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民遺址

裕民遺址

裕民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化德縣德包圖鄉裕民村東北2.5公里處。裕民遺址的時代在距今8000年左右。遺址三面環山,南部較開闊,呈簸箕狀,地勢北高南低。該遺址出土遺物計500餘件,其中大部分為石器,較少量的陶器、骨器。該考古發掘,填補了中國北方草原地帶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過渡期考古學文化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基本介紹

簡介,地理位置,遺址特徵,

簡介

裕民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化德縣德包圖鄉裕民村東北2.5公里處,遺址東北西三面山丘環繞,南部為沖溝。總面積約2萬平方米,是自治區考古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考古發掘面積725平方米,清理出土石器、骨器、陶器多件組。該遺址出土遺物計500餘件,其中大部分為石器,較少量的陶器、骨器。石料主要為角頁岩、砂岩、花崗岩、石英石等。石器除磨盤、磨棒、磨石外,均為打制和琢制。器形有半圓形刃石鏟、片狀砍砸器、矛形器、三角狀石錐、刮削器、石片狀器、石葉、石核等。陶器只發現有圜底釜和餅形器,釜為夾砂黑褐陶,質地疏鬆,火候低,紋飾為較亂麻布紋。餅形器為橢圓形或方圓形,夾砂黃褐陶,質地疏鬆,火候低,部分有草編紋。骨器有骨角刀、骨錐。另外,還出土較多殘碎的獸骨。
裕民遺址的年代距今7000—8000年,南部較開闊,呈簸箕狀,地勢北高南低。打制石器與磨製石器共出,反映了該遺址的文化獨特性。此次考古發掘,填補了中國北方草原地帶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過渡期考古學文化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裕民遺址裕民遺址

地理位置

裕民遺址位於烏蘭察布市化德縣德包圖鄉裕民村東北2.5公里處。遺址三面環山,南部較開闊,呈簸箕狀,地勢北高南低。經調查、鑽探,遺址總面積為3萬平方米。遺址文化層堆積較厚,厚1.4~1.8米,可分為5層。兩座房址均開口於第④層下。
裕民遺址裕民遺址

遺址特徵

裕民遺址位於烏蘭察布市化德縣德包圖鄉裕民村東北2.5公里處。裕民遺址的時代在距今8000年左右。遺址三面環山,南部較開闊,呈簸箕狀,地勢北高南低。裕民遺址文化層堆積較厚,厚1.4~1.8米,可分為5層。兩座房址均開口於第④層下。
F1為圓形半地穴式,房址東半部被水沖溝破壞,居住面較硬,房址內出土有石磨盤和石磨棒、圓形帶孔磨石、細石器等,還有少量夾砂紅陶素麵陶片和鹿骨骼。在該房址居住面下發現1座豎穴土坑墓,,平面呈圓形,墓深0.6米,葬式為曲肢蹲坐式,人骨保存完好,無葬具與隨葬品。
F2 亦為圓形半地穴式,門向東。在居住面中心有一圓形地面灶,直徑0.5米,灶面不平,中間高四周低。房內出土泥質紅褐陶之字紋圜底筒形罐,還有泥質紅陶餅形器,中間厚,邊緣薄,一面平,並飾有草編紋。還出土石磨盤、磨棒和部分的細石器製作剩餘的料坯。
清理房址2座、灰坑1座、墓葬1座,出土陶器、石器等50餘件。該遺址文化層堆積較厚,厚1.4~1.8米,可分為5層。兩座房址均開口於第4層下,其中一座房址為圓形半地穴式,房址東半部被水沖溝破壞,居住面較硬,房址內出土有石磨盤的石磨棒、圓形帶孔磨石、細石器等,還有少量夾砂紅陶素麵陶片和鹿骨骼。該房址居住面下發現1座豎穴土坑墓,平面呈圓形,墓深0.6米,葬式為屈肢蹲坐式,人骨保存完好,無葬具與隨葬品。
裕民遺址裕民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