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藝術

街頭藝術

街頭藝術是在公共場所創作的視覺藝術,通常是未經批准的藝術作品。常見的形式和媒體包括噴漆塗鴉、模版塗鴉、海報藝術、貼紙藝術、街頭裝置和雕塑。

主要包括街頭塗鴉藝術以及街頭行為藝術。在國外的街頭,有一些藝術愛好者會把自己裝扮成雕像,擺出各種姿勢,在遊客的注視下靜靜的站立著,還有的會在地面上創作,而他們所需的只是一盒粉筆和每個人的目光,那些地上的畫作充滿了立體感,給人們一種在視覺上的震撼。這些人的創作往往讓人看不出真或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街頭藝術
  • 外文名:street art 
  • 種類:街頭壁畫、街頭塗鴉、街頭雕塑等
國外發展,市場青睞,尷尬遭遇,爭議,街頭塗鴉,歷史,社會背景,塗鴉之意,形成與發展,塗鴉者藝術家,美學研究,早期街頭藝術,街頭藝術發展,

國外發展

1989年,一個19歲少年在羅德島的滑冰用品店中,以一個法國摔跤手為原型,創造了一個面部特寫的廣告宣傳海報,取名叫“巨人安德魯”,並搭配了一句高深莫測的妙語“巨人安德魯擁有一個民兵團”。作者印刷了100份這個形象的複製品,這些複製品迅速在普羅維登斯市(Providence)傳播。
對藝術家薛普德·法瑞(Shepard Fairey)來說,這句帶有令人困惑的神秘標語給公眾帶來的刺激僅僅是他多產的街頭藝術作品豐富的開始。街頭藝術在以前被認作是不合法的展示著包羅廣告貼畫,海報,模板,壁畫和三維塑像在內的大垃圾收容站。但是他的作品帶有構成主義,新藝術和朋克符號的信息,已經涵蓋了從墨爾本到巴塞隆納的大街小巷。它們已經成為紐約、洛杉磯和柏林的藝術畫廊的一大特色。
法瑞是代表街頭藝術風潮中被主流藝術館接納的一位藝術家。有一年的夏天,倫敦的塔特現代藝術館在外牆上展示了由全球街頭藝術家陣容打造的6幅屹立著的壁畫。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法勒(Faile)一對從紐約來的用泥漿構造圖畫形象的藝術家,布路(Blu)一位長期以來在歐洲各地的廢氣大樓上創造黑白色塗鴉的義大利藝術家以及來自巴西的名為奧斯·葛妙斯(Os Gemeos)的兄弟團。匹茲堡卡耐基藝術館在1月11日開展的第55界卡耐基國際節上收錄了塗鴉藝術家巴利·麥可吉(Barry McGee)天馬行空、絢麗奪目的走廊裝置藝術作品。他還在費城賓夕法尼亞美術學院舉辦了“愛斯坡”( Espo,註:a.k.a. Steve Powers)的個人獨展。布魯克林博物館的現代藝術展廳內的永久性收藏就包括另外一個美國藝術家斯屋恩(Swoon)的手稿。一種都市藝術受到了迄今為止美術界的極大關注,這是一個多么驚人的轉折啊。
代理愛斯坡、奧斯·葛妙斯、麥可吉和80後塗鴉藝術家凱斯·哈瑞英(Keith Haring)的作品的曼哈頓代理商傑弗瑞·戴齊(Jeffrey Deitch)說,“我發現長期以來美術界對不遵循常規的,不買藝術館長和作家賬的藝術家有一種偏見,”但是他同時重申,這種觀點開始改變了,“一些年輕一代的藝術館館長開始在藝術家在街頭創作時或者他們正在準備做些什麼時跟蹤他們。”
這並不能說明街頭藝術家們沒有純正的藝術界血統,相反的,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曾在藝術美術學校學習過,儘管他們並沒有得到藝術碩士的學位。法瑞畢業於羅德島設計學院(the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斯屋恩畢業於普蘭特學院(Pratt Institute),麥可吉畢業於舊金山藝術學院(the San Francisco Art Institute),愛斯坡最近得到了富布萊特獎學金。這些藝術家用他們自己的方式開闢了通過藝術畫廊走向博物館的道路,例如洛杉磯的新印象美術館(New Image Art)和瑪麗·卡諾斯基藝術館(Merry Karnowsky),倫敦的拉扎瑞德藝術館(Lazarides),紐約喬納森·勒汪主題館(Jonathan LeVine)和戴齊主題館(Deitch Projects)等等,這些藝術館幫助這些街頭藝術家在遭遇瓶頸時磨練他們的創作。在戴齊美術館,斯屋恩把她的全部複雜的油氈式人像畫拓展成為描述都市風景和居民生活的三維立體布景藝術。同樣的麥可吉被人認可,因為把室內的空間轉換成為明亮且有幾何圖案的牆面,倒立著的汽車和有著民間藝術風格的混混欲睡的人們的風格。
隨著街頭藝術一頭撞進成熟藝術品市場,一大批曾經的文化遺產破壞者開始成為‘先鋒明星藝術家’,買家們願意為他們的作品一擲千金。頂級街頭藝術家已通過在牆上揮灑畫作建立了強大的冬粉群,他們的畫作隨後會通過網路和社交媒體擴散到世界各地,呈現於廣大客群面前。

