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古城

西寧古城

西寧古城,位於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張城堡村,是北宋崇寧年間建立起來的軍事防禦要塞之一。站在盤桓于山崗上的一段古城牆憑空而望,312國道宛如一根黑色的絲帶從城正中穿過,將古城分為南北兩城,南面祖厲河,北坐張城堡山。背山面河,扼險據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寧古城
  • 位置:白銀市會寧縣張城堡村
  • 文保:甘肅省級
古軍事要城,築起西寧城,古城歷史演變,遺址文物,蒙元與西寧城,古城今昔,

古軍事要城

據當地文化文物部門測量的數據顯示,整個西寧古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740米,南北寬約500多米,現存城牆底部寬17.4米,殘高約6-17米,總面積約37.3萬平方米,比明、清兩代修葺、擴建的會寧縣城還要大。古城由東、中、西三城相連,氣勢宏偉,俗稱“三連城”。整個古城牆體系黃土夯築。東西兩城的正中開二城門,並有瓮城,痕跡明顯。城牆外有寬約15米的壕塹。古城城內現為耕地,基本保存完整。2003年甘肅省政府將其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為了戰略防禦的需要,北宋政府在宋紹聖、崇寧年間,在宋與西夏邊境關隘、要衝處先後修築了50多個堡、塞,會寧西寧古城便是其中之一。但由於歷史、自然原因和經費緊張等問題,這座北宋時期的邊關軍事堡壘卻避免不了被風雨沖蝕和人為破壞的厄運。在歷近千年的風雨洗禮之後,古城約有三分之一坐落在北部的山坡上,從地貌上可分為“山城”與“川城”兩個部分。城內,可見一塊塊的梯田被人為開發,一段段的城牆被雜草掩沒,一團團的黃土被雨水沖走。

築起西寧城

從北宋崇寧年間涇原路經略使章桀修筑西寧城起,西寧古城又先後經歷了北宋在此置刺羌城、金人於此置西寧縣、被西夏占領、蒙古軍大舉南下奪取西寧州、元朝將西寧縣併入會州、經歷大地震和明朝將會寧州降為會寧縣管理等五個朝代的戰火紛飛和政權更迭時期。
古城城牆古城城牆
北宋初年,我國西北党項、羌族迅速崛起。公元982年,党項貴族內部發生戰爭,拓跋部首領李繼捧率領党項部落投附宋朝,其族弟李繼遷(西夏李元昊之祖父)不願歸附,抗宋自立。公元985年,李繼遷聯絡党項部落攻占會州(據蘭州大學劉滿先生《白銀地區黃河古渡考》認定,會州治所在今白銀平川水泉陡城村),並焚毀其城,自此,會州(今會寧、靖遠)一帶成為北宋與党項部落、西夏交戰之前沿地,戰禍連年不斷。
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北宋五路大軍攻打西夏,今白銀市全境淪為宋夏交兵之地。天佑民安六年(公元1095年),宋朝宰相張惇對西夏從戰略進攻改為戰略防守,先後在沿邊修建城寨,鞏固邊防。北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宋朝從西夏奪回會州地後,次年宋將苗履築會州城(其城在今靖遠縣城附近),轄境約當今甘肅靖遠、定西、會寧等縣地,又於州西南百里築會州新寨,名會川城,此城即是郭蝦蟆古城(今會寧縣郭城)。為了阻止西夏軍隊的東進,宋哲宗提升渭州(今渭源、武山一帶)知州章楶為涇原路經略安撫使。章楶為了阻止西夏軍隊的入侵,在奏請朝廷同意後,從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起,用數年時間在今會寧縣城東10公里處的兩山間修築了西寧城(時稱甘泉堡)。由於此城採用的是由東到西,三城相連的形式,所以西寧城宋時稱“三連城”、“西連城”,依山傍水,北高南低,城牆堅固,氣勢宏偉,真正起到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戰略要塞作用。

