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前村(溫州市龍灣區永中街道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衙前村,位於龍灣區永中街道。東鄰永樂村,南接水潭村,西連城北村,北倚滄河。這裡人傑地靈,文化底蘊深厚,廣為流傳的“王夢竹賣楊梅乾”故事就出於此;上世紀80年代,這裡被批准為革命老根據地村。而超前的隊社企業,亦讓龍灣民營經濟在這裡率先破土而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衙前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溫州市龍灣區永中街道
  • 著名景點:芝麻橋
地名由來,歷史沿革,孵化業,地圖信息,

地名由來

據東嘉英橋王氏明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的宗譜記載,樓下派四世三房吾祖棲雲翁在明朝永樂(公元1403—1424年)年間從英橋里遷居永嘉鹽署衙門前的阜財坊(現永興街道萼芳村王宅大屋)。“因棲雲翁及其後裔世居鹽署衙門前,宗譜上故稱‘英橋王氏樓下派衙前三房’,後又選址於現在的衙前村。”樓下派三房後裔王會岳講述了祖先搬遷的具體過程。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3月,清朝為斷絕沿海人民與鄭氏集團的海上貿易往來,強令沿海居民內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永嘉場“遷界”。直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十月份,清廷才完全開禁,同意“復界”,百姓得以重返家鄉。但此時故土廢墟一片,返回的家族之中,大多搬回原址,也有的另擇其他地方而居。英橋王氏十三世祖及近親房族選擇衙前而居,此外還有英橋王氏六派後裔稱下六宅。
這批來自永興街道萼芳村的永嘉鹽署衙門前的人居住下來,周邊村落的百姓稱其為“衙前人”。隨著“衙前人”後代的繁衍發展,久而久之,群落名演變為地名,“衙前”正式成為該地的地方名稱。

歷史沿革

“城外一條河流穿過,呈金鉤釣月,城內設日、月兩池,屋後七個潭,有北斗七星之意。”
追溯三、四百年前,原來的衙前村又是什麼樣的呢?村民王靖聽形容過去的衙前村就是一個“超級大院”,有城牆阻隔外界,面積遠大於現在的衙前村,所有村民都只在這個大院內生活。
樓下派三房後裔王洪輝考證,當時的衙前村城東至西約180米左右,南至北約110米,牆高約三米多,城面有兩個大門台,尚有部分保留下來,下門台寬1.6米,高2.5米,上門台寬1.4米,高2.3米。而這個城牆的石塊建築特別講究,人眼看上去,四緣皆成直線,表面平整,並以幾何角度疊建而成。“這個叫斗角石,又稱斗谷石,就是一塊石頭的造價相當於當時一斗谷價格的意思。同時建築保存性很強。
衙前,亦人才輩出。其中樓下宅派三房九世祖王良心,便是英橋王氏十三位進士中的一位。他字性德,號存吾,於明隆慶五年(1571年)考取進士,授廣東增城縣令,尋擢升為南京兵部給事中。還有六派第五世始祖王夢竹,名由,字秉璠,號夢竹,生於明永樂四年(1406)到成化十九年(1483)去世。“王夢竹賣楊梅乾”的故事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他重鄉情道義,不惜重金相救入獄的明代禮部尚書章綸一事引起轟動。後來,章綸出獄後將王夢竹的事跡告訴皇帝,皇帝欽賜王夢竹府門一幢(今衙前村),並賜九曲傘一把,凡是新科狀元、進士見到九曲傘,均要參拜。
如今,毗鄰城北村的芝麻橋,就是明代鄉賢王夢竹府第的舊址。

孵化業

“衙前屋後破水缸,出了兒孫開孵坊;衙前屋後7個潭,出了兒孫會收蛋。”樓下派三房後裔王會順用本地土話唱出了這個民謠,同時也展現了過去衙前村人人會孵化,人人開孵坊的景象。
早在1941年,村民王志昌購置大缸45隻,並請平陽12位孵坊師傅創辦了孵坊,在王氏孵坊的帶領下,大家也紛紛學習孵化技術。1953年,衙前村集體經營孵坊,由村幹部王漢友負總責。孵化業成為全村主要經濟收入,占農業分紅的一小半。農業工當年每工工資1.4元,加上孵坊每工工資2.5元,一度成為村民的“熱門”行業。
孵化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小生意,特別是禽蛋業,人們慣稱衙前村為“生意地”。
那時,衙前村民們收購各地雞、鴨、鵝等家禽及其蛋,再挑至溫州市區荷花(今大南門)菜場販賣。在王洪輝生活的年代裡,身邊大多數人從事該行業,“這個買賣特別艱辛,都是從半夜12點開始徒步行走的,肩上挑著近一百斤的家禽及食料,腳下穿著草鞋,出水泡是都要硬撐著。”總路程約24公里,經過近5點小時的徒步行走,剛好能趕上早市,賣完後再挑空擔子原路行走回家,而此時已經是傍晚了。當時流傳這么一句話:“早上出門不看妻,晚上回家不鬥雞。”調侃的便是該買賣的艱苦。
1960年,衙前村與城北村合併成紅專農坊,衙前改為紅專大隊。永強最早的村辦集體企業也從衙前村開始了。1967年,幾位青年創辦“紅專小五金代加工廠”,是最早的五金廠。該廠最早購置的是腳踏沖床,沖制電烙鐵芯。20世紀80年代,村民創辦針織廠,90年代生產橫機。王會順就是“紅專針織廠”的廠長,他說那時廠里有90多人,村里7%的人都掌握了針織的技術。

地圖信息

地址:溫州市龍灣區興工路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