市場青睞

收藏者和拍賣行已經都注意到了,例如在拉扎瑞德博物館,法勒的絹網油畫賣到了5萬美金。在喬納森·勒汪主題館,法瑞的大型作品(主要是在木料和畫布上製作的混合元素作品)也賣到高達5萬美金。最近舊金山的白牆畫廊展在個人展上展出了超過100件法瑞的作品,其中包括10×14英尺的拼接畫“人類的二元性”,標價8萬5千美金。在戴齊藝術館,斯屋恩的油畫和麥可吉的布景作品分別售到4萬5千美金和25萬美金。年初倫敦邦翰姆斯拍賣行專門為街頭和其他城市藝術打造了第一場拍賣會。菲利普·德·普瑞(Phillips de Pury)在倫敦的分公司也是這么做的。邦翰姆斯(Bonhams)的銷售額由拍賣的74件產品組成,大約有200萬美金的收益。一幅法勒的絲網作品“法勒的野蠻世界(2007)”,售出了超過4萬美金。上個月底邦翰姆斯規劃了第二場街頭藝術拍賣會。
博物館也在挑選市場競爭力強的街頭藝術品。“有些新的客群完全因為街頭藝術而來到塔特(Tat),其中有10歲左右的孩子,也有70多歲的老人。”塔特現代美術館的“街頭藝術”秀的館長賽德·李維索(Cedar Lewisohn)說道,同時他也是專題著作“街頭藝術,塗鴉的革命”的作者。“展覽有著雙層含義,對那些以往對街頭藝術不感興趣的人來說,這個展覽是一個介紹;對那些對藝術畫廊不敢興趣的人來說,我們可以通過展覽對他們訴說一些什麼。”
藝術品本身從非常廣泛的元素中吸取了靈感。斯屋恩就借鑑了印度尼西亞的影子玩偶和勾敦馬特·克拉克(Gordon Matta-Clark)的藝術風格,但是看起來她最依賴的還是現代流行文化。愛斯坡的畫作搭配上一句尖刻的名言“親愛的,除了你一切都是狗屎”,讓人感覺良好的比喻是來自葡萄酒的商業標誌,然而麥克吉電子動畫的布景中戴頭巾的人物揮舞著灑出顏料的罐子的形象則是取材於塗鴉藝術世界。
以洛杉磯為背景發展的法瑞說他的主要影響力來源於藝術學院之外的地方。“真正給我創造藝術帶來靈感的並非博物館和藝術畫廊,而是滑雪板上的外觀圖形、朋克T恤和專輯的包裝封面,我的能力真正來源真實的藝術世界的恐怕只有國小時期學到的東西了。”法瑞如是說。

尷尬遭遇

網上塗鴉論壇上,有一個沮喪的帖子這樣寫道“我知道我並不孤單,但是我仍然對塔特現代街頭藝術展有一種錯綜複雜的矛盾感覺。”對很多街頭藝術家來說,其中一部分人花費了大量的精力與強制執法部門糾纏。“在丹佛,八月的美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期間,法瑞獲得了對他的第14次逮捕。”李維索指著塔特藝術館的大規模壁畫說 “這給藝術家們提供了一次鞭策自己的機會,創作出以前自己本不可能創造出的曠世之作。”
塔特現代藝術展至少有著單方面的意義,那就是讓這個城市重新思考塗鴉藝術。奧斯·葛妙斯兄弟長久以來就把他們風格的黃皮膚人物形象塗滿聖保羅城市的大街,合法的或者不合法的。但是正當塔特現代藝術館為他們的作品授予榮耀時,聖保羅市卻為了清除“視覺污染”而忙著清理壁畫。一位官員向記者透露這對於聖保羅來說很尷尬,“你們用英語縱容了我們的塗鴉藝術,但是我們卻沒有給它最起碼的價值關注。”聖保羅市將建立註冊制度用以保護街頭藝術。
對那些沒有放棄粗沙質都市背景來迎合美術館和博物館的街頭藝術家來說,呈增長態勢的認可度是一個好訊息。斯屋恩風格的人物像仍然裝飾在紐約的街頭牆面,麥可吉的標語仍可在加利福尼亞的街頭巷尾見到。當法瑞一月份去波士頓國際製圖協會的展覽檢查自己的布置時,要求把街道也作為計畫的一部分。 “我只是去做我要做的事,是我一貫這么做的。”