古城歷史演變

北宋末年,廷軍腐敗,金軍在滅了遼後不久,又把矛頭轉向攻擊北宋。此時,宋朝精銳部隊正在西夏邊境防禦,以至金軍進攻宋的陝西地區、圍攻宋朝首都汴京時,都未能有力“勤王”,以至金軍迅速擴大戰果。此時的西夏也乘機大舉進攻宋朝邊境。1127年,北宋滅亡。隨著戰火的蔓延,古會州地區(即今會寧、靖遠地區)又被淪為宋、金、西夏交戰的前沿。特別是在南宋紹興初年(1131年)後,今白銀市全境黃河以東大部分地區為金人占據,黃河以西歸西夏。南宋高宗紹興十一年(1141年),宋、金和議成,南北對峙,金人占領區的州、縣絕大部分沿襲宋置,個別州縣為新置。金熙宗皇統二年(1142年),金在西寧城置西寧縣,屬秦州(今天水),隸熙秦路。
金宣宗貞佑初年(1213年前後),西夏又占領古會州全境,金遷會州治所於郭蝦蟆城,取名新會州。至此,會州治所始遷今會寧轄境,結束了會州治所在今靖遠轄境660餘年的歷史。金宣宗貞佑四年(1216年),金人將西寧縣升為西寧州,管甘谷、雞川、治平3縣(由宋代三個寨升為縣,即今靜寧一帶),今會寧轄境內便有兩個州級建置,一為郭蝦蟆城的新會州,一為張城堡村東的西寧州。但只過了4年,到金宣宗興定四年(1220年),兩州皆被西夏占領。公元1227年3月,蒙古軍大舉南下奪取西寧州,降西寧州為西寧縣。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年),金將郭蝦蟆從西夏人手中奪得新會州(郭蝦蟆城)。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年)金亡,金元帥郭蝦蟆堅守孤城3年,終被蒙古軍攻破,郭蝦蟆自焚。蒙古軍旋將會州治所南遷西寧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七年(1270年),並西寧縣入會州。元順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會州一帶地震強烈,詔令改會州為會寧州,從而結束了會寧縣稱會州的歷史。
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明朝將會寧州降為會寧縣,並將縣治從西寧城遷到今天會寧城所在地。從此以後這座經歷五個朝代,歷時近270多百年之久的古城才漸漸被人忘記。直到現在,這座古城已經經歷了900餘年歷史風雨。

遺址文物

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戰略地位勢必會造成古西寧城一帶的商貿交流和經濟繁榮。隨著歷史的發展,西寧古城也經歷了兩個空前繁榮昌盛時期,即公元1142年至1220年金統治的78年間和公元1227年至1377年蒙元統治的150年間。
從近些年來城內遺址中發現豐富的灰層堆積,地面暴露大量的瓦片、琉璃瓦獸頭殘片等遺物可以看出,當年此城建築的宏偉,州衙署、縣衙署的壯觀。此外,人們還從遺址中發現過冶煉過鐵的爐渣、爐灰、銹鐵塊、陶片、青瓷、白瓷、紅瓷片,以及北宋“崇寧”、“熙寧”、“天佑”、“祥符”等銅幣,也可斷定當年這裡商業的繁榮與昌盛。文物部門還從城內採集到過兩個陶人,一個為紅陶橫制的坐老翁像,中空、內置小丸,搖時作響,頭戴高帽,衣著長袍,長發飄須,面部神態安詳,坐長椅上,可見當時人民生活安居樂業的神態和姿勢;另一個為雙手拱胸的站立侍女像,紅陶模製,中空、梳雙髻,穿長衫,兩手交於胸前站立,可看到當時官府場面或富足人家森嚴的儀態和姿容。
對於人們近年來從古城外城牆的上部暗道內發現大量的黃色粉末,從暗道的牆壁可以看出,這是當時專門建設的,暗道也能容兩個人進入。大量黃色粉末堆放在外城牆暗道內,可能是火藥,也可能是顏料,目前還沒有定論,但判斷應該與軍事防禦有關。這些東西的出現,說明當時西寧城具備了一定的軍事工業基礎和生產能力。

