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都城隍廟民俗

西安都城隍廟民俗

西安都城隍廟民俗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民俗活動。西安都城隍廟坐落於西安市西大街中段,始建於公元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距21世紀有600多年歷史。城隍作為中國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由有功於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西安北臨渭河、南依秦嶺,歷史上十多個王朝此建都,堪稱中華文明的搖籃。西安具有保存完好的明代城牆、城池、都城隍廟,這種獨特的人文景觀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西安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南北大動脈與東西大動脈的匯點。

基本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相關器具與製品,

基本簡介

西安古稱長安,長安是城隍信仰的源發地和傳播地。城隍神源於周代《禮記·郊特牲第十一》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後來逐漸演化城隍神。在後來的發展中又與道教和佛教相融合,成為監管於陰陽兩界的保護神。西安都城隍廟所供奉的是漢代劉邦麾下大將紀信——由自然神逐漸演變為的第一個人格神。劉邦稱帝後追封紀信,擇上林苑自己打獵休息之地(今王曲鎮),修建大型廟堂並祭祀,每年農曆二月初八祭祀,後遂成廟會。據傳“文景”二帝時期,為了順應民心、強化統治,遂將供奉的紀信封為城隍神,成為長安城的保護神。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間已經建立廟宇祭祀“城隍”,祭祀活動不斷繁盛。唐代城隍祭祀在各地已經蔚然成風,留有許多城隍祭文。宋代城隍神被正式列入祀典,各府、州、縣皆立廟奉祀,並明確規定新官到任的三日內,必須拜謁城隍廟。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二年,重新制定城隍的封號爵級。洪武三年,整頓祀典,去城隍封號。朱元璋利用城隍信仰加強對民間的精神統治。清代延用明制,在明清許多文人筆記小說中,城隍的故事屢見不鮮。
西安都城隍廟於明代建成。據《西安志·城隍廟》記載:“朱元璋的次子朱樉被封為秦王,就藩西安,統領西北事宜,他於1387年(洪武二十年)主持修建了西安的都城隍廟。最初在東門裡,到明宣宗朱瞻登基1433年(宣德八年)移建於西大街。”清代又屢次修葺,民國後建作商業鋪面。歷史上,西安都城隍廟一直為道教正一派的道場,香火一直旺盛,遊人信士眾多。