爭議

有些人認為街頭藝術是一種犯罪,有的人認為街頭藝術是一種藝術形式。是一個邊界話題。街頭藝術可能會被控告為破壞,故意損害他人財產,故意毀壞財物,非法侵入他人土地或房屋,反社會行為。根據他是私人還是公共財產,有不同的法律限制。甚至在一些城市,土地所有者如果允許他們的財產上有塗鴉都是違法的,如果他們的財產可以從其他的公共或者私人財產中看到。德佩大學2012年的一項研究試著把街頭藝術定義為一類犯罪,用從犯罪學和異常行為的理論從犯罪學的角度闡釋它。

街頭塗鴉

歷史

塗鴉(Graffita)的義大利文之意是亂寫,而塗鴉(Graffiti)是指在牆壁上亂塗亂寫出的圖像或畫作。城市塗鴉發源於上世紀60年代的紐約布朗克斯區(Bronx Zone),這是紐約最窮的街區,當時居住在這個區域的年輕人喜歡在布朗克斯區的牆面上胡亂塗畫各自幫派的符號以占據地盤。後來,一些非幫派畫家認為在牆上作畫是很好的創意,於是撇開了幫派意識,逐漸形成了城市塗鴉這門藝術。後來,塗鴉作為其中一種藝術形式傳遍了世界。

社會背景

1960年代到80年代的紐約市區是個充滿熱誠又講求快速步調的城市,居住環境的狹隘把生活拋露在街頭,加上社會的貧富差距懸殊,對於生活在此種社會壓力下的次文化社會邊緣人,已足以形構成所謂的反文化小團體。何況貧民區里有著一群被視為社會問題的失業,失學的西裔或黑人青年。他們在反種族歧視,反戰,反性壓抑,反權力壓抑的運動思潮中,觸及到生存環境所帶來的種族問題,貧窮,就業的束縛,形成一股地域性的反文化社會行為。塗鴉就起源於瀕臨毀滅的紐約社會邊緣,由一群可與當局挑戰的小孩將世俗文化的碎片再重新架築起來。它開始於60年代後期,至80年代盛行不衰。從70年代後期到80年代已有一群藝術家依此維生,發展其有獨特風格的塗鴉藝術。

塗鴉之意

塗鴉(亂畫)義大利文之意是“亂寫”,而塗鴉(塗鴉)(複數形態)則指在牆壁上亂塗寫出的圖像或畫。基本上,塗鴉是一種近於書寫的行為,文字占相當多數,形象的符號或圖形,標誌等也是常見的內容,但多半的形象是以類似書寫的方式,扼要地表明意圖,不刻意去細緻描繪。
街頭粉筆畫是義大利的傳統藝術形式,早於十六十七世紀出現,至二十世紀逐漸被淡忘。直至一九七三年,一間教堂請來街頭藝術家為教堂創作粉筆畫,再令這藝術復興。不過,街頭粉筆畫雖然漂亮但短暫,不易保存,花了無數心血去完成的作品,往往只存在一天便被擦掉。粉筆畫就像人生,很多很美麗的東西都很短暫,更教人珍惜。所以藝術家完成作品之後都會拍下照片留念。
在國內的一些城市的牆面上也會有一些噴繪形式的藝術表現,大都以遍體美術字,特寫的人物形象為表現載體,其實這也是一種街頭藝術!

形成與發展

1970年代初期,當罐裝噴漆隨處可購得後,從地下鐵的火車車箱到月台上,到街道的牆面,一直到廁所里的壁面,到處可見各式各樣色彩鮮艷的塗鴉。早期的塗鴉創作以文字為主,那些塗鴉畫的創作者稱自己為“寫手”(作家),而非“畫家”(畫家),而且通常是匿名的,他們流行用街道號碼取假名,比如瀧183,胡里奧204,坦率207,畫地盤的意味十分濃厚。大部分的塗鴉創作者既不是專業藝術家也不是藝術系的學生,而是來自於布朗克斯布魯克林哈林區的街頭少年。塗鴉的行為本身是一種對於威嚴的反叛,而塗鴉的本身是一種表達的形式,藉由這樣的行為,或許從藝術的角度來說:行為藝術,很快地引起社會,政治界,媒體以及主流藝壇的注意,於是塗鴉文字逐漸減少,轉變成大型精緻的卡通圖像。學院派藝術家也跟進,於是專業塗鴉人開始出現,類似像聯盟的團體也紛紛出現了,之後塗鴉繪畫開始進駐藝廊,供人“欣賞”,“收藏”,“買賣”,“投資”。世界各國便興起了一股塗鴉熱潮。塗鴉藝術的命運,跟同時期崛起的搖滾樂十分類似。一開始人們借這種創作型態反抗體制,表達不滿,發泄情緒,控訴社會,結果卻被整個資本體系收編,由原先的反文化成為藝術的主流。

