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地(自然科學名詞)

裸地(自然科學名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沒有植物生長的裸露地面,是群落形成、發育和演替的最初條件和場所。裸地亦稱【蕪原(barren)】,過去從未生長過植物的稱為“原生蕪原”;原來有植物生長,後經破壞而形成的稱為“次生蕪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裸地
  • 外文名:Barren
  • 來自:自然科學名詞
  • 別稱蕪原
  • 特點:原來有植物生長,後經破壞而形成
裸地的成因,裸地的類型,土地利用分類,

裸地的成因

裸地形成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或者是乾旱、嚴寒、大風、暴雪等惡劣氣候;或者是洪水對土地的侵蝕和在另一個地卻又使泥沙沉積,以及大風颳起沙土而後堆積,還有重力下塌(山坡滑塌)等等地形變遷;或者是動物的嚴重危害,使原有群落全部毀去。但是規模最大和方式最為多樣的,是人為的活動。

裸地的類型

由於以上種種原因,可能產生從來沒有植被覆蓋的地段(冰川移動,流水沉積等所形成的裸地),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包括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條件全部不存在了。這樣的裸地稱為“原生裸地”。另外一種情況是,原有群落雖然被消滅,但群落下的土壤條件還多少保留著,甚至土壤中還保存著原有群落中某些植物種類的繁殖體。這樣的裸地稱為“次生裸地”。
由於沒有植被覆蓋,裸地上就具有更為極端的環境條件,或者是潮濕,或者是乾燥。共同之點是:光照強,溫度變化幅度大,風、霜、雨、雪等等直接作用在裸露地面上。
但是,在兩類裸地上,群落形成和演替的過程是不同的。在原生裸地上,群落形成的最初階段,只能依靠植物繁殖體從外邊傳播而來;在次生裸地上,殘留在土壤中的植物繁殖體,必定從一開始就起著或大或小的作用,這就是說,次生裸地上的群落形成中,或多或少有原來群落的成分參加。
當然,一般說來,引起土地裸露的因子本身----風、水、重力、動物等等,常常也同時把新的植物繁殖體帶入到裸地中來。因此,例如在陸地上,最初形成的先鋒植物群落中,常常是風力傳播繁殖體的植物種類占優勢;而在水邊的裸地上,先鋒植物群落中則是靠水力傳播的植物種類為主。
有一些原生裸地,基本流動,如流動沙丘和坡度很大的裸露坡面。植物還來不及定居,流沙就移動或坡面又滑塌。在這樣的地面上,完全依靠植物天然定居而保護地面是不可能的。必須採取人工措施,選擇適應性強,生長速度快的植物,通過人工播種或種植,並以一定的工程措施配合,幫助第一代植物定居下來。

土地利用分類

在土地利用分類中,依據《土地利用現狀分類 GB/T 21010-2007》,裸地歸類為未利用地,是指表層為土質,基本無植被覆蓋的土地;或表層為岩石、石礫,其覆蓋面積≥70%的土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