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烈士陵園

衡水市烈士陵園

衡水市烈士陵園位於市區南郊,紅旗大街西側,占地面積40畝,是衡水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衡水市烈士陵園
  • 地點:市區南郊
  • 占地面積:40畝
  • 南北長:204米
  • 東西寬:130米
總體簡介,烈士紀念碑,烈士紀念堂,烈士墓區,革命烈士紀念碑及浮雕內容,碑身正面(南面),碑身東面(右面)浮雕,碑身北面(背面)浮雕,碑身西面(左面)浮雕,

總體簡介

陵園布局為南北走向,南北長204米,東西寬130米,對稱布置,由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廣場、烈士紀念碑、紀念亭、紀念堂和烈士墓區。
衡水市烈士陵園及革命烈士紀念碑 內容介紹衡水市烈士陵園及革命烈士紀念碑 內容介紹
陵園大門為古建牌樓式,木石結構,四柱三門,高9.68米,寬13.7米,飛檐斗拱,木雕彩繪,正面額匾手書“烈士陵園”四個大字。
廣場東西長80米,南北寬60米,方型預製磚鋪砌,可容納萬人舉行悼念活動。

烈士紀念碑

在陵園的中心,按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比例縮小,用漢白玉和灰色花崗石材建成,碑座南北長36.34米,東西寬31.14米,碑通高28.3米,象徵我黨從建黨到建國二十八年零三個月的光輝戰鬥歷程。兩個紀念亭分別位於紀念碑與紀念堂中間南北軸線的兩側,建築風格為古涼亭式,底座面積為24平方米,亭高5.4米,六角型,雙重斗檐,亭中間各有一座青石碑,西面青石碑正面刻有“真情永在”四字,背面刻有在此次陵園遷建中踴躍捐款千萬元以上的個人和萬元以上的單位。東面青石碑正面刻有“功業千秋”四字,背面刻有此次陵園遷建的意義和經過。

烈士紀念堂

位於園區北端,是一座仿古殿式建築,雕樑畫棟。額匾為手書體“紀念堂”三個大字。紀念堂平台端設有雙層漢白玉欄桿。建築面積400多平方米。
紀念堂,陳展著衡水市在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各個歷史時期的風雲人物及英雄事跡,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同日本侵略者展開殊死鬥爭,用熱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曲驚天地、泣鬼神的壯麗樂章。衡水近兩萬名革命烈士雖長眠於地下,但他們的英名永垂青史,他們的英雄業績與山河同在,他們的崇高精神與日月齊輝。

烈士墓區

位於紀念堂兩側,這裡安息著在歷次革命戰爭中犧牲的48名烈士遺骨。有桃城區鄧莊鄉周言村孤身與日寇作戰而犧牲的冀南五區組織科長索鳳廣烈士;有桃城區趙圈鎮張圈村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孤身深入前沿陣地偵察犧牲的英雄姬仁明烈士。
烈士陵園已園林化,環境優雅,氣氛莊重、寧靜、肅穆。各種紀念設施完善、教育功能健全。

革命烈士紀念碑及浮雕內容

在28年多的革命戰爭中,衡水這方土地上孕育出的革命先烈成千上萬,發生的重大事件和感人事跡不勝枚舉。紀念碑基座上面四周鑲有漢白玉四幅浮雕,力求全面展現全市戰爭年代的風雨歷程和革命先烈的動人事跡,供遊人追思景仰。以使其更好地發揮弘揚民族精神,昭示後人的作用。
紀念碑高為28.3米,象徵從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至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共28年零3個月的革命歷史時期。此一時期又可劃分為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三個階段。

碑身正面(南面)

是臨摹毛澤東同志手書:“為國犧牲,永垂不朽”八個金光大字,碑座四周鑲有漢白玉浮雕。南面(正面)浮雕,是1924年8月,河北省第一個縣級黨組織—中共安平縣委員會成立,弓仲韜同志在安平縣台城特別支部的基礎上,組織召開了由20多名黨代表參加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會議,標誌著河北省第一個縣級黨組織誕生。衡水市是革命老區,早在上世紀20年代初的1923年4月,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李大釗介紹弓仲韜加入中國共產黨。在1923年8月由弓仲韜在安平縣台城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農村黨支部—中共安平縣台城特別支部。他們在這裡傳播革命真理,發展黨員,宣傳馬列主義,進行反帝反封建活動。河北省第六師範黨組織發展了許多學生黨員,培養了一大批革命幹部。

碑身東面(右面)浮雕

展示了1942年4月29日發生在衡水市故城縣冀南區委等粉碎日寇“鐵壁合圍”大突圍的壯烈場景,簡稱“四·二九”大突圍。1942年4月29日拂曉,侵華日軍華北派遺軍司令岡村寧次糾集石家莊、邢台、濟南、德州等地日偽軍3萬多人的兵力,在飛機、大炮、裝甲車的掩護下,對正在故城縣武官寨一帶休整的我冀南區黨政軍機關和部分直屬部隊共7000多人發動“鐵壁合圍”,同時被包圍的還有故城、武城兩縣黨政機關和武城縣游擊大隊,以及到這裡參加會議的冀南區十幾個縣的黨政軍主要領導幹部。在冀南軍區參謀長范朝利、政治部主任劉志堅的率領下,我抗日戰士,臨危不懼、浴血奮戰,經過近一天的英勇拼殺,終於突破重圍,向南轉移。這是衡水市抗戰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鬥。共有5000多名抗日幹部、戰士在這次激烈的突圍戰鬥中犧牲。抗日戰爭時期,我廣大人民民眾在黨的領導下,積極開展敵後抗日鬥爭,浴血奮戰、前赴後繼、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民族壯歌。

碑身北面(背面)浮雕

是1945年9月我軍民解放衡水縣城的戰鬥場面。

碑身西面(左面)浮雕

再現了衡水市人民參軍支前的動人場面。解放戰爭時期,經過土地改革、翻身做主人的我市廣大人民民眾,為了保衛勝利成果和推進全國解放革命熱情空前高漲,掀起了參軍支前的熱潮,投身到祖國的解放事業,一大批衡水優秀兒女投身革命隊伍。勇赴前線殺敵,廣大人民民眾組織擔架隊、運糧隊支援前線作戰,為奪取平津戰役、淮海戰役及解放太原、石家莊、邯鄲主要戰役的勝利,為解放全中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