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涼世陵

西涼世陵

西涼世陵為西涼太祖李暠陵寢,義熙十三年(417年),李暠去世,享年六十七歲,諡號武昭王,廟號太祖,葬於建世陵。

據史料記載,唐玄宗天寶二年(公元743年),追尊李暠為興聖皇帝,並派官員在酒泉建世陵並大興土木,修墓築祠,御書“興聖黃帝祠”匾額,高懸於祠堂門楣,頗為壯觀。但到了晚唐時已經變成“牧童歌冢上,狐兔穴墳旁”的荒涼景象,地面建築早已蕩然無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涼王李暠
  • 出土地點:甘肅酒泉
  • 所屬年代:魏晉時期
發現過程,墓葬規模,墓主,

發現過程

據酒泉市肅州區文化局工作人員介紹,2000年,文物部門在肅州丁家閘發掘清理了一座魏晉時期的墓葬,距丁家閘五號壁畫墓僅800米。
西涼世陵
被當地村民俗稱的小土山,實則為一高大土堆。其西南兩面為礫石灘,東北兩面為新墾耕地。由於常遭農田灌溉滲水的浸泡,2001年4月,小土山東北角發生意外塌陷,酒泉市博物館聞訊後立即派人前往調查,確認系一座古墓葬,隨後進行了搶險性的清理挖掘工作。

墓葬規模

這是一座深20米、墓室面積90平方米、墓道長71米的巨大墓葬。整個墓室東西長21.6米,南北寬12.27米,均用青灰色條形磚構築,分為車馬室、貯藏室、甬洞、照牆、石門、通道、前室、耳室、過道、後室等10部分。照牆上的壁畫內容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白鹿等,以黑、黃、綠為主要色彩。石門右側方形磚上的壁畫內容為 站立的三位侍臣,身體側向墓門,其中兩臣頭戴官帽,身著朝服,手持笏板,恭敬等候,似進宮朝拜之意。車馬室內遺有一副人體頭骨,北耳室內遺有一副無頭的人體骨骼。前、後室均為青磚疊砌的覆斗頂,所鋪地磚遭早年盜墓者嚴重毀壞,室內遺有大量草木灰和木炭屑,後室棺床被嚴重擾亂,南壁有兩處盜洞。隨葬品所剩無幾,只出土了少量的陶豆、陶缽、銀簪、銀扣飾、鎏金的銅泡釘、銅飾件、銅釘、鐵棺釘等器物。
西涼世陵
這處魏晉墓葬距地表20米深,有前後兩個墓室,還有一個較大的側室和3個耳室。墓室縱長22米,墓室總面積95平方米。墓室外的墓門用10厘米厚的花崗岩打制而成,高1.7米,寬1.4米。最為罕見的是,這處墓葬墓道長近70米,墓道上口寬約8米,底寬4.6米,墓道兩壁呈3層台階狀。”工作人員告訴我們,在下部兩層台階上,兩側各有5個小龕。像這樣排列在墓道兩側的小龕,在魏晉墓中還是第一次被發現。

墓主

在河西發現魏晉時期如此大的墓葬,至少是“王”一級的墓。從墓門壁畫磚上所繪內容來看,反映的也是“王”與“臣”的地位等級關係。而在酒泉的歷史時空中,稱“王”的只有西涼王李暠。李暠是漢代前將李廣的第16代世孫,又是唐朝李世民的世祖,唐王朝在修撰史書時,追謚他為“興聖皇帝”。公元400年,李暠控制了西域,建國西涼。公元405年,李暠自敦煌遷都酒泉,他發展軍屯、提倡民墾、勵精圖治,把酒泉變成了河西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據史書記載,公元417年2月,李暠病死“王葬建世陵,於酒泉西15里”。小土山墓葬所處位置與史書記載相吻合。專家們通過對墓葬特徵、周邊環境、地理位置等考察論證後認為,小土山墓葬就是西涼國王李暠之墓。
西涼世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