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障

行障

亦仆“行鄣”。可以移動的屏風,古代貴族出遊時用。《南史·宗測傳》:“測善畫,自圖阮籍遇蘇門於行鄣上,坐臥對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行障
  • 外文名:For avoidance
  • 概括:移動的屏風
  • 出處:《南史·宗測傳》
概述,鹵簿制度,

概述

行障的出現與步障大抵同時或稍後。 它仿佛是從步障中截取一幅, 然後以一竿懸挑中央,竿下設障座,可以隨所宜而置放,卻比帷和步障更為精巧。能夠知道的早期行障圖像似只有一例,即河南鄧縣學莊村南朝墓葬出土的一方模印加彩畫像磚。此磚刻畫四位侍者,兩兩為對,走在前面的一對手捧博山爐,緊跟在後的一對捧持略似傘蓋的兩具行障。翠綠色的障幅,下端作成波曲,頂端飄垂下來的兩條紅帶子大約是從結帷之組綬演變而來,撐竿下的障座,則顯示著它與步障的同源。行障在這裡與博山爐結為一組,那么很可能是作為室內陳設用具。

鹵簿制度

另一方面,行障在唐代又進入鹵簿制度。《通典》卷一○七《開元禮纂類二》 “皇太后皇后鹵簿”條: “行障六具(分左右,宮人執);次坐障三具(分左右,宮人執)。又“內命婦四妃九嬪婕妤美人才人鹵簿 (太子良娣以下同) ” : “行障三具 (九嬪以下二具); 坐障二具 (九嬪以下一具,並婦人執)。與文獻適相對應的實例,為唐顯慶五年李震墓墓道西壁的一幅出行圖。圖繪牛車一具,前有虬發赤足者御車而行,後有侍女三人緊緊相隨。中間一位男裝者下著線鞋、條紋褲,手持行障負於肩。行障的障幅與前舉南朝之例相比大了很多,不過障竿中挑、長帶飄垂,形制依然。《明史》卷六五《輿服一》並述其淵源,末云: “明皇后用行障、坐障,皆以紅綾為之,繪升降鸞鳳雲文,行障繪瑞草於瀝水;坐障繪雲文於頂。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