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番國志(明朝鞏珍所著古籍)

西洋番國志(明朝鞏珍所著古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西洋番國志》是記載鄭和下西洋最早文獻之一。

《西洋番國志》,明朝鞏珍著。該書成於明宣德九年(1434年)。記述明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經過。書中記錄了鄭和船隊經過的不同國家:占城國(今越南南部),爪哇國(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舊港國(今印度尼西亞巨港)、暹羅國(今泰國)、滿剌加國(今馬來西亞馬六甲)、蘇門答剌國(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啞魯、南巫里(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北角)、柯枝國(今印度西南部的柯欽一帶)、小葛蘭古里國、阿丹榜葛剌忽魯謨斯國、天方等二十個西洋國家;並且還收錄了明永樂十八年、十九年及宣德五年的三通敕書。該書是研究鄭和下西洋的重要原始文獻。

基本介紹

  • 書名:西洋番國志
  • 作者:鞏珍
  • 類別:記載鄭和下西洋最早文獻之一
  • 出版時間:明宣德九年(1434年
作者,背景,價值,版本,目錄,

作者

鞏珍,號養素生,明朝應天府人,生卒年不詳,士兵出身,後升為幕僚。
西洋番國志
明宣德六年(1431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被提拔為總制之幕(相當於秘書)隨鄭和下西洋。
宣德九年(1434年)著《西洋番國志》一書紀錄鄭和船隊所經過的二十個國家。他將在各地的所見所聞記錄下來,撰成了一部書,名為《西洋番國志》。內中記述了各國的風土人情以及中國與亞非各國人民友好關係史上重要的一筆。這本書不僅引人入勝,也對中國的航海史及中國文化史作出了重要貢獻。

背景

鄭和下西洋,是舉世震驚的壯舉,在他最後的一次遠航隊伍中,有一位南京人—鞏珍。
鞏珍生長在南京,從孩童時起就經常諦聽人們傳頌鄭和下西洋的盛事,他還曾幾次和小夥伴們一起,跑到下關江邊迎接鄭和船隊,終於,在他十六七歲時,被派往鄭和第七次遠航的船隊。他隨同鄭和先後訪問了占城爪哇舊港、滿剌加、蘇門答臘、錫蘭、古里及忽魯漠斯等二十餘個國家。三年後的1433年7月,才平安返回南京。
鞏珍對此行途中的山川形勢、人物風俗、物產氣候等,都一一作了忠實而詳盡的記錄,寫進了他的《西洋番國志》一書中。此書和鄭和的另兩個隨行人員-馬歡所撰的《瀛涯勝覽》及費信所撰的《星槎勝覽》並稱為記載鄭和下西洋史實的三部最初史料。為研究鄭和下西洋史事及明初我國航海事業提供了重要材料。而《明史·外國傳》即主要依據鞏珍的《西洋番國志》一書修撰。
遠涉重洋的三年海上生涯,使鞏珍終身難忘。晚年他曾登下關獅子山夜眺,撫今思昔,心潮起伏,憶起當年隨同鄭和船隊遍訪異國情景,寫下了《盧龍山夜眺》一詩:“北斗掛城頭,長江日夜流。獅王蹲不動,鯨吼海天秋。”
西洋番國志西洋番國志

價值

《西洋番國志》的價值一方面在於比勘對校等;一方面在於它獨有的鞏珍自序和所附的三通皇帝敕書。例如《自序》中提到的指南針—水羅盤的航海套用:“皆斫木為盤,書刻乾支之字,浮針於水,指向行舟”。又如談到的寶船和水船的情況:“其所乘之寶舟,體勢巍然,巨無與敵,蓬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水船載運,積貯倉舟者(儲),以備用度”──已成為今日耳熟能詳的常見引文。

版本

《西洋番國志》不如馬歡的《瀛涯勝覽》、費信星槎勝覽》那樣廣泛流傳,幾百年來見過《西洋番國志》的人很少。17世紀末錢曾所著《讀書敏求記》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提到它。
1948年天津一位藏書家將所藏《西洋番國志》彭氏《知聖道齋》抄本捐贈北京圖書館
1958年向達寫了《西洋番國志的發現》報告,刊登在新加坡南洋學報》14卷。
1959年經過向達校注由中華書局出版《西洋番國志》。
現知《西洋番國志》有下列版本:
彭氏《知聖道齋》抄本,今藏北京圖書館。
丁氏《竹書堂》抄本,今藏南京圖書館。

目錄

校注鞏珍西洋番國志序言
西洋番國志自序
勅書
諸番國名
占城圖 原目1
爪哇國 原目2
舊港國 原目4
暹羅國 原目3
滿刺加國 原目6
啞魯國 原目5
蘇門答刺國 原目7
那孤兒小邦 原目8
黎代小邦 原目9
南浡里國 原目10 原本目作喃勃里本文作南浡里
錫蘭國 原目18
小葛蘭國 原目14
柯枝國 原目15
古里國 原目16
溜山國 原目11
.祖法兒國 原目17
阿丹國 原目19
榜葛刺國 原目12
忽魯謨廝國 原目18
天方國 原目20
附錄一
1 鞏珍西洋番國志一卷 錢曾讀書敏求記史地輿圖
2 西洋番國志提要 西庫全書目提要卷七十八史部地理頭存目七
3 西洋番國志跋 彭元瑞知聖道讀書齋跋尾卷一
附錄二
1 李至剛撰鄭和父馬哈只墓誌鉤
2 鄭和在錫蘭所立碑
3 永樂十五年鄭和於泉州回敎先腎冢行得石刻
4 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跡記
5 長樂南山寺天妃之神靈應記
6 祝允明前聞記下西洋
附錄三
星槎勝覧瀛涯勝覧西洋番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