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僧

《西僧》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西僧
  • 創作年代:清朝
  • 作品出處:《聊齋志異》(卷三)第二十篇
  • 文學體裁:小說
  • 作者:蒲松齡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注釋,譯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兩僧自西域來[1],一赴五台[2],一卓錫泰山[3]。其服色言貌[4],俱 與中國殊異。自言:“歷火焰山[5],山重重,氣熏騰若爐灶。凡行必於雨後,心凝目注[6],輕跡步履之[7];誤蹴山石,則飛焰騰灼焉。又經流沙河,河 中有水晶山,峭壁插天際,四面瑩澈,似無所隔。又有隘,可容腳踏車;二龍 交角對口把守之。過者先拜龍;龍許過,則口角自開。龍色白,鱗鬣皆如晶 然[8]。”僧言:“途中歷十八寒暑矣。離西土者十有二人,至中國僅存其二。 西土傳中國名山四[9]:一泰山,一華山[10],一五台,一落伽也[11]。相傳 山上遍地皆黃金,觀音[12],文殊猶生[13]。能至其處,則身便是佛,長生 不死。”聽其所言狀,亦猶世人之慕西土也[14]。倘有西遊人[15],與東渡 者中途相值[16],各述所有,當必相視失笑,兩免跋涉矣。

注釋譯文

注釋

[1]西域:玉門關以西、巴爾喀什湖以東廣大地區,古稱西域。
[2] 五台:山名。在今山西五台、繁峙縣境,山有東南西北中五峰,故 稱五台,又名清涼山。為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相傳為文殊師利菩薩顯靈 說法道場,自隋唐以來香火極盛。
[3]卓錫:謂僧人投宿;又稱掛錫。卓,懸掛。錫,錫杖。泰山:又稱“岱 山”、“岱宗”,為五嶽中的東嶽。主峰在山東泰安縣境。
[4]服色:指服裝的款式。
[5]火焰山:及下文“流沙河”,皆吳承恩《西 遊記》中西土地名。但關於火山、弱水的記載,則見於古籍甚早,是火焰山、 流沙河的淵源。
[6]心凝目註:思想集中,目力專注。
[7] 輕跡步履:輕步通過。意思是不能乘車馬,腳步也不能放重[8] 鬣(liè列):頸頷上的毛須及脊尾上的短鰭。
[9] 西土:即上文“西域”。
[10]華山:五嶽中的西嶽。在陝西華陰縣境,以奇險著稱。
[11] 落伽: 山名,即普陀洛伽山,又名普陀山。在浙江普陀縣,為舟山群島之一。相傳 為觀音菩薩顯靈說法道場,故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
[12]觀音:佛教菩薩名, 即觀世音。因唐諱太宗名,故去“世”字。佛教把他描寫為大慈大悲的菩薩, 遇難眾生只要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解救,故名。為中 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另三為文殊、普賢、地藏)。自唐以後,中國寺院中 的觀音塑像常作女相。
[13]文殊:佛教菩薩名,即文殊師利。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為釋迦 牟尼佛的左脅侍,專司智慧。塑像多騎獅子,表示智慧威猛。
[14] 西土:這 里指佛國。即淨土宗所悅的“西方淨土”、“西方極樂世界”。
[15]西遊人:指向西土禮佛求經的僧人。
[16] 東渡者:指西土東來的僧人。

譯文

有兩個從西域來的和尚,一個要去五台山,另一個要去泰山。他們的衣服顏色、語言相貌,跟中國都不一樣。自己說:“曾經過火焰山,峰巒重疊,煙氣蒸騰,熱得就跟爐灶一樣。凡要翻過這座山,必須在雨後才能走。走時要聚精會神,雙眼凝視著地面,輕輕地抬腳,慢慢地走;一不小心誤踏到山石上,就會立即冒出烈焰,把人烤傷。還經過流沙河,河裡有座水晶山,陡峭的懸崖絕壁直插天際。山峰四面都晶瑩清澈,像透明一般。還有一座關隘,寬窄僅能容一輛車子通過。有兩條龍,口角相交,把守著這裡。凡過關的人須先拜龍,龍如同意過,口角就會自己張開。龍的顏色是白色的,身上的鱗鬣都像水晶的一樣。”
和尚又說:“我們共在路上走了十八年。剛離開西方時,有十二人,等來到中國,只剩下了我們兩個。西方都傳說中國有四座名山,一個泰山,一個華山,一個五台山,還有一個洛伽山。相傳這些山上遍地都是黃金,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就在這些山上住,凡能去這些地方的人,都會變成佛身,可以長生不老。”聽這西域和尚說話的口氣,就跟我們這裡的羨慕西方樂土是一樣的。倘若有去西方遊歷的人,和來東方求佛的人中途相遇,雙方分別說說本地的實際情況,一定都會相視失笑,免除萬里跋涉之苦了。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