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束縛的奴隸

被束縛的奴隸

收藏於法1505年,米開朗基羅被教皇請到羅馬工作。朱理二世揚言要把義大利著名藝術家都集中到羅馬來,美其名曰“保護”他們,實質上是想利用他們來為他實現宏大的墓葬計畫,讓米開朗基羅來設計“世界最大的”陵墓,供教皇死後享用。可是這個喜怒無常的教皇在設計陵墓期間,一再更改,否定原先的計畫。米開朗基羅忍無可忍,只好毅然離開,逃回佛羅倫斯。教皇動用軍事武裝直搗中部義大利,使佛羅倫斯政府不得不強迫米開朗基羅回到教皇的身邊。忍辱負重的米開朗基羅從1508年起,第二次為教皇設計陵墓計畫,不僅作了大量他所不願意作的壁畫,還完成了全部雕像的任務。陵墓工程巨大,雕像頗多。藝術家把多年的抑鬱、憤懣和屈辱,全部寄托在這座陵墓的各個雕像上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陵前雕塑,即是這兩尊作於1516年的奴隸像國巴黎的羅浮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被束縛的奴隸
  • 類別:雕像  
  • 年代:作於1516年
  • 作者:米開朗基羅   
概況,簡介,

概況

名稱:被縛的奴隸 
類別:雕像
年代:作於1516年
作者:米開朗基羅
規格:《垂死的奴隸》約高2.29米,《被縛的奴隸》高約2.15米
屬地:收藏於法國巴黎的羅浮宮

簡介

1505年,米開朗基羅被教皇請到羅馬工作。朱理二世揚言要把義大利著名藝術家都集中到羅馬來,美其名曰“保護”他們,實質上是想利用他們來為他實現宏大的墓葬計畫,讓米開朗基羅來設計“世界最大的”陵墓,供教皇死後享用。可是這個喜怒無常的教皇在設計陵墓期間,一再更改,否定原先的計畫。米開朗基羅忍無可忍,只好毅然離開,逃回佛羅倫斯。教皇動用軍事武裝直搗中部義大利,使佛羅倫斯政府不得不強迫米開朗基羅回到教皇的身邊。忍辱負重的米開朗基羅從1508年起,第二次為教皇設計陵墓計畫,不僅作了大量他所不願意作的壁畫,還完成了全部雕像的任務。陵墓工程巨大,雕像頗多。藝術家把多年的抑鬱、憤懣和屈辱,全部寄托在這座陵墓的各個雕像上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陵前雕塑,即是這兩尊作於1516年的奴隸像。
《垂死的奴隸》與《被縛的奴隸》是用來裝飾陵墓的。在中世紀義大利,統治階級在墓前立奴隸像是象徵死者的權威。顯然,這是沿襲羅馬紀念碑常用囚犯作裝飾的慣例。米開朗基羅為發泄他對統治者的抗議,把奴隸雕成渴求解放而不可得的兩個青年壯漢,他們具有力士般健美的體魄。
《垂死的奴隸》雙目緊閉,並不象垂死,好象在微睡;胸前的繩索象徵著暴力與專政,但他沒有表現出極度的痛苦,也不是為掙扎而顯出痙攣,而是一種擺脫了苦難的昏迷。似乎沉重的勞動已使他疲憊不堪:他左手枕在仰起的腦後,右肘彎曲在胸前。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仍然想再一次醒來與暴力與死亡搏鬥。那個《被縛的奴隸》的運動節奏就更強烈了。他的壯實的軀體呈螺旋形擰起。他力圖掙脫身上的繩索,這種動勢的轉折,體現了巨大的內在激情。似乎這個奴隸將要迸發一股無比強大的反抗力。面部表情顯露出堅強不屈的意志。有人稱這尊雕像是“反抗的奴隸”。在這裡,人的尊嚴得到了高度體現。藝術家以卓越的技巧使這兩塊冰冷的石頭產生出生命的活力。這種優美的造型感受,正是米開朗基羅所期望達到的效果。可惜這樣卓越的
雕像,在他以後的年代裡幾乎見不到了。有的只是一些充滿著彷徨、苦悶、警覺與不安的形象。 由於種種原因,這兩尊奴隸雕像並沒有安放在陵墓前,而是轉送給了別人。現在被收藏在法國巴黎的盧浮博物館內。
義大利在1512~1527年間,不斷遭受外族的侵略,先是法國入侵,後又有西班牙軍方策劃的佛羅倫斯政變。敵人企圖消滅新興城市共和國,重新召回被人民趕走的銀行家美第奇。1527年,西班牙占領了羅馬,並大肆劫掠。
反動的羅馬教皇不顧人民要求獨立的意志,在羅馬淪陷後,竟和西班牙聯軍勾結,反過來圍攻佛羅倫斯城。佛城人民被迫再度發動起義,打退來犯的敵人,米開朗基羅即參加了這次起義,還擔負了城防工程的要職。起義失敗後,他又被迫為教皇克里門七世服務。
在複雜多變的世事折磨中,米開朗基羅的思想變得更加深沉和苦悶了。所以在他晚年的藝術上,儘管成果還是輝煌的,所體現的卻是他那悲天憫人的痛苦思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