襯衫之歌

《襯衫之歌》是英國詩人、雕刻家托馬斯·胡德創作的詩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襯衫之歌
  • 外文名稱:The Song of the Shirt
  • 創作年代:1843
  • 作者:托馬斯·胡德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托馬斯·胡德的詩歌代表作。十九世紀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勞資矛盾已逐漸成為英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工人運動發展為全國性的憲章運動。在憲章運動中產生了憲章運動文學,這是無產階級文學在英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第一次出現。作品一般以同情的態度描寫勞動民眾的貧困生活,但他們的作品帶有濃厚的感傷色彩,從人道主義思想出發,提出改良的措施,來緩和階級矛盾。胡德的《襯衫之歌》就是這一時期的作品。全詩通過一個縫衣女工的自白,以現實主義的筆法,刻畫了勞動人民的悽慘生活。“人誰無姊妹,人誰無母妻。衣飾帶絲羅,人命自不齊”(馬君武譯),在十九世紀的英國,首先直截了當地喊出了被剝削的勞工的呼聲,在當時影響極大,被喻為開了“社會抗議文學”的先河。同時,該詩也流露出詩人對被壓迫者的深切同情,但通篇多是苦難的敘述,鮮有反抗意識的體現。該詩雖然在技巧上不那么講究,但態度鮮明,感情真摯、樸實,因此很具感染力。值得一提的是,二十世紀國中國曾有馬君武、胡適、劉半農等三位著名的文學家先後翻譯介紹該詩。一方面,縫衣女工的處境和當時中國的國情很相似,另一方面,照胡適的話,“其詞酷似香山樂府”,符合國人的審美趣味。當時的譯名是《縫衣曲》。其中,劉半農在《新青年》刊載譯詩時還寫有長序,第一次在中國比較詳細地介紹了胡德的生平,並對《縫衣曲》作出了這樣的評價:“就其命意言,實為鼓吹人道主義最得力之作。雖篇幅甚短,僅十有一章,而語意之沉痛,刻畫貧女心理之周至,視史托惠夫人之《湯姆之小屋》(即坊問所售《黑奴籲天錄》之原本)以洋洋十數萬言為黑奴描寫苦況者,實無多讓也。”

作者簡介

托馬斯·胡德(Thomas Hood,1799—1845),詩人、雕刻家、漫畫家,出生在倫敦一個蘇格蘭書商家庭,由於自幼體弱多病且家道中落,胡德只受過普通教育,一生在貧困和疾病中度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