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峰寺(北京市西峰寺)

西峰寺(北京市西峰寺)

西峰寺位於門頭溝區永定鎮岢羅坨村西,這裡山清水秀,景色絢麗。它的正南和西北與戒台寺、潭柘寺遙遙相望。 西峰寺始建於唐,初名會聚寺,元稱玉泉寺,寺內清泉一泓,名勝泉池。英宗朱祁鎮賜額名“西峰寺”。寺現存山門殿、天王殿以及兩廂迴廊禪房30餘間。明正統元年就(1436年)重建,英宗朱祁鎮賜名“西峰寺”。寺內一株古銀杏,偉岸探天。為元代所植,有一千多歲樹齡,人稱“百果王”。樹高近40米,軀於樹圍8米多,撐起一個巨大的樹冠。恭親王次子載瀅地宮修建於此,至今保存完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峰寺
  • 地理位置:門頭溝區永定鎮岢羅坨村西
  • 氣候類型:溫和
  • 著名景點:古銀杏
簡介,地宮湧泉,龍頭險隘,南山臥佛,古藤纏柏,古樹濃蔭,殘碑古韻,北溥刻字,

簡介

北京市門頭溝永定鎮上有著數百年歷史的西峰寺現在歸屬國土資源培訓中心,伏天裡,避開喧鬧的都市,到這幽靜的西峰寺,探尋京西的古蹟,可以發現西峰八景——春有古藤纏柏、夏有古樹濃蔭、秋有殘碑古韻、冬有地宮湧泉;東有龍頭險隘、南有南山臥佛、西有西峰古道、北有北溥刻字。

地宮湧泉

西峰寺不僅有地上文物,而且還有地下文物--清末恭親王次子載瀅的地宮。清末光緒年間,恭親王為了避難養疾,在京西戒台寺留住十年之久。在此期間恭親王出資對戒台寺進行了修繕,與戒台寺僧人建立了密切關係,戒台寺方丈為了感謝恭親王,將下院西峰寺贈予恭親王作為墓地。恭親王去世後,朝廷在昌平賜予了墓地,奕和他的家人大多埋葬在昌平。後來,這裡成了恭親王次子載瀅的墓地。地宮建在如來殿後側,殿後的台階將地宮宮門隱蔽起來,其東側就是那棵參天的古銀杏樹。
地宮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被打開,後來進行了整修,目前是北京唯一開放的王族貝勒地宮。地宮坐北朝南,由大塊青石砌成券拱,進深5米多,寬約6米,高5米左右。地宮建造十分堅固。棺床與墓室同寬,漢白玉質地,進深3米。棺床前是神河,長與墓室寬度相同,神河上架有石板橋。神河內一泓清泉,長年不竭,水深隨歲時稍有變化。近些年來,連年乾旱,周邊泉水枯竭,溪水斷流,但神河內水量並未減少。
經過盜墓者的開掘,現在的地宮已經空空如也,唯一讓人稱奇的是暗泉依然流淌不息,雖然大冬天的水溫已接近冰點,仍時不時能看到有金魚從中游曳而過。
西峰寺
西峰寺

龍頭險隘

石門營附近的岢羅坨村口進村,可以看到村北有一座草木茂盛,突兀渾圓的山包,這就是史書上所說的龍頭崗,龍的頭部聳立在西峰寺山谷的入口處,村民信其為龍頭,村民信其為聖山,從來不動這個山岡上的一草一木。這裡還流傳著關於石龍的美麗傳說:遠古時代這裡的小溪水量豐富,水質甘甜。有一天大旱,一條巨龍口渴難奈,到這裡喝水,溪水被喝乾了,巨龍也被撐死了,龍的身軀化作了一座山,人們稱其為龍山。因為這裡出產優質石材,又稱其為石龍山。
西峰寺
龍頭崗以東是永定河沖積平原,以西是連綿的群山,一條自京城連線河北、山西、內蒙古的古道從龍頭崗下經過,這條古道也是自京城去潭柘寺、西峰寺的必經之路。自古以來這一帶是兵家必爭之地,是自西南山區進入京城的最後一道關隘。
五代十國初期,後梁乾化元年(912年)晉王李存勖派大將周德威收復幽州,占據幽州的劉守光令驍將單廷珪督萬人出戰,在龍頭崗與周德威遭遇,單廷珪被周德威生擒。這就是五代初期著名的龍頭崗大戰。現在龍頭崗上的水槽、石臼可能就是古代守衛關隘的軍士們留下的。
北宋初期,宋太宗準備收復幽州,大臣宋琪曾上書太宗,建議經此道攻打遼軍。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這裡也發生過多次戰鬥,革命軍民在此多次挫敗敵人的進攻,取得了輝煌戰果。

南山臥佛

戒台寺、西峰寺一帶的山巒統稱馬鞍山,其南的山脈古稱六國嶺,最高峰叫極樂峰。站在西峰寺的第三進院中向南眺望,極樂峰方向的六國嶺之巔,山勢像巨佛仰臥在山巒之上、雲海之中。臥佛頭部輪廓清晰,額頭、眉骨、下頜、脖子比例勻稱。巨大的身軀微微隆起,下半身被院內的古銀杏樹遮擋,為人們留下了想像的空間。
西峰寺始建年代不詳。據專家推測,西峰寺的歷史可能早於戒台寺。其一,古銀杏樹樹齡1800多年,可能植於東漢末年,比戒台寺所有的文物歷史都悠久。其二,西峰寺明代有祖師堂,供奉西山老祖,這可能是承襲了西峰寺的舊制。西山老祖應是西山地區最早的佛教祖師,其奉佛之地當在西峰寺。以上兩個證據表明,儘管在唐代會聚寺(西峰寺的前身)是慧聚寺(戒台寺的前身)的下院,但,會聚寺的創始時間可能要早於慧聚寺。也有可能,是西山老祖或後繼者從西峰寺看到“南山臥佛”才開發了戒台寺。