歷史淵源

長安(關中地區)是中國早期人民與中國農耕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農業經濟在強大的自然力面前,顯得軟弱無力,這使得普通民眾往往把希望寄托在對圖騰、祖先和自然神的崇拜中。一種潛在的恐懼心理,使他們千方百計通過一定的祭祀求得自然力和祖宗的護佑,在“萬物有靈”與“天人合一”觀念的支配下,出現的有關神靈的崇拜和祭祀儀式,形成原始信仰。
城隍是中國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從資料記載看,城隍神最早見之於周代《禮記》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禮記·郊特牲第十一》有:“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大蜡八”是指什麼?鄭玄注云:所祭有八神也。許慎《說文》雲蠟“從蟲昔聲,……曰年終祭名者矣”。所以大蜡八即年終祭祀的八位神,他們是:司嗇、百種神、農神、郵表、禽獸神、坊、水墉、昆蟲。其中水墉居其七。水墉是農田中的溝渠,水墉神也就是溝渠神。後來古代的城市亦要修築城牆,城牆之外,還要有一圈護城壕。有水的城塹稱為“池”,無水的城塹則稱為“隍”。“城隍”二字,始見於《易經》泰卦的上六爻辭:“城復於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吝”。其中“城”指城牆,“隍”指城壕(護城河)。“城隍”一詞連用泛指城池,首見於班固《兩都賦·序》:“京師修宮室,浚城隍。”原始崇拜認為,凡與人們日常生活有關的事物皆有神在,而且“功施於民則祀之,能御災捍患則祀之”(《五禮通考》)。城牆、城壕在防衛故人、猛獸攻擊,保護一城百姓安全上,功莫大焉。於是水墉神便升格為城隍神,被視為城市的守護神。
隨著城隍在民間百姓影響日益顯著,道教也將城隍神納入自己的神靈體系。杜光庭編纂的《道門科範大全集》中,就有在齋蘸請神儀式中開列城隍的法位的記載。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城隍神就逐漸成為了道教遵奉的主要冥界神靈之一。道教許多法事活動中,都要發城隍牒請城隍神到場。道教源於民間又影響民間,甚至滲透到千家萬戶。城隍原本是民間的神祀,佛教在中國廣泛傳播以後,接受了佛教的冥界思想,城隍神開始成為陰間的行政長官,掌管陰間事務。
從原始信仰、民間信仰到宗教信仰,它們原發於農耕文明。長安作為農耕文明的主要發祥地,又以其長期作為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特殊地位,決定了它成為精神文化的傳播地。由是,長安也自然地成為城隍信仰的原發地和傳播地。
西安都城隍廟所供奉的是漢代劉邦麾下大將紀信。城隍神是由自然神逐漸過渡到人格神的,在傳統社會中,人們希望“英雄人物”死後英靈還在,作為地方神來保護自己,於是將其奉為城隍神。在城隍由自然神演變為人神的過程中,漢代的紀信最早,長安不僅是城隍信仰的原發地和傳播地,也產生了最早的城隍人神——紀信。據《長安縣誌·王曲城隍廟會》記載:“相傳楚漢滎陽之戰中,漢將紀信假扮成漢王,解救劉邦出圍,致被項羽燒死。劉邦得天下後,封紀信為十三省總城隍,在長安王曲建廟立祠,每年農曆二月初八祭祀,後遂成廟會。”
漢代紀信救劉邦的故事在《史記·項羽本紀》和《漢書·高帝紀第一上》及地方相關資料上均有敘述。劉邦得天下稱帝後,厚賞、追封紀信,並賜黃袍加身,擇上林苑自己打獵休息之地(今王曲鎮),修建大型廟堂並祭祀,每年農曆二月初八祭祀,後遂成廟會。據傳“文景”二帝時期,為了順應民心、強化統治,遂將供奉的紀信封為城隍神,成為長安城的保護神。由史料記載來看,王曲城隍祭祀紀信據今已兩千餘年的歷史,比三國東吳蕪湖城隍爺周瑜和城隍廟要早四百年。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間已經建立廟宇祭祀“城隍”,城隍信仰不斷加強,城隍神也被人們不斷重視,祭祀活動不斷繁盛。北齊時,據《北齊書·慕容儼傳》記載有慕容儼禱城隍獲佑事,這是關於城隍神顯靈護城的最早記載。
