!吾胸中發願!修復道場唯我心愿!
次日;街上出現了一位僧人,此人清瘦仙風,眉慈目善,懷抱一尊佛像,立命於街市中,口念彌陀手托缽,街頭化緣,求助善款修復道場——淨照寺。他;就是清余和尚。
亂世中無處不見饑民,角落裡,街道上,一撥又一撥的乞討者在街坊百姓卑微的施捨里勉強度命。捐資建廟談何容易?眼看太陽西下,和尚缽里堪數幾文錢,懷抱佛像輕嘆一聲,便踏著暮色歸去。
任何事情,任何困難,在願力面前都不是難事!只要願力在,希望就在,成功就不遠。第二天;和尚又來了,同樣懷抱韋陀菩薩,手陀缽,當街宣講佛法,勸慰眾生早種福田。就這樣,日復一日,十天過去了,一月過去了,一年過去了,清余和尚頂著酷暑,耐著嚴寒,種種困苦和無奈,都沒有磨滅這個佛子堅復道場的決心!他暗暗立誓;心在,道場就在!
僧人懷抱佛像化緣的事跡傳遍大江南北,也有幾許官署商旅者隨緣捐助善資。就在釋迦牟尼佛聖誕之日,農曆四月初八,荒廢已久的如來道場“淨照寺”終於奠基動工了。磚瓦來了,木料來了,工匠來了,信眾也來了。從此街道上少了一道殊勝的風景。老百姓長年聽經聞法終於巡佛號聲來了。西竺山便成了極樂佛國。當地百姓家日不掩戶,夜不防賊,人們安分守法,傳遞善道。
清余法師的願力感染著每一位善男信女,一座座佛堂修復完善。雕佛像,塑佛身,每一步驟都得蒙佛菩薩加持,順利完工。
久違的鐘鼓聲再次響徹雲霄!寺廟上空祥雲圍繞,佛光普照,殿堂里;洪亮而慈悲的聲音在給人們宣講著佛法。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照見十方願;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從此;一代高僧——清余法師,在西竺山淨照寺主持道場長達二十餘年。傳戒弟子百餘人。授皈依弟子無數統計,其中;法師也曾遍訪名山,宣流佛法,以一顆金剛般若心,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後——預知時至。定中圓寂。法師聖名流傳千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