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花子(裂葉牽牛)

喇叭花子

裂葉牽牛一般指本詞條

裂葉牽牛又名喇叭花子,一年生纏繞性草本。莖左旋,長2m以上,被倒向的短柔毛及雜有倒向或開展的長硬毛。原產美洲,中國各地常見栽培,也常逸為野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裂葉牽牛
  • 拉丁學名:Pharbitis nil (L.) Choisy.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管狀花目 
  • 亞目:茄目
  • :旋花科
  • :牽牛屬
概述,歷史考證,化學成份,藥理作用,栽培要點,生藥材鑑定,性狀鑑別,顯微鑑別,理化鑑別,文獻論述,

概述

裂葉牽牛:旋花科一年生攀援性草本植物,我國除西北和東北的一些省外,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原產熱帶美洲和澳大利亞,花美,可栽培供觀賞。葉心形,葉互生;葉柄長2~15cm;葉片寬卵形或近圓形,深或淺3裂,偶有5裂,長4~15cm,寬4.5~14cm,基部心形,中裂片長圓形或卵圓形,漸尖或驟尖,側裂片較短,三角形,裂口銳或圓,葉面被微硬的柔毛。花腋生,單一或2~3朵著生於花序梗頂端,花序梗長短不一,被毛;苞片2,線形或葉狀;萼片5,近等長,狹披針形,外面有毛;花冠漏斗狀,長5~10cm,藍紫色或紫紅色,花冠管色淡;雄蕊5,不伸出花冠外,花絲不等長,基部稍闊,有毛;雌蕊1,子房無毛,3室,柱頭頭狀;蒴果近球形,直徑0.8~1.3cm,3瓣裂。種子5~6顆,卵狀三棱形、黑褐色或米黃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
喇叭花子
另有圓葉牽牛:又名毛牽牛、紫牽牛牽牛花(山西)。形態與牽牛相似,主要區別點是:葉片圓心形或寬卵狀心形,長4~18cm,寬3.5cm,通常全緣。花腋生,單一或2~5朵成傘形聚傘花序,萼片卵狀披針形。生於平地以至海拔2800m的田邊、路旁、宅旁或山谷林內,栽培或野生。中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喇叭花子

歷史考證

雷公炮炙論》云:“草金鈴,牽牛子是也,凡使其藥,秋末即有實,冬收之。”陶隱居云:“作藤生,花狀如扁豆,黃色,子作小房,實黑色,形如梂子核。”《新修本草》云:“此花似旋葍,花作碧色,又不黃,不似扁豆。”《本草圖經》云:“牽牛子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二月種子,三月生苗,作藤蔓繞籬牆,高者或
三三丈,其葉青有三尖角,七月生花微紅帶碧色,似鼓子花而大。八月結實,外有白皮裹作毬,每毬內有子四五枚,如蕎麥大,有三棱,有黑白二種,九月後收之。”《綱目》載,“牽牛有黑白二種,黑者處處,野生尤多。其蔓有白毛,斷之有白汁。葉有三尖,如楓葉。花不作瓣,如旋花而大。其實有蒂裹之,生青枯白。其核與棠梂子核一樣,但色深黑爾。白者人多種之,其蔓微紅,無毛有柔刺,斷之有濃汁。葉團有斜尖,並如山藥莖葉。其花小於黑牽牛花,淺碧帶紅色。其實帶長寸許,生青枯白。其核白色,稍粗。

化學成份

牽牛種子含牽牛子甙約3%,系樹脂性甙,用鹼水解得到牽牛子酸,巴豆酸,裂葉牽牛子酸,α-甲基丁酸及戊酸等。牽牛子酸為混合物,分離得到牽牛子酸A、B、C、D,以後二者為主;牽牛子酸C系由番紅醇酸與2分子D-葡萄糖縮合而成的甙,牽牛子酸D比牽牛子酸C多含1分子鼠李糖。種子還含生物鹼;裸麥角鹼,野麥鹼,狼尾草麥角鹼,田麥角鹼,麥角醇等。又含脂肪油11%及其他糖類。未成熟種子含多種赤黴素及其葡萄糖甙:赤黴素A3、A5、A20、A26、A27;赤黴素葡萄糖甙Ⅰ、Ⅱ、Ⅳ、Ⅴ、Ⅵ、Ⅶ、F-Ⅶ。
喇叭花子
2、圓葉牽牛
種子含赤黴素A3、A5、A8、A17、A19、A20、A26、A27、A29、A33、A44、A55。又含聖苯素-7-O-β-D-吡喃木糖基-O-β-D-吡喃阿拉伯糖甙,2-羥基-1,4-戊二酮,2,3,22,23-四羥基膽甾-6-酮,栗木甾酮和麥角類生物鹼。

