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廊工業區

裕廊工業區

新加坡裕廊工業區是亞洲最早成立的開發區之一。二戰結束後,新加坡是一個缺乏資源、工業基礎落後、失業率極高的彈丸之地。為了改變這種面貌,新加坡建立了開發區,選擇以吸引跨國公司投資為主的發展道路。其工業園區的成功建立使新加坡實現了快速工業化,且時至今日依然保持發展活力。裕廊工業區的工業種類很多,包括造船、修船、煉油、鋼鐵、水泥、化學、汽車裝配、食品、電纜等工業。 裕廊鎮裡有完善的現代化公路,它還有鐵路通深水碼頭和海港。這個靠近國際航道的深水港,方便輸入原料和輸出成品,這是促進裕廊鎮發展的主要原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裕廊工業區
  • 外文名稱:Jurong Industrial Estate
  • 地理位置新加坡島西南部
  • 創建時間:1961年
  • 主要開發者:裕廊鎮管理局公司
  • 占地面積:超過60平方公里
  • 開發運營模式:政府壟斷開發
  • 主導產業石化、修造船、工程機械
基本情況,園區介紹,歷史沿革,三大階段,運營模式,成功經驗,

基本情況

裕廊工業區(Jurong Industrial Estate)位處新加坡島西南部的海濱地帶,距市區約10多公里,面積超過60平方公里。此地區原本為荒蕪之地,大部分地貌是沼澤和丘陵,但是具有建設現代化工業區的良好自然地理條件。1961年政府計畫在裕廊劃定6480公頃土地發展工業園區,並撥出1億新元進行基礎建設。1968年園區內的廠房,港口、碼頭、鐵路、公路、電力、供水等各種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同年6月政府成立裕廊鎮管理局(JTC),專門負責經營管理裕廊工業區和全國其它各工業區。
裕廊工業園區衛星地圖裕廊工業園區衛星地圖
截止到2003年底,新加坡島內已建立了30多個工業園區,共占地8025公頃,已開發5069公頃,包含了8000多家跨國公司和本地的高技術製造業公司,對GDP的直接貢獻率為25%,僱傭了全國1/3以上的勞動力。其中裕廊鎮管理局公司(JTC Corporation)是這些工業園區的主要開發者。

園區介紹

裕廊港位於新加坡島西部、裕廊工業區南岸,是亞洲最大的散裝貨運港,是典型的產業港。裕廊港是依託裕廊工業園的產業發展壯大起來的,同時也帶動了園區產業的發展,港口與產業相互協同、互相促進。園區內沿裕廊河兩岸規劃住宅區和各種生活設施,和園區內的港口、產業同步發展,興建了學校、科學館、商場、體育館、銀行、娛樂設施等,為園區內港區和產業提供綜合服務業支撐,使裕廊工業園成為生產和生活的綜合體。
裕廊工業區以石化、修造船、工程機械、一般製造業、物流等為主導產業。該園區產業的發展走了一條循序漸進的路子。以1961年開始開闢土地14.5平方公里作為綜合啟動區,而後逐步擴大開發面積,到70年代中期,裕廊工業區的發展面積已達50平方公里。目前園區內企業數量已超過8000家,各主導產業也由最初的初加工向高附加值產品領域延伸,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使臨港經濟漸趨成熟。

