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半夏

西和半夏

西和半夏,甘肅省西和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西和縣素有"千年藥鄉"之美譽,盛產中藥材,其野生藥材多達430種,中藥材種植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中尤以半夏而久負盛名,所產半夏顆粒大、形狀好、顏色白、無污染、藥用價值高。

2007年12月2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西和半夏”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和半夏
  • 產地名稱:甘肅省西和縣
  • 品質特點:個大、色白、形圓、質堅、粉性足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07年第221號
  • 批准時間:2007年12月28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半夏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中醫常用藥之一,具有鎮咳,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腫散結之功能,主治咳嗽痰多,胸悶脹滿,噁心嘔吐等用途廣,用量大。西和半夏具有個大、色白、形圓、質堅、粉性足、藥用成分高等特點,被譽為“西和半夏”。
西和半夏西和半夏

產地環境

甘肅省西和縣地處南北秦嶺交界處,屬秦巴山區。境內平均海拔1692米,最高海拔2543米,最低海拔968米。年平均氣溫8.4℃,無霜期149—241天,年日照時數1500—1800小時,年均降水量451—784毫米,是一個地形高,晝夜溫差大,氣候偏旱地區。
半夏是喜鉀作物,西和縣土壤富含鉀素,給半夏生產提供了較為有利的土壤營養條件。尤其是中南部地區,生產半夏不僅產量高,而且形狀好、質量高,同國內其它產區的半夏相比,其質量最優。

歷史淵源

西和縣半夏生產從1983年開始,大體經歷了野生種馴化試種、大面積人工栽培及推廣普及、面積再度下降3個階段。
野生種馴化和小區域試種階段(1983—1985年)
此間主要是個別農戶由採挖野生半夏到試驗性的少量人工栽植,同時有關技術人員也開始調查蒐集有關半夏的技術資料,進行宣傳指導,種植面積由1983年十里鄉馬台村的0.037公頃,開始向周圍鄉村輻射,逐年擴大。
1985年,西和縣半夏野生家種試驗獲得成功。其後,由甘肅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與西和縣農牧局、科委等聯合進行開發性試驗取得成功,全縣家種半夏面積獲得突破性擴張。
人工栽培技術示範和大面積推廣普及階段(1986—1991年)
西和縣科委組織技術人員編寫了半夏栽培技術資料,於1987年向隴南地區科技處申請列項示範推廣,1989年甘肅省科委也正式列項推廣,此項目的實施曾先後獲省、地科技星火項目獎。與此同時,西和縣扶貧辦也將半夏人工栽培作為扶貧項目之一,1986年、1988年先後撥出專款40多萬元,支持半夏生產,並委託縣農業中學、縣委黨校培訓半夏種植技術人員4500多人次;西和縣供銷聯社把半夏生產列為三農服務的具體項目之一,在全縣確定112個貧困戶種植半夏,先後累計投入扶持資金37萬多元,在產前、產中、產後向種植戶提供了系列化全程服務。建起了以半夏為主的中藥材加工廠1座、加工組4個。加工的商品半夏銷往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地區,使西和縣初步成為半夏生產和銷售集散地。
由於受價格上漲的牽動及其與種糧比較效益高的影響,農民種植半夏的積極性較高,全縣半夏種植面積在短短几年內發展到365.6公頃,遍及24個鄉鎮。年總產值由1983年的300萬元,發展到1991年的2549.29萬元,年純收入1890.88萬元(畝產商品半夏112千克、種莖216千克,產值4684元,純收入3448元)。據統計,縣供銷聯社藥材加工廠1991—1994年累計加工出口半夏126.8萬千克,完成產值4468萬元,上繳利稅1237萬元。由於人工種植半夏及其產品的加工開發,使全縣供銷系統經營利潤的80%來自半夏購銷,全縣農民收入增加了15%,很多農民靠種植半夏脫貧。
面積再度下降階段(1992—1995年)
由於種莖退化,種莖短缺,價格逐年上漲,種植半夏投入較大,西和半夏種植面積逐漸下滑。加之半夏病害發生日趨加重、種植技術落後等因素的制約,種植半夏的經濟效益下降,1995年,西和半夏種植面積下滑至133公頃左右。
1995年,西和縣將發展半夏產業列入了《西和支柱產業“九五”發展規劃》,縣供銷聯社向甘肅省供銷聯社申請的667公頃半夏生產基地建設項目立項,投入扶持資金1000萬元;同時,甘肅省農科院經作所也向甘肅省扶貧開發辦申請了《半夏人工繁殖及栽培技術試驗示範》項目,與西和縣供銷聯社共同協作,聯合攻關,在民眾中引起了極大反響,有些怕病害、缺技術、短資金的農戶,積極想辦法購買種子種植半夏,一些想少種一點試試看的民眾,準備擴大種植面積。
西和地理西和地理

生產情況

2013年,西和縣半夏種植面積達2.64萬畝,產值突破10億元大關,較2012年增加3億餘元。
2016年,西和縣半夏種植面積達2.4萬多畝,總產量占中國的65%,產值超10億元。僅半夏一項,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00元—1500元。

產品榮譽

2004年,西和縣被農業部認定為“中國半夏之鄉”。
2007年12月2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西和半夏”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2008年,西和半夏榮獲第十五屆中國楊凌農高會“后稷獎”。
西和半夏西和半夏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西和半夏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以甘肅省西和縣人民政府《關於劃定西和半夏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的請示》(西政報〔2007〕17號)提出的範圍為準,為甘肅省西和縣長道鎮、石堡鄉、稍峪鄉、蘇合鄉、西峪鄉、漢源鎮、興隆鄉、盧河鄉、十里鄉、何壩鎮、洛峪鎮、姜席鎮、馬元鄉、曬經鄉、六巷鄉、石峽鎮、西高山鄉、大橋鄉、蒿林鄉、太石河鄉等20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種名
半夏。
(二)立地條件
保護範圍內海拔1650米至1850米,土壤類型為山地褐色土、山地棕壤。pH值在6.8至7.0,有機質含量≥1.0%。
(三)栽培管理
1.選地:選擇地勢平緩,土層深厚,排灌方便,無污染的地塊。
2.施肥:以底肥為主,在播前結合整地一次深施、足施;採用葉面噴施。以腐熟的農家肥為主,畝施農家廄肥5000千克以上,氮磷化肥以磷酸二氨為主,畝施20千克,葉面追肥以磷酸二氫鉀與尿素為主。
3.播種:秋播在處暑至寒露期間,春播在驚蟄時期頂凌播種。條播,株部距離2厘米至2.2厘米,溝間距一般為15厘米。田間有效密度畝保苗在18至22萬株之間,用種量每畝在400千克至500千克之間。
4.苗床管理:幼苗出土後,要及時拔草,視其植株生長發育情況進行1至3次根外追肥,每畝施用磷酸二氫鉀0.1千克,或尿素0.5千克,加水60千克噴霧,同時做好灌溉排水。
5.採收加工:在小暑至大暑期間採挖,經浸泡→剝皮→漂洗→乾燥等加工過程,分級包裝。
6.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色澤純粉、純白,形狀正常,顆粒圓滿,無畸形,無斑點。
2.理化指標:檢驗具半夏的性狀特徵、顯微特徵。薄層色譜檢出亮氨酸、丙氨酸、精氨酸、纈氨酸。總生物鹼≥0.17%,β-谷甾醇≥0.022%,澱粉≥40.00%。
3.等級規格:
級別
粒度直徑
甲級
12毫米以上
乙級
10—12毫米
丙級
8—10毫米
珍珠級
6—8毫米
4.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西和半夏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甘肅省西和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