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脅雀鶥

褐脅雀鶥

褐脅雀鶥(學名:Alcippe dubia),是鶯科雀鶥屬的鳥類。褐脅雀鶥是小型鳥類,體長13-15cm。頭頂棕褐色,黑色側冠紋和寬闊的白色眉紋,眼先黑色。上體包括兩翅和尾橄欖褐色。頦、喉、胸、腹白色,腹和胸沾皮黃色,兩脅橄欖褐色,尾下覆羽茶黃色。

褐脅雀鶥主要棲息于海拔2500m以下的山地常綠闊葉林、次生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主要以甲蟲蝗蟲蝽象步行蟲、鱗翅目幼蟲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

褐脅雀鶥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褐脅雀鶥
  • 拉丁學名:Alcippe dubia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雀形目
  • 鶯科
  • 雀鶥屬
  • :褐脅雀鶥
  • 分布區域:喜馬拉雅山脈東段至緬甸、印度支那北部及中國西南
  • 命名者及年代:Hume,1874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褐脅雀鶥雌雄羽色相似。前額淺棕色,頭頂至枕棕褐色具有細窄的暗色羽緣,一般不甚明顯;頭頂兩側各有一條顯著的黑色側冠紋從額側向後延伸至上背,並在上背分成若干條黑色縱紋;眉紋白色、長而寬闊,沿眼上向後延伸至耳羽上方;眼先黑色,耳羽和頸側赭褐紅色,羽緣微暗。上體橄欖褐色,兩翅和尾表面橄欖褐沾棕。頦、喉白色,其餘下體白色沾淺皮黃色,兩脅橄欖褐色,尾下覆羽茶黃褐色。
褐脅雀鶥幼鳥上體棕褐色或暗褐帶紅棕色,頭頂較紅棕色,其餘和成鳥相似。
褐脅雀鶥的虹膜棕紅色或灰褐色,也有的呈褐色、黃色、灰粉紅色,嘴黑褐色或黑色,腳肉色、肉褐色或棕黃色。
大小度量:體重♂14-20g,♀18-22g;體長♂128-148mm,♀123-145mm;嘴峰♂10-13mm,♀9-13mm;翅♂52-65mm,♀50-64mm;尾♂56-70mm,♀60-69mm;跗蹠♂20-24mm,♀20-24mm。

棲息環境

褐脅雀鶥主要棲息于海拔2500m以下的山地常綠闊葉林、次生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也棲息於林緣疏林灌叢草坡和耕地以及居民點附近的稀樹灌叢草地。

生活習性

褐脅雀鶥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在林下灌木枝葉間,也在林下草叢中活動和覓食。頻繁地在灌叢間跳躍穿梭或飛上飛下,有時亦見沿樹幹螺旋形攀緣向上覓食,邊活動邊發出“嘁、嘁、嘁”的叫聲。主要以甲蟲蝗蟲蝽象步行蟲、鱗翅目幼蟲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蟲卵和少量植物果實與種子等植物性食物。

分布範圍

中國分布: 分布於四川東南部秀山、南川、南部屏山、西南部米易、會東、木里、鹽源、雷波、涼山,貴州北部習水、綏陽、遵義、西北部威寧、大方、東北部江口、中部貴定、龍里、都勻、東南部從江、榕江,雲南西北部貢山、增口、德欽、賓川、麗江、西部維西、瀘水、騰衝、盈江、維西、鳳慶、大理、鎮康、耿馬、永德、西南部西盟、滄源、瀾滄、南部西雙版納、元陽、東南部文山、東北部鹽津、永善、中部昆明、景東,湖南和廣東等地。
褐脅雀鶥分布範圍褐脅雀鶥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分布於中國、印度阿薩姆緬甸

繁殖方式

褐脅雀鶥的繁殖期在4-6月。營巢於林下植物發達的常綠闊葉林中,海拔高度1000-2500m,巢多置於林下草叢中地上。巢呈杯狀,外層由玉米葉、枯草、樹葉、竹葉等材料構成,內層為細的草莖、根和樹葉及纖維。巢的外徑為13.5cm,內徑8.4cm,高9.5cm,深7.6cm。每窩產卵3-5枚,橢圓形,白色或乳白色、密被有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19-20mm×15-16mm,重1.5-2g。雌雄輪流孵卵,雛鳥晚成性,剛孵出的雛鳥全身裸露。

亞種分化

拉丁學名
中文名稱命名者及年代
Alcippe dubia genestieri
Oustalet,1897
Alcippe dubia intermedia
Rippon,1900
(以上內容來自:)

種群現狀

褐脅雀鶥的分布範圍非常廣,種群數量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因此被評價為無危物種。

保護級別

褐脅雀鶥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