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歐中世紀城市

西歐中世紀城市

西歐中世紀城市,指10~15 世紀西歐諸國新興的城市。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法蘭克王國仍保存了羅馬時代的一些城市,只是經濟活動有不同程度的衰落,查理帝國分裂後,西歐各國處於封建割據狀態。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在10 世紀後期,特別是11 世紀,西歐各國開始出現舊城復甦和新城產生的歷史過程,統稱之為城市的興起。新興的城市規模都不太大,一般只有1000~2000 居民。西歐中世紀城市,有因手工業發達應運而主,有因國內外貿易而興盛,有因政治、軍事、宗教地位重要而形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歐中世紀城市
  • 時間段:11~15 世紀
  • 類別:城市
  • 特點:城市規模不大,居民一般幾千人
背景,最早興起地區,行會,貿易中心,城市興起影響,

背景

西歐封建社會初期,羅馬時代的城市大多數衰落了。11世紀起,西歐開始了舊城復甦和新城產生的歷史過程。一些商人、工匠,以及從莊園裡逃亡出來的農奴,聚集在港灣、城堡、教堂以及交通要道周圍,進行生產和交易。這些地方逐漸演變為中世紀的城市。
中世紀城市規模不大,居民一般幾千人,2萬人以上就算是大城市了。多數城市是在封建領地上興起的,常常受到封建領主的控制和盤剝。後來,不少城市通過各種途徑,不同程度地擺脫了封建領主的控制,與此同時,城市逐漸成了逃亡農奴的庇護所。
英國的倫敦,法國的巴黎,義大利的威尼斯熱內亞佛羅倫斯都是中世紀著名的城市。佛羅倫斯等義大利城市後來成了文藝復興的搖籃。

最早興起地區

西歐中世紀城市興起最早的地區有兩個:一是義大利北部的波河流域,一是北海沿岸的佛蘭德爾(法國南部城市)。在這裡興起了米蘭威尼斯布魯日根特等城。其次是萊茵河流域和法國北部的一些城市,其他地區相對較晚。在這些城市興起之前,西歐的土地已為教俗封建主所瓜分。城市多興起在封建主的領地上,因而受到領主權的盤剝。城市必須向領主交納實物和貨幣,服勞役或軍役,還要繳納各種苛捐雜說。因此城市在興起以後採取各種形式(公開的或隱蔽的)、各種手段(武力鬥爭或金錢贖買)與領主進行鬥爭,一些城市的反領主鬥爭在一定時期內取得了王權的支持。城市爭取自由和自治的鬥爭,在法國稱為“城市公社運動”。其結果有的城布取得某種程度的自由與特權,成為“自由城市”。一部分自由城市又取得選舉市政官員、市長和設立城市法庭的權利,因而成為“自治城市”。城市的自由和自治的取得,一般都以從領主和國王處取得“特許狀”作保證。這種證書一般賦予城市以人身自由和司法審判等特權。這樣,西歐中世紀城市形成了一種習慣:農奴逃進城,住滿一年零一天、就可取得自由人的身份,原來的領主也不能迫使他回到農奴的地位。西歐的這種自由和自治城市在各國呈不同形態,在英國和法國為自由市、自治市或公社城市,在義大利為城市共和國,在德國為直屬皇帝的帝國城市。擺脫了領主統治的城市政權一般掌握在城市貴族手裡。在法國和英國,隨著王權的加強和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城市的自由和自治也逐漸消失。

行會

城市裡的手工業者和商人,為避免競爭和防止封建勢力的侵犯,捍衛同行業的共同利益,建立了手工業行會和商人公會(基爾特)。西歐城市的行會出現在11~12 制世紀。行會有自己的章程和組織機構。明確規定作坊里手工機器的數量、幫工學徒的人數,勞動時間,產品的質量和數量等。行會的全權成員是作坊主即匠師。學徒期限長短不一,少則兩三年,多則七八年。在12~13 世紀,行會起了保護生產和積累經驗的進步作用。到14、15 世紀以後,由於生產的發展,行會內部的分化和階級鬥爭的加劇,逐漸走向自身的反面,變成技術進步的阻力和生產發展的障礙,因而逐步解體。

貿易中心

西歐中世紀城市也是國內外貿易的中心。城市興起以後形成了以城市為中心的地方市場,居民在此交換地方產品。到15 世紀,在地方傳統商品和生產專業化的基礎上開始形成國內統一市場。東西方的國際貿易在中世紀早期已經存在,主要是為封建主提供奢侈品。城市興起之後,東西方貿易不斷擴大。在歐洲逐漸形成兩個地中海貿易區和北海、波羅的海貿易區,經營東歐和西歐、東方與西方的貿易。從事國內和國際貿易的商人組成商人公會。13~14 世紀興起的漢薩同盟,是以呂貝克、不萊梅、漢堡等德意志北部城市為中心的龐大的商人組織,長時期內壟斷了波羅的海和北海的貿易。隨著北歐城市的經濟發展和對外貿易的擴大,逐漸形成為政治上的特殊勢力。15、16 世紀新航路發現後,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東西方的國際貿易發展為遍及五大洲的世界貿易。城市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為封建領主制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城市興起影響

城市的興起,在中古的西歐有重要的影響。與鄉村不同,“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樂和需求和集中”,形成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中心,使封建社會發展到“頂點。”
城市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極大地衝擊著農村的自然經濟。從13世紀起,西歐許多國家的勞役和實物地租逐漸被貨幣地租取代,英國的貨幣地租甚至占了支配地位。貨幣地租出現以後,農民雖然還向土地所有主提供無償的勞動,但他們提供的是產品的價格而不是產品或直接勞動,因此農民必須把一部分產品出賣,即當作商品來生產。封建主為獲得更多的貨幣,便把自營地幾乎全部租出去,終於使莊園解體,領主制漸漸被地主制代替。與此同時,封建主和農民之間的關係逐漸變成單純的貨幣關係,農奴制消失,有的甚至變成不僅擁有工具和動產甚至擁有土地所有權的自耕農。在商品貨幣關係的影響下,自由農民必然發生兩極分化:少數人富裕,多數人貧窮破產,使階級矛盾趨於激化。14世紀,義大利、英國和法國發生大規模的農民戰爭就是明證。
城市興起的政治影響是巨大的。市民要求為工商業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條件,反對封建割據,支持國家統一和王權強化。13、14世紀的英國和法國,先後形成議會君主制,實現王權的強化,後來又發展成中央集權的國家。
城市的興起和繁榮,也引起文化方面的巨大變動。反映市民利益的世俗文化逐漸發展,唯名論哲學和羅馬法開始復興,並為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的興起創造了條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