古藤纏柏

沿著苛蘿坨村農夢園邊的山路前行,不一會兒就能到西峰寺。它與戒台寺、潭柘寺遙遙相望,始建於唐,初名會聚寺,元稱玉泉寺。明正統元年(1436年)重建,英宗朱祁鎮賜額名“西峰寺”。清代寺院衰敗,末年曾經是鹹豐的弟弟恭親王奕的家廟。
這裡現有三進院落。一進在依山勢造就的台地上廣植花木,使人倍感清新。從天王殿旁進入第二進,在如來寶殿前有纏柏古藤。這是一株百年古藤和一棵青翠古柏,古藤纏附於古柏之上。春天紫色的藤蘿花掛滿翠柏枝頭,親密無間,自然天成。
西峰寺的紫藤和翠柏,古籍上並無記載。古柏胸徑40多厘米,因古藤的纏繞已經不再長粗。古藤則異常茁壯,據說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的莖幹虬曲盤繞,如群龍躍躍,直徑5厘米以上的乾莖就有40多條,自然遮蔭面積50多平方米。紫色蝶形花清麗淡雅。盛花時期,藤花爛漫,繁英婉垂,甚為美觀。
西峰寺(北京市西峰寺)

古樹濃蔭

西峰寺現存最古老的活文物,要數院中那棵高大的銀杏樹了。它就在二進院落的正中,高近40米,周徑734厘米,遮陰面積約一畝,站在三公里外的山巔依然能看到它挺拔的身姿。這棵古銀杏樹是京西最高大的銀杏樹,也是最古老、最粗壯、最茂盛、果實最多的銀杏樹,被人們譽為樹王。這棵銀杏已經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是東漢末年栽種的,比北京最早的寺廟潭柘寺還要早一百多年。
這棵銀杏為雌株,主幹短粗,樹冠高大,側枝發育粗壯,多層分布,樹形圓柱狀,枝葉繁茂,每到夏季果實纍纍,一串串倒垂下來,好像珍珠葡萄。茂密的枝葉一直垂到地面,樹下濃蔭非常涼爽。它的西側有一棵較小的雄株,是它的授粉樹。據有的文獻記載,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古銀杏曾靠遠在兩公里外戒台寺內的雄株授粉。
現在古銀杏樹生機盎然,每年收果數百斤,豐收的年份可達上千斤。有的年份果實和枝葉過於密集,會將樹枝壓斷。1980年一條巨枝折斷,還砸碎了樹下的石碑。前幾年又有西側的一條巨枝折斷,砸折了許多樹枝,但古銀杏樹依然生機勃勃。
西峰寺古銀杏樹,是京西最古老的銀杏樹,最粗壯的銀杏樹,是枝葉最茂盛的古銀杏樹,也是果實最多的古銀杏樹。
西峰寺(北京市西峰寺)

殘碑古韻

2003年秋,西峰寺國土資源培訓中心擴建工程竣工,在擴建過程中,培訓中心領導對古寺文物倍加珍惜,將存放在院外的三塊殘碑移到院內,安放在古銀杏樹前的草坪上。飽經滄桑的殘碑與綠草如茵、花木錦秀的環境形成鮮明反差,更加映襯出殘碑的蒼桑,使“殘碑古韻”成為西峰寺八景之一。
這三塊碑中,《重建西峰禪寺碑記》《重建西峰禪寺記》兩塊是明英宗正統四年(1439年)立的,另一塊《敕賜西峰寺碑記》是明隆慶四年(1570年)或稍後一二年立的。
西峰寺現存的三塊殘碑,記述了西峰寺自唐至明800多年的歷史,立碑至今又經歷了500餘年,歲月悠悠,古韻尤存。
西峰寺(北京市西峰寺)

北溥刻字

現國土資源部培訓中心(原西峰寺)院牆外北約500米處、苛羅坨村的北溝,古名李家峪,密林溝壑之間有一片鮮為人知的石刻群,那是中國近代一代書畫宗師溥儒的手書遺墨。目前已被發現的石刻有7處91字,分別刻於五塊岩石之上。字徑30-160厘米不等,字型為楷、行、草相間。“倚雲”、“翛然”抒發了文人雅士歸隱自然、自由自在的愜意;“趺坐岩樹間,松下雲來往,不聞人語喧,但聽鐘聲響”把人們帶入幽靜的林間小溪、潛心修禪的美好意境中……
溥儒,北京人,是道光皇帝的曾孫。辛亥革命後,溥儒隱居西山。他在京西山區里潛心學習研究,終成詩、書、畫一代宗師,其作品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裡有所收藏。他留在京西的石刻墨跡可謂稀世珍寶,也是北京書法史上寶貴的文化遺產。
溥儒三十多歲與張大千齊名,稱"南張(大千)北溥(心畲)";後又與著名書畫家吳湖帆並稱為"南吳北溥";到台灣以後,又與台灣書畫界黃君壁、張大千,並譽“渡海三家”。
在西峰寺身臨其境,細品溥先生書法傑作,一鉤一畫、一點一豎的靈動,似乎每一石一字都賦予了靈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