唐代,城隍祭祀在各地已經蔚然成風,《太平廣記》卷三百三“宣州司戶”條引《紀聞》稱,唐代“吳俗畏鬼,每州縣必有城隍神”。唐代各地方官每年定期或在地方遭遇早澇天災時,代表一方民眾祭祀城隍並求禱。717年(開元五年)四月初二,張說首撰《祭城隍文》,祭拜城隍禱文希望“庶降福四筈,式登百穀,猛獸不博,毒蟲不噬。”張九齡在開元十五年六月十四日出任洪州刺史時遇連陰雨成災,祭城隍祈禱:“雨淫而不止,恐害嘉穀,預達精誠,以時彌災,無或失稔。”許遠、韓愈、杜牧、李商隱等也有祭文。
宋代城隍神被正式列入祀典,各府、州、縣皆立廟奉祀,成為須遵照國禮進行祭祀的神靈之一,並明確規定,新官到任的三日內,必須拜謁城隍廟,這是借用神明的威力來管制官吏。據《宋史·禮志八》載:自開寶、皇祜以來,凡天下名在地誌,功及生民,宮觀陵廟,名山大川,能興雲雨者,並加崇飾,增入祀典,州縣城隍,禱祈感應,封賜之多,不能盡錄。宋趙與時《賓退錄》謂宋代城隍:“今其祀幾遍天下,朝家或賜廟額,或頒封爵,未命者或襲鄰郡之稱,或承流俗所傳,郡異而縣不同”。
元朝繼承宋的祀典。1268年(元世祖至元五年),上都建城隍廟。1270年(至元七年),大都城建成,立城隍神廟,設象而祠之,封曰祜聖王。元虞集《大都城隍廟碑》曰:“自內廷至於百官庶人,水旱疾疫之禱,莫不宗禮之”。1329年(元文宗天曆二年),加封大都城隍神為護國保寧王,夫人為護國保寧王妃,城隍夫人之封賜始見於此。
明初,民間修建城隍廟不再呈現較為零亂的狀況,這主要是由於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天下城隍和完善了祭祀城隍的制度。朱元璋從其登基之前就開始了祭祀制度的修改,確立了城隍神的地位,即位後又開展了一系列的祭祀活動。《明太祖實錄》1369年(洪武二年)春正月丙申朔:“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上謂中書及禮官曰:‘明有禮樂,幽有鬼神,若城隍神者,歷代所祀,宜新封爵。’”於是他根據明朝地方官吏制度,重新制定城隍的封號爵級,敕封京師城隍為帝,開封、臨壕、東和、平滁為王。京都以外的五位城隍,都是正一品。朱元璋還命令封在全國各藩國的親王要親自主祭城隍神,各府、州、縣要由當地最高長官知府、知州、知縣來主祭。府州縣新官到任,必先宿齋城隍廟,以與神誓,並稱城隍神於冥中司民命,且有監視糾察官吏之任。《大明會典》卷九三載每歲仲秋祭都城隍神,“遣官詣廟致祭,國有大事則告”。至1370年(洪武三年)六月癸亥,太祖下詔,整頓祀典,革各府、州、縣城隍封號。《明史·禮志三·城隍》:“三年,詔去封號,止稱某府州縣城隍之神。又令各廟屏去他神。定廟制,高廣視官署廳堂。造木為主,毀塑像舁置水中,取其泥塗壁,繪以雲山。”朱元璋敕封城隍是利用城隍信仰加強對民間的精神統治。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三有載,洪武六年三月癸卯朔,朱元璋對宋濂說:“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朕則上畏天,下畏地,中畏人,自朝達暮,恆兢惕自持。夫人君,父天母地,而為民父母者也。苟所為不能合天地之道,是違父母之心,不能安斯民於宇內,是失天下之心矣。如此者,可不畏哉!”。
西安都城隍廟就是在明代建成的。據《西安志·城隍廟》記載:“朱元璋的次子朱樉被封為秦王,就藩西安,統領西北事宜,他於洪武二十年(1387)主持修建了西安的都城隍廟。最初在東門裡,到明宣宗朱瞻登基1433(宣德八年)移建於西大街。”西安都城隍廟在1644年—1661年(清代順治時)屢加擴修,1731年(雍正九年)大殿毀於火後,川陝總督年羹堯用拆除明秦王府的木材磚瓦又擴充修建,後乾隆、嘉慶、道光、光緒時都曾修葺。在1923年(民國12年)前院遭大火,陝西督軍陳樹蕃令作價出售,後隨建作商業鋪面,保留至今。
歷史上,西安都城隍廟一直為道教正一派的道場。直至解放後五六十年代,城隍廟香火一直旺盛,遊人信士眾多。如今,每逢農曆初一、十五日有廟會,四月初八祭祀盛會,人山人海,鼓樂喧天,好戲連台,香火鼎盛。

