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水螅

褐水螅

褐水螅體小型、肉眼可見、呈管狀,一端著生,另一端有口,周圍生6~8條小觸手,觸手滿布刺細胞、用以捕獲食餌。身體及觸手均可伸縮 基底能在附著物上滑走 或以翻跟斗的方式行動。通常營出芽繁殖。環境不良時生出乳頭狀卵巢和精巢,進行有性生殖。附著池沼水草、石塊及水中其他物體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褐水螅
  • 拉丁學名:Hydra.fusca
  • :動物界
  • :腔腸動物門
  • :水螅綱
  • :水螅蟲科
  • :水螅屬
  • 分布區域:淡水湖、河流、池沼
  • 生殖方法:無性繁殖、有性生殖
  • 體表顏色:白色、粉紅色等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生殖方法,水螅的生物學特性,

形態特徵

無脊椎動物,腔腸動物門水螅綱。體小型,呈管狀,下端有基盤著生,上端有口,周圍生6~10條小觸手,觸手滿布刺細胞,可射出刺絲和毒液,用以捕獲小型食餌。身體及觸手均可收縮,伸長時肉眼可見,縮小時呈微球狀。基底能在附著物上滑動,或以翻跟斗的方式行動,有時浮在水面。環境適宜時,一般營出芽繁殖。環境不良時,可生出乳頭狀卵巢和精巢,進行有性生殖。受精卵發育成有殼的胚體,即進入休眠期,環境適宜時,再發育成新個體。一般多附著在池沼水草、石塊及水中其他物體上。再生能力極強。灰褐色,基柄部淡白色。
褐水螅

分布範圍

約有14種 廣布於淡水湖泊、河流、池沼中 其中褐水螅為世界廣布種。體長由幾毫米至15毫米;呈白色、粉紅色、綠色或褐色。螅體呈圓筒狀;柔軟;體底端稱足或基盤 為附著器官;另一端為口 周圍有5~6條細長的觸手。觸手上有成堆的刺細胞。水螅的食物為小型甲殼動物和小魚。水螅的生殖方法有兩種 無性生殖 由身體長出芽體;有性生殖 多數為雌雄同體 但也須經異體受精。水螅具有再生能力。

生殖方法

水螅的生殖方法有兩種:①無性生殖 常出現在春、夏兩季
由身體長出芽體 芽體逐漸長大後脫離母體 附著發育成另一個新水螅;②有性生殖 多數為雌雄同體。在夏、秋季之間產生性器官。
褐水螅
精巢通常位於近口端 呈錐狀 生殖細胞經成熟分裂生出多數精子;卵巢位於同體近基盤一端 呈球狀 每個卵巢中只有一粒卵 成熟後凸出體表。
雌雄同體的種類 也須經異體受精。通常精子離開母體 游至另一個體的卵巢受精 經過多次卵裂 發育成原腸胚。原腸胚外有二重膜包裹 外層為角質殼 呈刺狀或盔狀 內層為膠質膜(圖2)。以後脫離母體 沉入池底。它能經受乾旱和冰冷的惡劣環境 待冬季過後 破殼而出 發育為新的水螅體。

水螅的生物學特性

褐水螅具有典型的兩胚層解剖學特徵,由外部的假復層外胚層和內部的內胚層組成,兩胚層之間由中膠層分隔開。兩胚層中的主要細胞類型為皮肌細胞、感覺細胞、間細胞、神經細胞及刺細胞。褐水螅的細胞層在結構上具有顯著的區域化特徵,如,體柱區域Ⅰ與區域Ⅱ相比,外胚層中的細胞種類更齊全,皮肌細胞、感覺細胞多,排列緊密,細胞層較厚;內胚層中細胞排列緊密但細胞層的高度小於區域Ⅱ。免疫組化實驗結果顯示,大多數褐水螅呈強5-HT免疫反應,表現出穩定的反應模式,所有免疫反應均發生在外胚層中和中膠層外沿;對羊抗TPH多克隆抗體的免疫陽性反應同樣顯著,且反應模式與5-HT相吻合。成功標記了大量的5-HT/TPH免疫陽性感覺細胞、刺細胞及神經細胞。陽性神經細胞主要位於體柱區外胚層基部,胞體較小,呈扁橢圓形或三角形,幾乎全部為雙極神經元,具有較短的、沿中膠層平行方向向細胞兩極延伸的神經纖維;陽性感覺細胞同樣主要分布在體柱區外胚層中,其基部發出投射纖維與神經細胞的突起相連線;刺細胞在觸手中較集中,反應強烈,呈深棕色。在腔腸動物褐水螅中存在與脊椎動物同源的特異性TPH,對神經系統中5-HT產物的合成進行控制;同時實驗結果也揭示了在芳香胺基酸羥化酶家族第二次基因複製即TPH與PAH功能的分化至少應該發生在腔腸動物;5-HT則作為神經遞質參與水螅體的運動,也可能與刺細胞釋放毒素有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