塗鴉者藝術家

1。塗鴉者沒有傳統的包袱,可以自由創作,直接傳達其情緒;受過學校訓練的塗鴉藝術家則以美學的態度來調和社會現況。
2。塗鴉者以一種無特殊記號的簽名方式,出現製造突出民眾的風格;塗鴉藝術家則以一種去除個人化的風格融入民眾中,其作品風格如廣告或政治宣言,以標準的印刷字型簽名。

美學研究

談到,它通常給予人兩極化的看法塗鴉;大多數的人都將它視為一種破壞,污損,瘋狂,侵犯,恐嚇,但有一些人則認為塗鴉是一種真正的美學性產物,是被壓制者或沒有發言權者個人性的表白,例如,卡吉(約翰凱奇)就認為我們應該珍惜每一個塗鴉記號; 1974年作家諾曼Ø梅勒(諾曼梅勒)在她出版的“塗鴉的信仰“這本書中,把塗鴉的現象看做是對罪惡的工商文明之種族性反叛,並將它浪漫地解釋為社會自由的無秩序顯示,藝評如蘇勒Ø加布立克(蘇子加布利克)則認為那些街頭少年被渴求新鮮的藝術市場所發掘。

早期街頭藝術

街頭藝術是Hip-Hop文化的一種發展,他的起源自然與Hip-Hop息息相關。Hip-Hop源自美國紐約的黑人小區BRONX,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初創於紐約的窮困工薪階級的少數民族中。它匯集了非洲音樂、南北美洲音樂和藝術文化。他們將生活上的娛樂發展成為現今多樣的Hip-Hop文化,發揮黑人獨有的特質,如節奏感及歌聲進而舒緩情緒和消遣。在創始之初,Hip-Hop一詞由四大元素組成:DJ(混合、切割和擦片)、MC(說唱、節奏、詩歌和朗誦)、街舞。這一時期的Hip-Hop稱之為老派Hip-Hop(Old School Hip-Hop)。Hip-Hop原本是一種屬於街頭的文化,代表著一種生活態度與方式。新派Hip-Hop出現於90年代初,並流行到今。

街頭藝術發展

西方的街頭藝術
街頭雕塑———為探究城市的歷史引路
我們所到的任意一個大小城市,當地歷史上的音樂、藝術大師、傑出領袖、著名建築物的設計者抑或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著名人物,均被作為街頭雕塑的主體。這些雕塑,往往矗立在街道、建築物最搶眼的地方,讓你不忍繞開。走近這些栩栩如生的雕塑,你便和它們對上了話,你便可以了解它們的生平,了解它們與這座城市的關係,你便對它們和這座因它們而輝煌的城市肅然起敬。
街頭作畫———大地就是畫板
在歐洲的街頭巷角,甚至步行街的街心,經常可見畫師在當眾作畫,或描人像、或畫花草風光、或擬抽象,任由旁觀者評彈。這種以大地作畫板的壯舉,不但顯露出西方人豁達直率、富有挑戰精神的性格特徵,而且實踐了藝術創作源於生活、表現生活的藝術內涵。這既是一種技藝和勇氣,更是對藝術規律的忠誠。
街頭獻藝———尋知音於平民
西方歷來把看演出、聽音樂作為一種貴族式的享受。然而,現今在西方任何一座城市的街頭,經常可見“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景致———高雅莊嚴的演藝活動,與市民們的逛街消閒融為一體。在這些演藝活動中,有類似吉普塞流浪般的樂隊,有化妝、造型為雕塑群體的表演家族,有男女歌唱家獨在街頭“唱大風”,也有全身掛滿樂器、使出渾身解數吹拉彈唱的樂匠。你可以隨意聽、隨意看,甚至還可以混在他們中間同歌共舞,或者隨意回敬幾枚硬幣。
東方(中國)的街頭藝術
可能有人認為,街頭藝術是從國外引進來的,中國本身並沒有街頭藝術;實際上早在漢朝(有歷史記載),我們就有了街頭藝術——燈會;中國的街頭藝術的歷史並不比西方的短,中國的街頭藝術也別有特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