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伯玉

褚伯玉是具有魏晉風度的一代隱士,他在西白山上精研道學,開闢溪澗,廣種樹木,廣收門徒,傳法授藝。齊高帝徵召不就。上不違其志,於西白山敕立太平館居之。後人將"太平"兩字作鄉、村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褚伯玉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錢塘
  • 出生日期:394
  • 逝世日期:479
  • :元璩
人物介紹,采霞而食,魏晉之風,奏建金庭觀,史料記載,

人物介紹

褚伯玉(生卒年按《中國道教大辭典》為生年不詳,逝年為536年,而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張撝之等主編《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則界定為394年生,479年逝)南朝蕭梁時鹽官(今浙江海寧縣)人,字元璩。褚伯玉是具有魏晉風度的一代隱士。
三洞珠囊》、《上清道類事相》載其曾雲遊訪道,得授上虞吳縣《西嶽公禁山符》、《制虎符》二卷,隱居霍童山(即霍桐山,現寧德市蕉城區霍童鎮)修煉。逝於大同二年(536)。明萬曆《福寧州志》載:“伯玉,鹽官人,東晉時居南霍,遊行諸山……興寧乙丑年,真降,受《真誥》。凡二短卷,常帶自隨;至梁大同二年正月元日,駕鶴登天,賜號鶴林。”《支提寺圖志》:“後人即其地為宮。”
梁大通二年(528年),建在霍童山下的鶴林宮,是福建建造最早、最具規模的道教宮觀。道教傳入閩東與三國孫吳政權開發經營閩東山海資源有關。天紀年間(277-280),孫吳政權在境內建立溫麻船屯,利用接收流放的囚犯(謫徒)和徵集當地的工匠造船。隨著官吏、士兵、謫徒和避難、謀生人群的不斷湧入,道教亦傳入閩東。到東晉時,造訪霍童山的著名的道士就有左慈、葛玄、鄭隱、陶弘景、鄧伯元、王玄甫、褚伯玉等多人。特別是褚伯玉與鶴林宮關係尤為密切。可見鶴林宮的興建與褚伯玉有關聯,是南北朝道教繁榮的產物。鶴林宮遺址在今霍童中學附近,坐南朝北,主建築分上下兩座,按道教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數立有石柱108根(另據霍童村《錢氏族譜》載有石柱184根),規模極為宏偉。宮西為下院(行宮),東為霍門宮,背靠鶴頭嘴,裡面為十里桃花林,又稱桃花峽,北面是仙湖及蓮花墩。宮後山上竹木蓊鬱,四周環境極其優美。自梁大通迄明嘉靖初的一千多年間,鶴林宮做為東南沿海道教聖地,可謂法雨普施,仙真雲集,雄絕一方。
他在西白山上精研道學,開闢溪澗,廣種樹木,廣收門徒,傳法授藝。齊高帝徵召不就。上不違其志,於西白山敕立太平館居之。後人將“太平”兩字作鄉、村名。

采霞而食

褚伯玉(394-479),字元璩,東晉太元十八年出生於錢塘(今杭州)。褚伯玉丰采飄逸,少年時候就喜歡閱讀莊子老子的著作和神仙傳記一類的書,羨慕神仙沖虛,潛心修道。十八歲那年,父親為他娶親,他便堅辭。父親堅決反對他獨身抱道,怕褚家失了香火,便強迫他迎娶。當迎親的花轎抬著新娘到他家的堂屋前,他便從後門悄悄溜走了。
褚伯玉走出家門後,在西白山上隱居下來。西白山是座道教名山,當年,出身官宦世家的葛洪雲遊名山時,被西白山恢宏的氣勢所震懾,便隱在山中,終年採集草藥,研製神丹,編寫醫書。褚伯玉到西白山後也與外人隔絕,潛心修道。不論酷暑嚴冬,都是穿著一件薄衣,好像季節的冷熱變化與他毫無關係。
西白山上,褚伯玉以磊石作台,每當朝霞升起和晚霞飄飛的時候,就站在台上寬衣松帶,兩手握固,迎著奔涌的五彩流霞瞑目收心。他初去峰上修煉的時候,一沒有住房,二沒有鍋灶,根本不食人間煙火。他的行蹤也很奇怪,不走人行道路,經常在那些人獸不至的峭壁險岩、急湍飛泉的地方走來走去。有人說他是在修煉飛身的功夫,有人說他是在那些地方採集仙草仙藥,就是漆黑的夜晚,也不歇息,身上發出光亮,行走時好像一團流火,只是他的行蹤誰也猜不透,只知道他采霞而食,絕谷飲泉。
褚伯玉在西白山上修煉時,開闢了許多溪澗,又廣種樹木,還引進了許多茶葉新品種和草藥。經褚伯玉苦心經營後,西白山更是青山疊翠,流水潺潺,風景優美,儼然是個悠然的世外桃源。

