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合核

複合核

1936年N.H.D.玻爾提出核反應機制的複合核模型,把核反應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入射粒子和靶核強烈相互作用,能量迅速分散給所有核子,使整個核處於激發態,形成複合核,其壽命比入射粒子穿行靶核的時間長得多;第二階段,核處於激發態的複合核由其自身的壽命、能量、角動量和宇稱決定其衰變方式。複合核模型假設複合核形成和衰變是兩個沒有關聯的相互獨立的階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複合核
  • 外文名:compound nucleus
  • 提出者:N.H.D.玻爾
  • 提出時間:1936年
  • 套用學科:核物理學
  • 適用領域範圍:核反應
  • 適用領域範圍:原子結構研究
核反應過程中形成的核體系中間狀態。1936年N.H.D.玻爾提出核反應機制的複合核模型,把核反應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入射粒子和靶核強烈相互作用,能量迅速分散給所有核子,使整個核處於激發態,形成複合核,其壽命比入射粒子穿行靶核的時間長得多;第二階段,核處於激發態的複合核由其自身的壽命、能量、角動量和宇稱決定其衰變方式。複合核模型假設複合核形成和衰變是兩個沒有關聯的相互獨立的階段。
複合核模型提供了正確理解核反應共振現象的基礎。在核反應中普遍存在下列現象,當入射粒子能量為某些特定值時,反應截面具有尖銳的極大值,稱為共振峰。當入射粒子轟擊相同靶核而發生不同核反應時,各種反應的共振峰往往具有相同的位置,這些共振峰正對應於複合核的準穩態
玻爾的複合核概念在核物理發展史上曾起過重要作用,但實驗表明並不是所有的核反應都經歷複合模形成階段,例如削裂反應和拾取反應都不能用複合核模型解釋。
入射粒子和靶核發生強烈作用後,入射粒子能量迅續地在彈-靶系統所有核子上平均分配並達到統計平衡,此時的彈-靶系統,稱為複合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