藥理作用

牽牛子
  1. 瀉下及利尿作用 :牽牛子甙有強烈的瀉下作用。牽牛子在甙腸道內遇膽汁及腸液分解出牽牛子素,刺激腸道,增進蠕動,導致瀉下。
  2. 對平滑肌作用:牽牛子甙能興奮離體兔腸和離體大鼠子宮。牽牛子甙水解產物的鹼性鹽,可使小鼠小腸大腸盲腸收縮,其敏感順序為大腸>小腸>盲腸,而煎劑及牽牛子甙本身無比作用。
  3. 其它作用:體外試驗黑醜、白醜對豬蛔蟲有某些驅蟲效EA。
  4. 毒性:牽牛子甙小鼠皮下注射的LD(50)。為37.5mg/kg。對入有毒性,促不大。大劑量除對胃腸的直接刺激引起嘔吐腹痛腹瀉與粘液血便外,還可能刺激腎臟,引起血尿,重者尚可損及神經系統,發生語言障礙,昏迷等。

栽培要點

黑醜
  1. 氣候土壤
    牽牛適應性較強,對氣候土壤要求不嚴,但以溫和的氣候和中等肥沃的砂質壤土為宜。過於低濕或乾燥瘦嵴之地,生長均不良。
  2. 種植
    以種子繁殖,於4~5月播種。播種前翻土作畦(如籬邊、牆邊、田埂等地種植,則不需作畦),畦寬約1.3m,按株距23~33cm、行距30~50cm開穴,每穴播種子4~5粒。播後覆細土一層,以種子不露出為宜。種子發芽後,幼苗生長真葉2~3片時,便須間苗、補苗,亦可進行移植。以每穴保留2~3株即可。
  3. 田間管理
    藤蔓尚短時,可以進行鬆土除草1~2次。至藤蔓較長時,須設立支柱,或間種玉米、高梁等作物使其攀援其上,以代支柱。施肥,在前期施以人糞尿硫酸氨等氮肥為宜,後期多施草木灰、骨粉磷鉀肥為宜。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種子橫切面
種子似桔瓣狀,略具3棱,長5~7mm,寬3~5mm。表面灰黑色(黑醜),或淡黃白色(白醜),背面弓狀隆起,兩側面稍平坦,略具皺紋,背面正中有一條淺縱溝,腹面稜線下端為類圓形淺色種臍。質堅硬,橫切面可見淡黃色或黃綠色皺縮摺疊的子葉2片。水浸後種皮呈龜裂狀,有明顯粘液,氣微味辛、苦、有麻舌感。以顆粒飽滿、無果皮等雜質者為佳。
喇叭花子(裂葉牽牛)

顯微鑑別

種子橫切面:呈圓錐狀三角形。種皮表皮細胞長方形,有時分化成單細胞非腺毛,長40~210μm;表皮內側有一層類方形下皮細胞;再向內為柵狀細胞層,厚75~100μm,常由2~3列徑向延長的細胞排列而成,靠外側有一明顯的光輝帶;營養層為數列切向延長的細胞及頹廢細胞;黑醜的種皮各組織細胞幾乎均呈棕色或黃棕色,白醜則近於無色。內胚乳最外1~2列細胞類方形,壁稍厚,內側細胞的壁粘液化。子葉由類圓形薄壁細胞組成,有圓形或橢圓形分泌腔散在,直徑可達140μm;薄壁細胞內充滿糊粉粒及脂肪油滴,並含草酸鈣簇晶,直徑10~20μm。 牽牛子橫切面簡圖

理化鑑別

  1. 取本品粗粉2g,加石油醚20ml,浸泡2~4h,濾過。濾渣甲醇20ml,冷浸4h,濾過。取濾液3ml,置蒸發皿內蒸乾,加濃硫酸1滴,於水浴上加熱,殘渣呈紅色至紫紅色。(檢查牽牛子甙)
  2. 用毛細管將上述甲醇提取液滴在濾紙上,一再滴加5%磷鉬酸試液,於120℃烘烤2min,則顯藍至藍黑色斑點。(檢查牽牛子甙)
  3. 薄層層析樣品製備:取本品粉末2g,用石油醚冷浸脫脂;脫脂樣品用甲醇冷浸4~6小時,濾過;取甲醇浸液點樣。
  • 吸附劑:矽膠G(上海螢光化學廠),加0.1m硼酸溶液適量鋪板。
  • 展開劑正丁醇-醋酸-水(4:1:5);展距17cm。
  • 顯色劑5%磷鉬酸,120℃烘烤2分鐘。均顯藍色斑點。