魏晉之風

然而,山高水遠,褚伯玉還是聲名遠播。王僧達任吳郡守時,想請褚伯玉輔佐政務,褚伯玉不去,最後王虔誠地請他到官邸談心,宿了一夜,褚便告辭走了。當時寧朔將軍丘珍知道後,就寫信給王僧達說:“聽說褚先生被你招住在貴館,這種以松木泉石為友、蔑視功名的人,只可暫致不可久留。希望你成全他的意志,不要去勉強他,干擾他。”這位寧朔將軍,自己是官場體制中人,卻欣賞和寬容體制外的人,也算頗具風度。
齊太祖即位時,又特詔吳郡和會稽郡的郡守禮送褚伯玉進京,想加以重用。當送天子“批示”的人來時,褚伯玉卻躺在床上裝病,真是灑脫到了極致。做皇帝的也拿他沒有辦法,只好命令會稽郡守在西白山建立太平館。太平館建立後,褚伯玉一邊繼續修煉,精研道學;一邊廣收門徒,傳法授藝。弟子衍派流長,都能承繼褚伯玉修道練功,積善布施,與當地民眾相聚如一家的宗風。
其中最有名的弟子是官員孔稚圭孔稚圭山陰人,南朝宋、齊間的官員,他風韻清疏,愛好文詠,性嗜酒,能飲七八斗。居處構築山水,往往憑几獨酌,不問雜事。門庭草雜不除,中有蛙鳴,說以此當兩部鼓吹,深受魏晉之風的浸淫。
褚伯玉死後,孔稚圭在太平館立碑記之。

奏建金庭觀

一代書聖王羲之晚年歸隱嵊州的金庭山。依《名山洞天記》的說法,金庭為道家第二十七洞天,剡中山水以此為最勝。《金庭王氏族譜》中也說,王羲之認為此地山水奇幽,隔絕塵世,眷戀不已,就在此築室而居。這是晉永和十一年(355年)的事,離蘭亭雅集僅有兩年。因不受朝廷重用,右軍將軍王羲之稱病辭官,放養幾隻白鵝,攜著家人歸隱金庭山了。
不久,許洵從錢塘江邊遷來,築知己別墅,與王羲之相鄰而居。僧人支遁也聞訊而來,在金庭山結廬說法,並創立了即色宗。 三個好友,互為鄰里,撫琴對弈,清淡玄言,一時風騷無雙,引得世人矚目。王羲之身後,葬在金庭瀑布山,子孫則聚居山下的華堂村。南齊時,道士褚伯玉奏於朝廷,在金庭山王羲之舊居置金庭觀。
南朝建元元年(479),褚伯玉在太平館去世,享年86歲。
據有關文獻記載,西白山由於有了太平館,所在鄉鎮也叫太平鄉、太平鎮,現在又改稱太平村。

史料記載

褚伯玉,字元璩,吳郡錢唐人也。高祖含,始平太守。父襜,征虜參軍。伯玉少有隱操,寡嗜欲。年十八,父為之婚,婦入前門,伯玉從後門出。遂往剡,居瀑布山。性耐寒暑,時人比之王仲都。在山三十餘年,隔絕人物。王僧達為吳郡,苦禮致之,伯玉不得已,停郡信宿,裁交數言而退。寧朔將軍丘珍孫與僧達書曰:“聞褚先生出居貴館,此子滅景雲棲,不事王侯,抗高木食,有年載矣。自非折節好賢,何以致之?昔文舉棲冶城,安道入昌門,於茲而三焉。夫卻粒之士,餐霞之人,乃可暫致,不宜久羈。君當思遂其高步,成其羽化。望其還策之日,暫紆清塵,亦願助為譬說。”僧達答曰:“褚先生從白雲遊舊矣。古之逸民,或留慮兒女,或使華陰成市。而此子索然,唯朋松石,介於孤峰絕嶺者積數十載。近故要其來此,冀慰日夜。比談討芝桂,借訪荔蘿,若已窺煙液,臨滄洲矣。知君欲見之,輒當申譬。”
宋孝建二年,散騎常侍樂詢行風俗,表薦伯玉,加徵聘本州議曹從事,不就。太祖即位,手詔吳、會二郡,以禮迎遣,又辭疾。上不欲違其志,敕於剡白石山立太平館居之。建元元年卒,年八十六。常居一樓上,仍葬樓所。孔稚圭從其受道法,為於館側立碑。
——《南齊書 卷五十四 列傳第三十五◎高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