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化(清末官吏)

袁大化(清末官吏)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袁大化(1851~1935),安徽渦陽人,原淮軍幕僚參謀,薦保至道員(相當於專員)。1910年初冬,由江西巡撫調任新疆巡撫。新疆建省以來共有8位巡撫,他是最後一位。終老於天津,享年85歲。

基本介紹

  • 本名:袁大化
  • 字號:字行南
  • 所處時代:清末民初
  • 民族族群:漢人
  • 出生地:安徽渦陽
  • 出生時間:1851年
  • 去世時間:1935年
  • 主要作品:《東陲遊記》、《漠礦錄》
  • 主要成就:最後一位新疆巡撫
  • 國籍:中國
人物簡介,建議修路,封建遺老,在任功績,

人物簡介

進學入廩後不甘寂寞,於光緒十七年(1891 年)往關東投效。督察院左副都御使吳大澄時任吉林巡撫,與琿春副都統依克唐阿負責吉林勘界事宜,曾派袁大化往伯力、海參崴、雙城子等地偵察俄軍情況。後到額爾古納河沿岸勘察漠河金礦,提出採金方法,受李鴻章賞識,委以重任,並為袁大化特捐“同知”銜,派充漠河總辦。經營8 年,每年盈餘萬計,被晉升為二品銜道員,戴花翎。因戶部尚書翁同龢與李鴻章政見不合,劾奏袁大化帳目不清,將其撤職。後查無實據,以原官派直隸委用。
光緒二十四年十一月末,袁大化請假回渦陽省親,適逢劉朝棟起義,聚眾數千人,先後攻破曹市、龍山、石弓山、丹城、義門等15 個集鎮和70 多個圩寨。清政府命徐州總兵劉青熙帶兵鎮壓。袁大化為劉青熙出計,應速戰速決。劉青熙依計。袁大化率其警衛隊投入戰鬥。事後,袁大化稟請李鴻章和安徽巡撫籌辦糧米豆餅,以資善後。
光緒二十五年,李鴻章任兩廣總督,袁大化隨赴粵省。當時,義和團在北方以“扶清滅洋”相號召。袁大化建議李鴻章保護商教(外商和傳教士、教徒),可為將來有轉圜之地。光緒二十六年,李鴻章派袁大化暫署清河道,鎮壓義和團。《辛丑條約》簽訂後,俄國欲盤踞東北,與匪首林七、田立本等相勾結,以遼陽為巢穴,四處侵擾。袁大化任東邊道,設伏盡殲匪叛,與俄酋周旋不屈。
宣統三年(1911 年),袁大化被起用為新疆巡撫。是年,武昌起義,民國建立。新疆革命黨人劉先俊,在迪化(烏魯木齊)組織武裝起義。袁大化接叛徒告密,捕殺革命黨首領劉先俊等4 人。11 月19 日伊犁宣布獨立,殺清將軍志銳,擁廣福為都督。袁大化悍然不為共和所動,一面派兵進剿,一面向宣統請旨討伐。與義軍相持於果子溝、大河沿、四棵樹、精河一帶,互有傷亡。12 月25 日,北京詔告清帝宣統遜位,袁大化稱病辭職,北京復電慰留。袁大化竟又組織兵力,繼續進攻伊犁,在雲子廟、黑山、沙泉、塔橋等地與起義部隊相峙。北京電令其停戰議和,袁大化又以焉耆、庫本、輪台三地義軍戕害長官為口實,出兵鎮壓巴里坤回民起義,殺死駐地官員。袁大化又赴哈密督戰。嗣後,革命軍進攻迪化,袁大化夜半逃遁,離開新疆。在途中寄友人詩中云:“……轉瞬山河都改色。”自稱:“耿耿丹心照大清,東山空起負蒼生,天公不老月常在,惟爾能教黑白明。”
袁大化離新疆後,蟄居天津。民國初年,張勛復辟時,曾授他“議政大臣”之位。當時,已興學校,袁大化以學校課本是革命黨人所編為由,不準孫兒入學,在家另設私塾。
30 年代初,“滿洲國”成立,日本關東軍遣人邀袁大化去長春,袁大化答道,“一臣不事二主”,拒之。民國24 年(1935年),於天津去世。

