褶皺組合

褶皺組合指在地殼一定區域或一定大地構造單元里,不同形態、不同規模和不同級次的褶皺常以一定的組合型式展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褶皺組合
  • 概念:不同形態、不同規模和不同級次
  • 典型類型阿爾卑斯式褶皺侏羅山式褶皺
  • 類型:平原式褶皺
概念,褶皺的組合型式分類,阿爾卑斯式褶皺,侏羅山式褶皺,日爾曼式褶皺,

概念

,稱為褶皺的組合型式。研究褶皺的組合型式,可以進一步探討褶皺發育的大地構造屬性、褶皺的形成機制、區域應變狀態及地殼運動性質等。

褶皺的組合型式分類

褶皺的組合型式主要有三種代表性的典型類型:阿爾卑斯式褶皺,侏羅山式褶皺,日爾曼式褶皺。

阿爾卑斯式褶皺

阿爾卑斯式褶皺(Alpino-type folds)又稱全形褶皺。其基本特點是,一系列線狀褶皺成帶狀展布,所有褶皺的走向基本上與構造帶的延伸方向一致;在整個帶內的背斜和向斜呈連續波狀,同等發育,布滿全區;不同級別的褶皺往往組合成巨大的復背斜和復向斜。
扇形復背斜(A)和倒扇形復背斜(B)扇形復背斜(A)和倒扇形復背斜(B)
復背斜和復向斜是兩翼被一系列次級褶皺複雜化的大型褶皺構造。在平面上觀察,如果其中央部位的次級褶皺的地層老於兩側次級褶皺的地層,則為復背斜。反之,則為復向斜。
組成復背斜或復向斜的次級褶皺大多是比較緊閉的,自復背斜核部趨向兩翼常由直立褶皺變為斜歪、倒轉,甚至平臥褶皺。所以,次級褶皺的軸面常呈有規律的排列。復背斜的次級褶皺軸面如果向核部收斂,則構成扇形復背斜(圖A);次級褶皺軸面如果向復背斜頂部收斂,則構成倒扇形復背斜(圖B)。復向斜中次級褶皺的軸面向核部收斂構成倒扇形復向斜,向槽部收斂則構成扇形復向斜。自然界中以扇形復背斜和倒扇形復向斜常見。這些次級褶皺的延伸方向與主褶皺一致,但樞紐時有起伏,並且會因次級褶皺的傾伏或揚起,出現次級褶皺的分叉和歸併。
復背斜和復向斜形成於地殼運動強烈地區,是造山帶褶皺構造的主要樣式,是垂直褶軸方向強烈擠壓的結果。

侏羅山式褶皺

侏羅山式褶皺(Jura-type folds)又稱過渡型褶皺,其代表性構造是隔檔式與隔槽式褶皺。隔檔式褶皺又稱梳狀褶皺,由一系列平行褶皺組成,其特徵是背斜緊閉,發育完整,而向斜則平緩開闊。如四川東部一系列NNE向褶皺就是這類褶皺的典型實例(右圖上)。隔槽式褶皺與前者相反,特徵是向斜緊閉且發育完整,而背斜則平緩開闊,常呈箱狀。
這兩類褶皺組合的共同特點是背斜和向斜的變形強度不同,較緊閉的褶皺和較開闊的褶皺相間並列。這兩類褶皺尤其是隔檔式褶皺在歐洲侏羅山非常發育,研究較早,故稱侏羅山式褶皺(右圖下)。關於其成因,現在多數人認為是沉積蓋層沿剛性基底上的軟弱層滑脫變形或薄皮式滑脫的結果。這類構造主要產出於造山帶前陸。

日爾曼式褶皺

日爾曼式褶皺(German-type folds)又稱斷續褶皺。這類構造發育於構造變形十分輕微的地台蓋層中,以卵圓形穹窿、拉長的短軸背斜或長垣為主。褶皺翼部的傾角極緩,甚至近於水平,但規模可以很大,延長可達數十公里。穹窿或長垣可以弧零零地產出於水平岩層之中,所以向斜和背斜不等同發育,而且空間展布常無一定的方向性;有些穹窿或長垣可以成群展布,或呈有規律的定向排列。
這類構造在北美地台上常產出於區域性巨大構造盆地之中,稱作平原式褶皺。我國川中構造盆地以及柴達木盆地之中也有這類褶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