基本內容

(一)、祭祀儀式
城隍是我國原始信仰祭祀的自然神之一,被視為城市的守護神。隨著城隍在民間百姓影響日益顯著,道教也將城隍神納入自己的神靈體系。絕大多數的城隍廟自明代以後由道教管理、道士主持。在以後的發展過程中,城隍神就逐漸成為了道教遵奉的主要冥界神靈之一。道教許多法事活動中,都要發城隍牒請城隍神到場。
在城隍廟中,道教齋醮道場分為陽事道場和陰事道場。
陽事道場是為活著的人舉行的消災解難、祈福延壽等儀式。陽事三天道場一般安排為(除去功課經):
第一天:開壇、取水、安水、盪穢、揚幡、掛榜、三清表、三元表、淨廚。
第二天:祝將、天地表、皇經、玉皇大表、祀灶、拜王皇寶懺。
第三天:朝幡、三元經、三元寶懺、落幡、下榜、普謝(或稱越廟)、回向。
陰事道場就是為拔度久處陰司的亡魂,使其脫化人天,超升仙界的。陰事三天道場一般安排為:
第一天:開壇、安靈、取水、安水、盪穢、揚幡、掛榜、三清表、三元表、淨廚。
第二天:祀灶、三元經、三元寶懺、攝招、度橋、沐浴、朝真、祭孤、朝靈。
第三天:朝幡、救苦經、救苦懺、十王轉案、破五方、城隍牒、救苦疏、焰口、放河燈。
道場安排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根據法事內容的不同進行適當的調整。
(二)、建築
都城隍廟門向南,南北長380米,建築面積3011平方米,包括16棟古建築:文昌閣、東西廊廡、二道門、樂舞樓、二偏殿、四廂房、二配殿、牌樓、大殿和寢殿,其中大殿和樂舞樓為主體建築清雍正元年都城隍廟毀於大火,同年川陝總督年羹堯用從明秦王府拆來的建築材料予以重建。修建後的城隍廟由南向北,依次是文昌門、鐘鼓樓、二山門、戲樓、牌坊、大殿、二殿、牌樓、寢殿。兩側是道眾居住修真的東西道院,共有24宮。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屢加重修。1942年部分建築慘遭日寇炸毀。山門、二殿、寢殿、藏經樓、文昌閣不同程度被炸壞。
2001年西安都城隍廟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殿和樂舞樓是現存的主要建築。樂舞樓為公元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焚毀後於同年重建,三開間,重檐歇山頂,前出抱廈,磚花脊,造型輕盈華麗。樂舞樓為重檐歇山前帶歇山卷棚式屋頂,五架梁木架結構。屋面為五脊六獸,正中有三行,垂脊兩側各兩行及四翼角覆蓋筒瓦。樓體東南西三面有迴廊環繞。整個舞台平面寬敞。前檐欄枋上施斗拱九朵,均用琴面雙昂;正中施七踩斗拱,角柱施轉角五踩斗拱,皆為雕花拱,耍頭雕龍首,斗拱周圍浮雕雲紋。額枋於明間雕五龍騰云:兩邊的兩條龍身下垂於雀替上,形成騎馬雀替;東次間額枋搬替雕雙鳳朝陽,西次間雕雙獅戲球。明間檐柱頭上貼龍首雕花板,兩角柱頭上貼鳳頭雕花板。前檐翼角兩側各施七朵兩踩單昂斗拱,後檐施十一朵兩踩單昂斗拱。廊檐下施裝飾性斗拱三十七朵,無昂,計兩側各十一朵,後檐十五朵。廊檐梁枋下與柱上部間均施雀替。大殿為公元1723年(清雍正元年)移明秦王府磚石木料重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周圍環廊,單檐廡殿頂,屋面施藍琉璃瓦,前檐格扇門窗飾精巧浮雕。
城隍大殿是陝西現存等級最高的明代古建築,其大殿是省內現存惟一的廡殿頂建築,完整地保留了明代梁架體系和木雕花飾。
城隍廟前面矗立有牌樓,但於“文革”期間遭毀。新牌樓仿照被毀之原牌樓的風格建造,為鋼木結構、三樓(一主兩次)五開間,六根正柱豎立、十二根戧柱支撐。新牌樓頂為歇山式,總高14.5米,面寬32米。主樓斗拱一十九踩,次樓斗拱一十五踩,托起8.1米進深的宏大屋面。其規模之大,規格之高,舉國罕見。牌樓正面大匾上縱書四個貼金大字“都城隍廟”,背面大匾橫書四個貼金大字“你來了麽”。匾額八個字均集選自顏真卿真跡。
(三)、廟會
城隍廟每年農曆正月初一、十五,四月初八,八月中秋逢會,是傳統廟會,會期三天,定期舉行酬神賽戲分。新春祈福廟會,聚集了許多民間傳統藝術的表演:送春聯、新年頭爐香、祭城隍、迎財神、民間絕活、秦腔、高蹺、社火、茶道表演、鼓樂表演等,吸引了幾十萬人前來觀看。

