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科學管理理論

行為科學是對企業職工在生產中的行為及這些行為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研究的理論。它是綜合套用心理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人類學、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法律學、教育學、精神病學、市場學及管理學的理論和方法, 研究人的行為的邊緣學科。行為科學曾稱為人際關係學。20 世紀 20 年代中至 30 年代初,梅奧通過霍桑試驗,創立人際關係理論。1949 年在美國芝加哥召開的第一次跨學科會議上,首次提出行為科學的名稱。1953 年正式把這門綜合性學科定名為“行為科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行為科學管理理論
  • 時間:20世紀30年代
  • 屬於:一門綜合性科學
  • 關於:發展成國外管理研究的主要學派
理論簡介,產生與發展,理論的論點,主要特點,企業管理影響,比較,

理論簡介

是綜合套用心理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人類學、經濟學、政治學、歷史學、法律學、教育學、精神病學及管理理論和方法,研究人的行為的邊緣學科。它研究人的行為產生、發展和相互轉化的規律,以便預測人的行為和控制人的行為。
目前行為科學已在管理上得到廣泛的套用,並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它的成功改變了管理者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行為科學把以“事”為中心的管理,改變為以“人”為中心的管理,由原來對“規章制度”的研究發展到對人的行為的研究;由原來的專制型管理向民主型管理過渡。

產生與發展

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產生之前,在西方盛行的是古典管理理論,古典管理理論產生形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是系統地研究企業生產過程和行政組織管理。前者以泰羅為代表,著重研究車間生產,如何提高勞動生產率問題;後者以法約爾、韋伯為代表,著重探討大企業整體的經營管理,且突出的是行政級別組織體系理論。
行為科學管理理論在相當程度上克服了古典管理理論的弊端。行為科學管理理論始於20世紀20年代中至30年代初梅奧的霍桑實驗,該項研究的結果表明,工人的工作動機和行為並不僅僅為金錢收入等物質利益所驅使,他們不是“經濟人”而是“社會人”,有社會性的需要。梅奧因之建立了人際關係理論,行為科學的前提也稱為人際關係學。1949年在美國芝加哥召開的一次跨學科會議上,首先提出行為科學這一名稱。1953年正式把這門綜合性學科定名為“行為科學”。
對於行為科學,國外國內都持有不同的看法。國外有人認為它現在只不過是一種科學的虛構,還不是科學的真實。在理論上是混亂的,概念上也是不統一的,方法上的可靠性也值得懷疑。國內有三種意見:第一種認為行為科學是一門現代科學,任何國家和階級都可以研究它、套用它;第二種認為行為科學是調和階級矛盾的產物,是為維持資本主義秩序服務的,必須徹底否定;第三種認為,人的行為是客觀存在的,把人的行為作為一門科學來研究是完全必要的,在研究中提出假設也是允許的,行為科學有合理的地方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應當根據我國國情,吸收其合理的成分。

理論的論點

現行的行為科學管理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四個問題:
1、人性假設是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出發點。其中各個時期、管理者對管理對象的認識可以分為六種基本類型:工具人假設;經濟人假設;社會人假設;自我實現人假設;複雜人假設;決策人假設。
2、激勵理論是行為科學的核心內容,具體而言,需要層次理論、行為改造理論、過程分析理論三個方面進行的。
3、群體行為理論是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重要支柱,掌握群體心理是研究群體行為的重要組成部分。
4、領導行為理論是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對領導者的素質、領導行為、領導本體類型、領導方式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特點

1、把人的因素作為管理的首要因素,強調以人為中心的管理,重視職工多種需要的滿足;
2、綜合利用多學科的成果,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探討人的行為之間的因果關係及改進行為的辦法;
3、重視組織的整體性和整體發展,把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
4、重視組織內部的信息流通和反饋,用溝通代替指揮監督,注重參與式管理和職工的自我管理;
5、重視內部管理,忽視市場需求、社會狀況、科技發展、經濟變化、工會組織等外部因素的影響;
6、強調人的感情和社會因素,忽視正式組織的職能及理性和經濟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

企業管理影響

行為科學對企業管理的影響主要有如下幾點:
強調企業管理中人的因素的重要性。
主張從社會學、心理學的角度來研究管理。
重視社會環境,人們的相互關係對勞動效率的影響。
認為行為是人的思想、感情、欲望在行動上的表現,管理的作用就在於使人們因措施的刺激而產生一種行為動機。
要從人的行為本性激發出動力。

比較

二者的比較及其主要缺陷和解決:
將兩種理論比較而言,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著重點在於人,它關注人的興趣態度、情緒積極性等對工作及其效率的影響,從人性、心理的角度來剖析和改善參與者的主觀條件,從而帶動對客觀因素的改變,以期總體上完善管理體制提高工作效率,其中又特彆強調對領導者的行為的研究。管理行為是人的行為,因此可以說,行為科學管理理論是從管理的主體角度進行的。套用到教育管理上,管理者更加重視對教職員工在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強調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重視激勵教師的工作熱情、事業心、成就感,改善教師的人際關係,增強組織凝聚力群體意識
系統管理理論將學校系統看成是整個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學校這個機構與社會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習俗等因素都能對學校的基本秩序、正常運行產生影響。同時學校本身也是一個整體,“從整體上研究影響教育質量和秩序的各個因素之間的關係和聯繫,研究各種不同組合方式所產生的不同效果”,因此從這種角度來講,系統管理理論是將學校作為管理客體來研究的。同樣,系統管理理論也重視“經理”(即領導者)的特殊地位,不論是巴納德的理論還是卡斯特的權變理論,或是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型,都充分強調了“經理”及其決定對管理過程的重要性。
兩種理論從不同的側面對教育管理提出了各自的觀點和建議,但都是從單方面進行的討論,我認為,管理行為是一個雙向互動的概念,而不是單向的線性行為。正如西方的“接受美學”一樣(“接受美學”認為一個作品只有被讀者閱讀以後才真正具有價值),管理行為只有引起了對象的一定反映才算一個完整的過程。中國也有句俗語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在學校系統中,管理者或是教師都只占小部分的比例,而更多的是學生,因此,僅僅強調管理者的積極性而忽略了學生的能動性的觀點是片面的,這二者應該兼顧。同時,系統管理理論在決策某些超理性因素起著重要作用的問題時也有所局限,因而,重視群體心理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因為群體心理是任何管理行為最直接也最真實的反映。
群體心理是群體成員對某群體存在的物質生活條件、社會關係、共同利益和群體活動等方面的共同反映。影響群體心理的因素重要有兩方面:不穩定的成分,如情緒、氣憤、輿論等;另一個是相對穩定的成分如習慣、風氣、傳統等。群體心理的一般特徵包括:群體目標、群體結構群體規範群體意識群體行為群體凝聚力六個方面,群體心理對其行為的支配作用集中體現在群體動力上。群體動力是一個群體維持和發展的心理現象的功能。具體落實到高校管理上,一所高校只有正確引導群體心理,發揮群體動力,才能充分激發群體士氣,增強群體凝聚力,減少群體內部衝突,加強與管理者配合力度與默契,有效提高管理效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