建議修路

從山東來新疆的路上,袁大化同陝甘總督管轄兩三省長庚、陝西巡撫恩壽先後晤面,商談邊政事務。對於抵禦外國侵略,他們都有一腔愛國抱負;對於嚴峻的國內形勢,似乎都有些懵懂。 當年,一些有識之士,從抵禦北方強鄰俄國侵略出發,曾經數次提倡修建通往新疆的鐵路,這似乎成為一種時髦。袁大化作為新上任的封疆大吏,更有守土之責。1911年夏天,他上了一份奏摺,懇請朝廷籌借洋款修通東西鐵路,以保西域而固全局,並強調說這是同長庚、恩壽兩位督撫商討之後的意見,用以增強這道奏摺的分量。 袁大化在奏摺中說:英國正在印度開山修路,旨在覬覦西藏;俄國已經勘測從鄂木斯克到塔什乾的鐵路線,全線同中俄邊界線走向幾乎一致,就是為了打新疆的主意。新疆窮荒萬里,交通不便,一旦遇有邊警,何處著手為是?他認為,外國人開疆拓土都是以鐵路為先導,我國為了保全領土、轉弱為強,也應該先修陝西、甘肅、新疆三省的鐵路。有了這條鐵路,移民實邊、籌款練兵,都可以操縱自如。困難之處在於線路太長、費用過多,最好從“新政”經費中移緩就急,或者以鐵路收益作抵押向美國貸款。他指出:這條鐵路日久不修,外國必然會來爭奪築路權,事情就難辦了。 從袁大化的奏摺來看,西北的三位督撫對世局的看法、對新疆所處的周邊環境,認識還是比較清醒的。然而,腐敗的政治,捉襟見肘的財力,籌借外債又需承諾喪權辱國的苛刻條件,三位督撫似乎都考慮不多;加上因不懂技術而顯得過於盲目,純屬紙上談“路”。築路之議最終化為空談,也就是必然的了。 袁大化在僻處西陲的新疆提出築路奏議時,內地已經爆發了“鐵路風潮”。清政府借鐵路國有的名義,將已經準許劃歸民辦的川漢、粵漢鐵路的築路權強行收回,繼而又出讓給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這一賣國行徑激起當地士紳和民眾的反對,並迅速發展為保路運動,清政府的鎮壓更激起大規模反抗和武裝起義。對於這樣嚴峻的國內局勢,三位督撫大人似乎懵然不知,或許他們還以為大清江山固若金湯呢!

封建遺老

1884年的新疆建省是清末革新邊疆行政體制的一項重要舉措,但是留下了一點後遺症。這便是設定新疆巡撫之後,沒有廢除伊犁將軍,只是縮小了將軍的許可權。建省後的第三年矛盾就暴露出來了。新任伊犁將軍色楞額對新疆巡撫的指令抗拒不辦,爭議鬧到朝廷。朝廷的態度起初是明朗的,對色楞額加以訓斥,可是隨著歲月的推移,朝廷的態度也曖昧起來了,大有舊制回潮的可能。 1905年,長庚第二次任職伊犁將軍,朝廷讓他提出意見以備決策時參考。長庚還算顧全大局,拖到1910年才建議道:將新疆巡撫改為新疆總督,便於統一全疆事權。陝甘總督升允等人立即奏陳反對意見,認為維持現狀為宜,無需更張。巡撫袁大化夾在長庚和升允之間,力圖對爭論雙方作出調和。他說,新疆設不設總督都很為難。不如將巡撫和將軍同時廢除,仿照東北各省的辦法,設立新疆總督,兼管巡撫事務。伊犁塔城兩處保留副都統,歸總督節制,這樣事權便可統一。至於新疆所屬各級文武官員,仍然由陝甘總督轄屬,仍然可以聯絡一氣。 袁大化的意見,無異於消除新疆省內將軍與巡撫之間的舊矛盾,製造出新疆與陝甘兩位總督之間的新矛盾,實屬敗筆。關於新疆地方行政體制問題的討論,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而終止了。 辛亥革命的武裝鬥爭也波及到了邊遠的新疆,伊犁革命黨人領導了武裝起義。袁大化派出軍隊前往鎮壓。這時,宣統皇帝已經宣布退位,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竊取了民國總統。袁世凱任命袁大化為新疆都督。袁大化不願意做民國的官,卻在1917年的張勛復辟政權里出任內閣大臣,證明他與民主共和思想格格不入,只能是個“封建遺老”。

在任功績

袁大化卸任之後返回內地,在新疆居官的時間僅有兩年,談不上什麼建樹。不過他以巡撫的身份主持了新疆通志局的工作,請卸任布政使王樹枏出任總纂,集中了一些候補官員和卸任官員,歷時兩年編成《新疆圖志》,計150萬字。這部書由於過於倉促粗疏常遭詬病,但它畢竟是清代新疆篇幅最大的一部地方志,在政局變動之前,頗為不易地保存了一批歷史資料。袁大化作為兼任的通志局總裁,在提供經費、保障後勤方面也算不無微勞。這部志書權充他留在新疆的一點“貢獻”吧。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