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當國史

袁氏當國史

《袁氏當國史》是2008年團結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主要是介紹袁世凱。

基本介紹

  • 書名:袁氏當國史
  • ISBN:9787802146143
  • 頁數:333頁
  •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
  • 出版時間:第1版 (2008年12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正文語種:漢語
內容簡介,媒體推薦,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袁氏當國史》介紹袁世凱。袁世凱與張之洞同入軍機時,袁曾謂外國公使云:“張中堂是講學問的,我是不講學問的,我是講辦事的。”滿肚子學問之辜鴻銘頗不以為然,斥云:“誠然,然要看所辦是何等事。如老媽於倒馬桶,固用不著學問,除倒馬桶外,我不知天下有何事是無學問的人能辦得好的。”袁氏一生摹功虧一簣,身敗名裂,就栽在這一點看不見橫不著的“學問”上。他的問題不是出在“稱帝”本身,而是出在他沒有變貧弱之中國為富強之中國:“皇帝”也好,“總統”也好,名稱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在列強面前挺直腰桿。

媒體推薦

李俊領以“代表性著作”評本書:“袁氏一失足而自遺千古恨,後人於有意無意間因其一失足而滅其千古功。民國時期寫袁的代表性著作,如谷鐘秀著《中華民國開國史》(上海泰東書局,1917)和馬震東著《袁氏當國史》(中華書局,1932),皆是如此。”(《口述史料一家之見》)
唐德剛以“中國法家”評袁世凱: “袁世凱是傳統中國里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才大心細,做事扎紮實實,有板有眼,是位極有效率的行政專才.和標準的中國法家:然此公無理想,對現代政治思想更是一無所知。這是時代關係,先天后天自然發展的結果,非可相強也(……)。”(《袁氏當國》)
張學繼以“日本帝國式的君主立憲”評袁世凱:“因為袁世凱所要的決不是英國式的君主立憲,而是德意志帝國和日本帝國式的君主立憲。袁世凱的親信幕僚唐在禮說:袁世凱生平最服膺、欽慕的就是日本的明治天皇和稱霸全歐洲的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二世,袁氏常對人說: ‘中國要在東亞圖強.必須學這兩個強國。’”(《立什麼樣的憲?》)

目錄

第一編 袁世凱當國時期
第一章 武昌起義
第一節 革命原因
第二節 革命主義之宣傳
第三節 革命運動時期
第四節 武昌起義
第五節 各省回響
第六節 十四省代表會議
第二章 袁世凱出山
第一節 蔭昌南下
第二節 清廷起用袁世凱
第三節 張紹曾等之通電
第四節 漢口恢復與袁世凱入京
第五節 吳祿貞被刺
第六節 漢陽南京之大戰
第七節 外僑對於革清兩方面之態度
第三章 上海媾和會議
第一節 媾和原因
第二節 會議之經過
第三節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
第四節 孫袁電報談判
第四章 大清皇帝退位
第一節 袁世凱之權術
第二節 清室之御前會議
第三節 段祺瑞等通電主張共和
第四節 清室皇族暨滿蒙回藏優待條件
第五節 清帝之退位上諭
第六節 民清兩方公推袁世凱組織臨時政府
第五章 孫文讓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第一節 袁世凱當選為臨時大總統
第二節 民黨內部之真相
第三節 政府地點之爭論
第四節 北京兵變
第五節 建都北京之決定
第六節 袁大總統北京受職
第七節 臨時約法之宣布
第八節 南北統一政府成立
第九節 臨時參議院移京
第十節 民黨拘束袁世凱方策
第十一節 同盟會與統一黨對峙
第十二節 共和黨
第六章 唐內閣瓦解
第一節 原因
第二節 銀行團
第三節 唐紹儀借款之面面觀
第四節 熊希齡借款之面面視
第五節 唐總理去津
第六節 同盟會與共和黨對峙
第七節 陸徵祥內閣成立
第七章 國民黨黃金時代
第一節 國民黨
第二節 袁世凱之鷸蚌相爭策
第三節 孫黃入京
第四節 張振武案始末
第五節 趙秉鈞內閣成立
第八章 第一屆正式國會成立
第一節 四大政黨勢力範圍觀
第二節 國會議員之選出
第三節 國民黨推讓袁世凱之真意
第四節 宋教仁被刺
第五節 四八正式國會開幕
第六節 袁世凱之離間策成功
第七節 克利斯浦借款競未成立之經過
第八節 五國大借款成立
第九節 國民黨反對借款
第十節 袁世凱武力解決
第十一節 中日輕減滿鮮國境關稅交涉始末
第九章 第二次革命始末
第一節 原因
第二節 江西獨立
第三節 各省回響
第四節 袁軍與反袁軍之決戰
第五節 北京國民黨屈服
第六節 革命軍失敗原因
第十章 第一屆正式大總統之選出
第一節 進步黨分裂
第二節 熊希齡內閣成立
第三節 大總統選舉法之制定
第四節 十六選舉總統會真相
第五節 袁大總統蒞任宣言
第六節 各友邦承認民國
第七節 中日南京交涉暨滿蒙五鐵路之要求
第十一章 外蒙古問題
第一節 獨立原因
第二節 獨立時之情形
第三節 袁大總統之勸諭
第四節 俄人之密謀
第五節 俄蒙協約
第六節 我國提出抗議
第七節 列國之態度
第八節 北京會議
……
第十七章 歐戰發端與日本之強點膠澳
第十八章 中日交涉始末
第十九章 袁世凱帝制運動
第二十章 第三次革命
第二十一章 袁氏與南方謀妥協經過
第二十二章 黎元洪依法繼任大總統
參考書目次