歷史沿革

新加坡這個島國,從一個殖民貿易港,發展成為令世人矚目的、具有驕人成就的現代工業國,裕廊工業區創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如果翻閱工業區昔日的圖片,會發現當初這裡遍布密林沼澤水網,只能是撈蝦和狩獵的好地方,不用說現代化工廠,就連一個小作坊都沒有,可新加坡人就是在這片水澤之中創造了工業奇蹟。
裕廊工業園區原本為沼澤和丘陵地裕廊工業園區原本為沼澤和丘陵地
以原財政部長韓瑞生為代表的新加坡工業的奠基者們清醒的認識到,要使島國走上富裕之路,擺在面前的唯一辦法,只有進行大型工業化。他們選擇裕廊這個水網沼澤地帶作工業園出於三點考慮:第一,這個地帶位於新加坡的西南面,瀕臨大海,可建深水碼頭,以便運進工業原料,運出工業工業製成品;第二,這裡土地荒涼,沒有居民遷移問題。土地國有,徵用費低廉;第三,這一帶多山丘,可添平沼澤,添海造地,平整土地容易進行。出於這種考慮,政府在裕廊劃定6480公頃土地發展工業園區,並撥出一億新元進行基礎建設。
1962年9月1日,第一家工廠大眾鋼鐵廠奠基;1963年,728公頃土地基礎建設完工,24家工廠獲得先驅工業證書;1965年裕廊碼頭開始啟用。隨後,成衣、紡織、玩具、木器、假髮等小型工業如雨後春筍般建立,不久,資本、技術密集性行業,如無比煉油廠也搬到新加坡,新加坡工業開始起飛。但這時遇到了一個突出問題,即由於裕廊生活條件落後,工人不願在那裡安家落戶,每日靠班車接送。吳慶瑞博士想出了一個辦法,1965年4月1日,他下令在通往裕廊的公路設收費站,接送工人的班車每月收費50新元。這個做法激怒了工會,經濟發展局的官員也擔心會嚇跑投資商,事實卻恰恰相反,從這時起,僱主開始支付工人的住房津貼,鼓勵工人在裕廊定居。吳博士的收費站到頭來反而使裕廊工業區的發展跨進一步,一躍成為裕廊鎮。
由於裕廊工業區飛速發展,1968年6月1日,新加坡成立了裕廊管理局,該局成立後,接管了新加坡所有工業地區的規劃、建設、租賃和管理工作。不過,“裕廊”這個名字還是保留下來,以紀念新加坡這個大型工業化的發源地。
經過40多年的建設,今天,裕廊已發展成為一個世界級的工業城鎮。國際著名的跨國公司紛紛在這裡落戶建廠。此外,這裡還建立了德國——-新加坡學院;法國 ——新加坡學院;日本—— 新加坡學院(今天3所學院已經合併為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這裡還有兩個花園聞名於世——中國花園和日本花園。兩個花園分別由台灣和日本的園藝專家設計,每年有幾十萬遊客到兩個花園遊覽。英國園藝權威指南《世界各地美麗花園》稱其為世界上最優雅和美麗的花園。鄧小平先生在1978年訪問新加坡時,曾參觀裕廊工業區,在裕廊山種下一株樹。三十多年過去了,昔日的一株幼苗,今已亭亭如蓋。這株樹仿佛是兩地人民的友好使者,守望在那裡,目睹著裕廊鎮一天天走向繁榮!

三大階段

該工業園區的發展建設前後分為三個階段
1、勞動密集型產業主導階段(1961-1979年):此階段的入區企業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主要是為了解決新加坡就業問題,改變其工業落後的面貌。經過這一階段的發展,新加坡的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到70年代末,新加坡失業率從1965年的10%下降到3.3%;製造業占GDP的比重由1965年的15%上升到27%。
工業區的船廠負責為停靠的船舶提供維修服務工業區的船廠負責為停靠的船舶提供維修服務
2、技術與資本主導階段(1980-1989年):為了吸引高附加值的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JTC啟動了10年的總體規劃(1980-1990年),此項規劃體現了這個階段的服務特點,即為高增長型的企業設計和提供具有差異化的設施和廠房,包括將南部的島嶼開發區開發成石油化工產品的生產和配售中心,將羅央開發成第一個航空工業中心以及建設新加坡科技園區以容納科技開發型企業。
3、知識經濟主導階段(1990年以來):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有限的土地資源和激烈的競爭將工業園區的發展推進到一個新的時期。出現了商業園、技術園、後勤園等新概念的園區。為了提高集約化利用園區的土地,JTC將成本效益分析和知識經濟融合到工業園區的設計和發展之中。

運營模式

政府主導的開發運營模式
新加坡工業園區的開發運營主要是由政府壟斷開發。不論是在最初的管理機構--經濟發展局,還是後來在從經濟發展局獨立而出的裕廊管理局的管理之下,新加坡工業園區的公共物品特性很強。在整個開發過程中,裕廊工業園區的資金籌集、土地運用、招商引資等均採用一級政府統一規劃,專業化分工建設、管理和服務協調相配合的發展模式。
園區的初期開發建設資金來自政府。後期資金的來源雖呈多樣化趨向,但項目建設的初期投入資金仍然主要來源於政府。政府用法律制度來安排土地的開發利用,由JTC統一控制全國工業用地和各類園區的供給,園區由經濟發展局遍布世界的專業招商隊伍統一負責招商。這種開發模式的優點是:保證項目快速啟動並儘快達到規模經濟;快速並以較低成本獲取私人土地;有效吸引跨國公司的投資;園區的競爭對象在國外而不在國內,園區之間沒有惡性競爭。
全球範圍內的集中招商模式
裕廊工業園區採取公司總部統一招商策略,由經濟發展局統一招商,在世界各地設立分支機構。這種策略的主要特點是:擁有高度的行銷自主權;為跨國公司提供優質服務的基礎,如新加坡首創的“一站式”服務;有效選擇客戶群。經濟發展局主要招商的客戶群體有三類,分別是:戰略性公司,重點吸引其財務、市場等重要部門至園區內;技術創新型公司,重點吸引其核心產品及技術研發的部門至園區內;公司的重要部門,重點吸引其最複雜的生產程式和最先進的生產技術部門到園區內。通過這三類公司的引進,裕廊工業園區不再僅僅是一個低成本的生產中心,而是公司進行戰略運作的長期基地。

