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杜鵑立枯病

西洋杜鵑立枯病主要發生在剛扦插不久或一年生西洋杜鵑植株上。

分布與危害,症狀,病原,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分布與危害

危害西洋杜鵑。

症狀

該病主要發生在剛扦插不久或一年生西洋杜鵑植株上。初發病時,靠近地面的莖基部產生橢圓形暗褐色病斑,病情發展較緩慢,隨著病斑的擴展出現凹陷,當病斑繞莖一周時,莖基部縊縮、乾枯。濕度大時,病部常有淡褐色蛛網狀的菌絲,有時能結成大小不等、褐色的菌核。

病原

立枯病也是真菌病害,由絲核菌侵染所致。

發生規律

該病菌主要以菌絲和菌核在病株殘體上或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氣溫回升後,在土壤含水量過高、光照不足、植株生長瘦弱的情況下,此病開始發生。如果澆水過多或遇雨排水不及時,造成栽培基質過於悶濕;或門窗開啟不及時,使苗床土溫變化幅度太大;或保溫不良,造成床內土壤冷濕均易誘發該病。

防治方法

①栽培基質準備。盆栽宜選擇 2/3吸水和排水能力較好的鋸木屑和1/3的小石子作為基質,扦插前滅菌消毒,施足有機肥,增強肥力。
②苗木管理。最重要的是溫、濕度的控制。低溫時要注意棚內保溫,避免受凍,濕度大時要注意勤換氣,白天在苗木不受凍害的情況下,儘量多通風透氣。
③藥物防治。栽植扦插前栽培基質要進行藥劑處理,可選用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等,用藥量為每平方米8克 ~10克。發病初期可噴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4%毒殺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天~10天1次,一般用2次~3次。由於噴施藥液後會導致床內濕度過大,因而要通風,降低田間濕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