序言

自武昌首義迄今,十有九載,始而袁世凱當國,繼而安福系專政,繼而吳佩孚武力統一,時至今日,始以黨治國。此十數年間,為中國內憂外患最激烈之時期,為中國國家命運最危險之時期,亦即為中國國民遭劫最酷之時期。原中國國民革命本義,內排滿洲政府,外抗帝國主義,以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然自滿清退位,樹立共和,官僚之剝奪民財,軍閥之大權獨擅,職業政客之植黨營私,劣紳土豪之結體殃民,利權所在,眾目集矢,競爭之極,內結軍閥,外聯帝國,不惜訴諸武力.動則全國被兵,靜則土匪遍地,民眾苦於供給,國家行將破產,所謂自由平等,何由而獲?再就外患言之,英假承認民國迫令西藏自治,俄始助外蒙獨立,繼要求外蒙自治,近且將外蒙政權置其監督之下,日本既威脅二十一條之訂定,今又無端出兵山東,中美敦睦舉世著稱,而太平洋會議九國協約將以前種種不平等條約鑄成鐵案。凡此種種,果誰之咎歟?或日:軍閥政客、貪官污吏互相勾結,有以致之也。余謂:不然。我民眾自致之耳。約法所予之參政大權,乃天賦之民權也。我同胞甘心拋棄.任軍閥擅政虐民,與外人圖我之機,又誰之咎耶?今革命成功,訓政伊始,懲前毖後,宜急起直追,實行民權,直接問政。我民眾之自由平等,不難實現。每遇外交.應有百折不撓精神,援助政府以求國家之自由平等。如是吾儕出世之先,前哲前賢將中國傳諸吾輩,吾儕於去世之後,始能將巍然獨立東亞。有五千年歷史之大中國,傳至萬世,傳諸無窮,吾儕擔負中國國家區區一段生活之天職,乃稍盡於萬一也。凡我同胞,當三思之!當三思之!國史未頒,姑就賢哲所著各籍暨公私報章紀載.裁取節錄,香綦陋里漏,不無方聞。時彥有以教正,不勝感激之至。舍弟大英於揀稿整理,多所臂助雲。
三 曾李掌兵權滿清入關,所恃稱雄一時者,惟八旗與綠營耳。及高宗承平日久,國魂漸失,每遇戰事,不肯盡其天職,為國死敵,惟冀厚賞,歡樂終日。洪楊事起,南北大營,號稱精銳,未經交綏,望風而潰。曾國藩崛起湘鄉.李鴻章起兵淮域,率湘淮健兒,竭力攻擊,洪楊敗北,是為漢人握兵權之始。惟曾李轉戰.與士卒同甘苦、共患難,士卒歸心,概奉主帥之命,不受政府之令。後李鴻章遠仿德國,革新軍制;袁世凱近法日本,練兵小站,軍容較前,愈為精強,而擁護主帥之積習,至是則牢不可破。
四 外交之失敗有清之外交,惟尼布楚條約,稍占優勝。厥後鴉片之戰,賠軍費,割香港;英法聯軍,償損失,讓九龍;中法之戰,讓安南;甲午之役,棄台鮮;中俄密約,租旅大於俄;曹州教案,借膠澳於德;法藉教案,占廣州灣:英援均勢,租威海衛,不數年沿海門戶,盡入外人掌握。及庚子之變,八國聯軍人京.孝德連袂走關中,瓜分共管之說,一時大宣騰。幸列強意見分歧,中國壽命.得暫保無虞。溯其要因,固由實力不足,清廷暗於外交,應付失宜,亦可想而知。龐然自大之政府,遂為人民所畀棄。
五 財政之紊亂康雍乾三朝,府庫充實,國用富饒。自高宗末至嘉慶初。內亂連綿,國庫貯存,漸形減少。及洪楊發難,義勇兵起,後改常備,兵餉頓增,治河等費,亦溢十倍,凡百費用,日見加多,政府歲人,不見增額,國家財政,漸趨支絀。時復外有英法聯軍之北犯,內有天山南北之靖難,消耗之巨,日以數萬。逮甲庚役變,又賠空前之巨款,滿清財政,遂人絕境。憂國之士,以為非革新政治:財政重整,不足以挽頹勢也。
六 滿清之頑陋德宗睹國運日否,社稷日危,欲乾綱獨運,追聖高隆盛之時。戊戌六月,明示開國進取方針,擢康梁師徒,變法自強,頌揚之聲,宣騰中外。惟孝欽奢欲無窮,時思復政,與袁世凱暗通聲氣,待機而動。九月二十一日幽德宗.捕譚黃,康梁遁走,孝欽復政。後擬廢光緒,以內困於疆吏,外見阻友邦,又索康梁不得,怨怒所積,遂假手拳匪,宣布攘夷,致聯軍人京,國幾不國,自是睡獅之中國,暴露天下。民眾對於政府,愈離心離德,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國祚欲延,不亦難哉?
七 清廷宣布立憲之用意 日俄戰爭,日勝俄敗,國人鹹謂日本致勝.系由憲政,我國宜從速立憲,刷新政治。當時直如福音,舉國歡迎。孝欽為大勢所迫,乃於民國紀元前七年七月,派五大臣出遊日、英、美、法、德、奧、比、意、俄九國.考察政治。翌年五大臣先後歸國,載澤謂欲防革命,舍立憲無由,清廷遂布預備立憲之文。後又派三大臣出遊英、德、日,考察憲政。京設資政院,為國會張本.省置諮議局,為省會權輿。人民切望國會速開,政府終無誠意,以為立憲者.不過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