文獻論述

牽牛花
  1. 李杲:牽牛子,《本草》名醫續注云,味苦寒能除濕,利小水,治下疰腳氣。據所說,氣味主治俱誤矣,何以明之?凡藥中用牽牛者,少則動大便,多則下水,此乃瀉氣之藥,試取嘗之,即得辛辣之味,久而嚼之,猛烈雄壯,漸漸不絕,非辛如何?續注家乃謂味苦寒,其苦寒果安在哉?若以為瀉濕之藥,猶不知其的也。何則?此物但能瀉氣中之濕熱,不能瀉血中之濕熱。夫濕者水之別稱,有形者也,若肺先受濕,則宜用之。今用藥者不問有濕無濕,但傷食,或欲動大便,或有熱服,或作常服,克化之藥俱用牽牛,豈不誤哉?殊不知牽牛辛烈,瀉人元氣,比諸辛藥瀉氣尤甚,以其辛之雄烈故也。今重為備言之,若病濕勝,濕氣不得施化,致大小便不通,則宜用之耳,濕去則氣得周流,所謂五臟有邪,更相平也。
  2. 湯液本草》:牽牛,以氣藥引則入氣,以大黃引則入血。
  3. 綱目》:牽牛,自宋以後,北人常用取快,及劉守真、張子和出,又倡為通用下藥,李明之目擊其事,故著其說極力辟之。牽牛治水氣在肺,喘滿腫脹,下焦郁遏,腰背脹腫,及大腸風秘氣秘,卓有殊功。但病在血分及脾胃虛弱而痞滿者,則不可取快一時及常服,暗傷元氣也。一宗室夫人,年幾六十,平生苦腸結病,旬日一行,甚於生產,服養血潤燥藥則泥膈不快,服硝、黃通利藥則若罔知,如此三十餘年矣,時珍診其人體肥,膏梁而多優郁,日吐酸痰碗許乃寬,又多火病,此乃三焦之氣壅滯,有升無降,津液皆化為痰飲,不能下滋腸腑,非血燥比也。潤劑留滯,硝、黃徒入血分,不能通氣,俱為痰阻,故無效也。乃用牽牛末,皂莢膏丸與服,即便通利,自是但覺腸結,一服就順,亦不妨食,且復精爽。蓋牽牛能走氣分,通三焦,氣順則痰逐飲消,上下通快矣,外甥柳喬,素多酒色,病下極脹痛,二便不通,不能坐臥,立哭呻吟者七晝夜。醫用通利藥不效,遣人叩予,予思此乃濕熱之邪在精道,壅脹隧路,病在二陰之間,故前阻小便,後阻大便,病不在大腸、膀胱也。乃用楝實、茴香、穿山甲諸藥,入牽牛加倍,水煎服,一服而減,三服而平。牽牛能達右腎命門,走精隧,人所不知,惟東垣李明之知之,故明之治下焦陽虛,天真丹用牽牛以鹽水炒黑,入佐沉香杜仲、破故紙、官桂諸藥,深得補瀉兼施之妙,方見《醫學發明》。又東垣治脾濕太過,通身浮腫,喘不得臥,腹如鼓,海金沙散,亦以牽牛為君,則東垣未盡棄牽牛不用,但貴施之得道耳。
  4. 本草正》:牽牛,古方多為散、丸,若用救急,亦可佐群藥煎服,然大泄元氣,凡虛弱之人須忌之。
  5. 本草正義》:牽牛,善泄濕熱,通利水道,亦走大便,故《別錄》謂其苦寒,至李氏東垣,以其兼有辛薟氣味,遂謂是辛熱雄烈。按,此物甚滑,通泄是其專長,試細嚼之,惟其皮稍有辛味,古今主治,皆用之於濕熱氣滯,實腫脹滿,二便不通,則東垣以為辛熱,張石頑和之,亦謂辛溫,皆屬不確,當以《別錄》之苦寒為正。又薟氣戟人喉舌,細味之亦在皮中,所謂有毒,蓋即在此。古方中凡用末子,均稱止用頭末,正以其皮粘韌,不易細碎,只用頭末,則棄其皮,而可無辛薟之毒,頗有意味可思。《別錄》主治專破氣分之壅滯,泄水濕之腫滿,除風利便,固皆以實病言之,此藥功用,固已包舉無遺,甄權申之,則日治痃癬氣塊,利大小便,東垣謂除氣分濕熱,三焦壅結;瀕湖謂逐痰飲,通大腸氣秘、風秘、殺蟲。亦皆主結滯壅塞立論。而甄權乃又謂除虛腫,則誤矣。《日華本草》謂治腰痛,蓋亦指濕熱阻塞,腰脊不利之症,惟言之殊不分明,究屬非是
  6. 別錄》:主下氣,療腳滿水腫,除風毒,利小便。
  7. 《藥性論》:治痃癖氣塊,利大小便,除水氣,虛腫。落胎。
  8. 《日華子本草》:取腰痛,下冷膿,並一切氣壅滯。李杲:除氣分濕熱,三焦壅結。
  9. 綱目》:逐痰消飲,通大腸氣秘風秘,殺蟲。
  10. 《江蘇植藥志》:適用於急性關節炎。
  11. 新疆中草藥手冊》:瀉下,利尿,殺蟲。治便秘,消化不良,腎炎水腫,小兒咽喉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