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綴

《西夏文綴》為清代學者王仁俊編寫。西夏國自1038年正式立國,便在國內通用本國的西夏文,但與宋、遼、金三國交聘往還的公文仍用漢文,此類公文對於研究宋、遼、金、夏四國關係史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長期以來,此類公文一直散佚在宋人史籍、文集及其他文獻中,很少有人專注於這類交聘公文的輯佚。王仁俊以其史學家獨具的學識,意識到這類公文對歷史研究的重要性,在清代學者中首先給它以關注, 1904年輯成《西夏文綴》兩卷。
從《西夏文綴》正文的取材來看,王仁俊主要是從《宋史》、《金史》、《通鑑長編紀事本末》、《西夏紀事本末》、《朔方新志》等史書和《東齋錄》、《桯史》、《松漠紀聞》、《容齋三筆》、《千百年眼》等筆記中共輯出漢文西夏公文21篇,每篇公文均註明出處,作者撰寫年代明確的則註明作者、撰寫年代。王仁俊在輯錄西夏公文時,從史書中僅見到一些公文的篇目,卻未見其正文,因此暫付闕如,編《西夏文逸目考》附在《西夏文綴》卷二之後,留待將來輯補。《逸目考》輯有這類公文達38篇。據《西夏文綴·述例》推知,王仁俊輯錄《西夏文綴》時,不僅輯錄西夏遞交給宋、遼、金各朝的漢文公文,同時也想輯錄各朝回賜給夏國的詔令之類的公文,並打算把它們編輯為《外篇》,但《西夏文綴·外篇》未見傳世。關於宋朝賜予西夏的詔令公文,《宋大詔令集》中匯集的最為豐富。由於材料不足等原因,《西夏文綴》在輯錄上存在著不足,突出表現為兩點,一是有漏輯現象,二是輯錄的公文中有些是節選之文,而非全文。近代著名學者羅福頤輯《西夏文存》1卷、《外編》1卷,專門糾正《西夏文綴》之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