蒙元與西寧城

據史書記載,公元1227年春,成吉思汗率蒙古大軍南下,“二十二年丁亥春,帝留兵攻夏主城,自率師渡河,攻積石州。二月,破臨洮府。三月,破洮、河、西寧三州(原文為二州)。夏四月,帝次龍(隆)德,拔德順州,德順節度使愛申、進士馬肩龍死焉。五月,遣唐慶等使金。閏月,避暑六盤山”。可見,成吉思汗在渡過黃河進入金政權轄境內得了今屬青海循化縣治的“積石州”以及今甘肅境內的臨夏(河州)、臨潭(洮州)、臨洮(臨洮府)、會寧東(西寧州)的廣大區域後,進入了六盤山區的龍(隆)德。
1227年的4月,成吉思汗大軍在攻打西寧城東側的德順州時(今隆德縣)時,花了近1個月時間。而西寧城作為重要戰略要道,成吉思汗在征西夏途中,應該確實親自到過。期間,成吉思汗的指揮部就極有可能設在西寧城。根據諸多史料記載,成吉思汗病死六盤山,而六盤山是一個寬泛的地域概念,涉及到今天的六盤山東麓、西麓,今甘肅和寧夏的廣大區域。而西寧城位於六盤山西麓余脈的兩山間,距六盤山主峰150公里處,在當時是個非常重要的城市,並且城牆堅固、三城相連、易守難攻。因此可以推斷,成吉思汗死在西寧城的可能性極大。
據查脫脫生於1314年,幼時由其伯父伯顏撫養。至元四年(1338年)為御史大夫。時伯顏專權,為順帝所忌。六年,他奉詔罷逐伯顏,次年任中書右丞相,恢復科舉,雪冤獄。用賈魯治黃河,主修宋、遼、金三史。至正十一年(1351年)紅巾軍起義,他率軍圍徐州,殺芝麻李。十四年又率軍到高郵圍攻張士誠,旋被劾勞師費財,撤職流放,十五年(1355年)被毒死,年僅41歲。傳說脫脫謫居西寧城期間,曾於會寧縣城北20公里之放馬塬(亦稱沙石塬),縣西北60公里之鐵木山放牧馬。

古城今昔

會寧西寧古城從築建到廢棄,從戰略防禦到軍事要堡,從縣府治所再到州府治所,從繁榮昌盛到破敗衰落,一直是宋、金、西夏和元四個朝代時期會寧、靖遠地區軍事、經濟、政治的活動的中心。元順宗至正十二年(1352年)閏三月,會州一帶地震強烈,“移山湮谷,陷沒房舍,有不見跡者”,次年春又發生地震,城牆坍塌,房屋聚壞。應該說,這幾次地震,使西寧城徹底毀壞。但當時元朝統治政治腐敗,經濟蕭條,戰亂四起,民不聊生。元朝統治階層根本無暇顧及西寧城的維修與修繕,使西寧城成為一座廢墟。
明洪武二年(1369年)四月,在明北伐大軍徐達揮師東向進攻慶陽,沿途相繼攻克安定州(今甘肅定西)、會州(今甘肅會寧)等地,西寧城從此便納入了明朝版圖。面對由於地震徹底頹廢了的西寧城,加之明朝疆土空前統一,西寧城也失去了戰略防禦作用。明政府於洪武六年(1373年),鞏昌衛傅履奉檄與知縣郭斌營建今會寧縣城,並於明洪武十年(1377年)正式搬遷。至此,西寧城徹底廢棄至今。
會寧西寧城歷經270多年的戰火紛飛和血雨腥風,最終因地震及歷史的變遷而被黃土淹沒至今達630多年。1994年會寧境內修312國道時,瓮城慘遭破壞,民工在瓮城內挖掘出一把約50斤重的大鐵鎖,推測是當年鎖城門的大鐵鎖。如今,西寧古城遺址除了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立碑保護之外,還把城外200米範圍內列為控制地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