成功經驗

合理的制度安排
裕廊工業區的制度安排有兩個重要的特色。首先,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合一的單一層次體制。園區是一項地方性工作。速度在很大意義上決定了交易的成本。一站式服務與其說是一種實際的服務方式,不如說是在投資決策過程中支持商業的一種表示。
裕廊工業園區裕廊工業園區
裕廊工業區的真正優勢在於,與政府相關的交易成本很低,其中包括投資許可、營業執照、城市規劃與建設設計許可、勞動力、稅收、進出口報關服務和其他監管活動。特別是在一些特殊工業領域的政府投資、集群政策、人力資本政策、資本合作和勞動力合作等,機構之間的協作變得簡易。信息流動被極大地簡化了,交易速度快於包括香港在內的幾乎世界上所有地區。縱觀國際上的主要城市,公共管制結構都要比新加坡更為複雜。東南亞聯盟國家的全國、省級和市級政府的結構模式就不能享受這種優勢。因此為工業區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工業區管理機構自主許可權較大
裕廊工業區的管理機構是1968年6月1日成立的裕廊管理局,該局成立後,接管了新加坡所有工業地區的規劃、建設、租賃和管理工作,當然也包括裕廊工業區在內。新加坡裕廊鎮管理局有很高的自主權,只要符合新加坡政府的工業政策,就有權吸引各種類型的投資者,儘管裕廊鎮管理局從本質上看只是一個房地產開發商,但是園區管理委員會有批准項目,批准城市規劃以及園區規劃的權力,同時能發放居民暫住證,管理貿易和市場,徵稅,發放商業許可證等。它不僅是園區的開發者,同時也是工業區招商引資的推廣者。委員會同時還提供警察、稅收、海關、社會保障、教育、計畫生育、全民體育運動,以及社區發展、勞工等多項公共服務。
同時,裕廊鎮管理局還控制著工業用地、科技園區和商業園區設施的供給。裕廊工業區的制度安排保證了較好的規模經濟,提供了較好的經濟發展空間,帶來了租金的下降,縮減了一些公用設施的成本,提供了免費的公共服務、有效率的推廣戰略和品牌、持續性和諸如創新的便利設施,更好的基礎設施等良好的供給前景。
綜合發展、合理規劃
新加坡政府從一開始就將裕廊定為全面發展的綜合型工業區,合理妥善地規劃。根據地理環境的不同,將靠近市區的東北部劃為新興工業和無污染工業區,重點發展電子、電器及技術密集型產業;沿海的西南部劃為港口和重工業區;中部地區為輕工業和一般工業區;沿裕廊河兩岸則規劃住宅區和各種生活設施。為充分發揮裕廊工業區的綜合功能,新加坡政府於1969年9月在裕廊碼頭內設立自由貿易區,使裕廊工業區既是工業生產基地,同時也是轉口貿易的活動場所。
在整體發展建設過程中,環境保護問題也同時兼顧到,從一開始就有計畫地保留10%的用地用作建設公園和風景區。現已建成10多個公園,其中有世界著名的新加坡裕廊飛禽公園、中國式公園、日本式公園等,使裕廊成為風光別致的工業區兼旅遊區,被稱為“花園工業鎮”。
完善基礎設施,同步發展生產生活
國際上工業區基礎設施建設一般有兩種模式:一是先招商建廠,根據生產的需要和擴展情況逐步解決交通、供水等問題。此種模式的優點是針對實際需要建設,切合性強,投入成本和風險小;缺點是基礎設施往往分散零亂,效率不高,阻礙生產的發展。另一種模式是從整個工業區發展全面出發,按照總體建設規劃的要求,先投入主要力量建成一完整的基礎設施,為工業區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這種模式的優點是計畫性較好,效率高,並可迅速改善投資環境,但投入成本和風險也較大。裕廊工業區是採取後一種模式,從一開始就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發展的重點,投入大量資金,形成基礎設施系統,對裕廊工業區的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各種社會服務設施也同步發展,興建了學校、科學館、商場、體育館等,使裕廊工業區成為生產和生活綜合體。生產和生活相得益彰,對工業區的人才儲備起到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積極引進跨國公司投資
新加坡原來長期依賴轉口貿易,工業基礎尚未建立,且國內市場狹小。針對這些不利條件,新加坡政府採取大力引進國外資本的策略,並明顯以跨國公司的投資為重點。裕廊工業區的迅速發展,就是能夠抓住機遇,大力引進跨國公司的投資,自20世紀60年代起陸續引進跨國公司設廠,如殼牌、美孚等跨國石油公司;荷蘭菲利浦公司;日本石川島播磨重工業公司、美國列明士頓公司等世界著名大造船廠商;迄今新加坡已成為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東南亞最大修造船中心及擁有世界第二大海上石油平台生產圈,由此可見引進策略的成功。
新加坡被譽為世界第三大煉油國新加坡被譽為世界第三大煉油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