基本特徵

(一)西安都城隍、王曲城隍廟會、戶縣“接城隍爺”相輝映
西安都城隍、王曲城隍廟會,戶縣“接城隍爺”祭祀的城隍神皆為紀信。劉邦封紀信為城隍神,在王曲建廟立祠,每年農曆二月初八祭祀,後行成廟會,流傳至今,規模盛大。在每年農曆正月中旬,戶縣19個村子還傳承著“迎送城隍爺”紀信的風俗,並有非常隆重的民間藝術表演。
王曲規模盛大的城隍廟會活動、戶縣“迎送城隍爺”這一傳統的民俗活動與西安空前的都城隍廟會活動交相輝應,形成了一個城鄉結合、官民互動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空間。
(二)儒、釋、道三教合一
城隍信仰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產物。儒家提倡忠孝,城隍神大多為忠孝國家、保護人民的正直之人、英雄之人,紀信就是如此忠烈之人。後來,城隍信仰被道教和佛教吸納。三教合一下的城隍自然就具有了儒家思想、道教和佛教的特點。因此城隍具有護城保民、祛災除患、主理冥籍、懲惡佑善等功能。明代所出的《續道藏·太上老君說城隍感應消災集福妙經》,將其神職加以概括,稱其職責為:代天理物,剪惡除凶,護國安邦,普降甘澤,判定生死,賜人福壽。
(三)西安城池、城牆、都城隍廟三位一體
保存完好的明代城牆、城池和都城隍廟,這種獨特的人文景觀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

主要價值

(一)文化價值。
民間信仰的本質表現出人們對生命延續的渴望和對創造財富的強烈追求。普通民眾往往在對圖騰、祖先和自然神的崇拜中,獲得自我保護,寄託美好希望。城隍信仰在眾多原始信仰中是最具生命力和影響力、最深入人心的。
西安都城隍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一個平台,為我們的現代文明留存了一個多元性的、內蘊豐厚的文化空間。城隍廟滿足了人們日常祭祖活動,給人們提供了精神信仰的場所。傳統廟會日與年節祈福活動,其間民間絕活、民間文化藝術等文化活動豐富活躍人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人們對文化的享受,如西安都城隍廟獨有傳統活動“鼓樂”等。關中地區的民俗就依託了城隍廟會進行展覽、傳承,從而得以保留和發展。西安都城廟宏大精美的建築也具有研究、保護的意義和價值。
(二)社會價值
信仰能夠賦予短暫人生以永恆的意義,有信仰的人,會為自己的信仰調動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的目標上,其知識、能力、內心世界都會得到充實和提高,從而推動個人及社會的發展。挖掘和利用民間信仰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價值,使其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合理因子,這既是傳統文化再傳衍的重大社會話題,又是構建中國現代文化的重要工程。城隍神對現代人來說,對以“科學、民主”為主體的文化起到了互補的作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具有其獨特的並為其它的團體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現在“拯救人心、教人為善”等精神層面,淨化心靈、讓人行善,這對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經濟價值
西安都城隍廟僅新年廟會就呈現出50萬人的盛況。每年農曆二月初八,長安王曲城隍廟會也是人山人海,約幾十萬人。戶縣19村“迎送城隍爺”時,信眾隊伍綿延五公里,甚為壯觀。可見,城隍信仰的文化活動可以成為一種文化產業,從而帶動地方經濟。

相關器具與製品

1、 城隍神像、各州、府城隍神的牌位、法器、服裝、樂器
神像前設立香案一方,大殿外有鑄鐵燒香架一副。
2、 經文、祭文、樂譜、碑文、簡介、資料彙編、論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