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春

行春,漢語辭彙。

拼音:xínɡ chūn

釋義:1、謂官吏春日出巡。2.泛指遊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行春
  • 外文名:tour in the spring
  • 拼音:xínɡ chūn
  • 釋義:謂官吏春日出巡
詞語,拼音,英文名稱,引證解釋,民間習俗,行春橋,基本信息,歷史,傳說故事,

詞語

行春

拼音

xínɡ chūn
姊妹行春圖姊妹行春圖

英文名稱

tour in the spring

引證解釋

1、謂官吏春日出巡
後漢書·鄭弘傳》:“ 弘 少為鄉嗇夫,太守 第五倫 行春,見而深奇之,召署督郵,與孝廉。” 李賢 註:“太守常以春行所主縣,勸人農桑,振救乏絕。”
周書·裴文舉傳》:“ 邃 ( 裴邃 )之往 正平 也,以廉約自守,每行春省俗,腳踏車而已。”
唐 高適 《過盧明府有贈》詩:“明日復行春逶迤出郊壇。”
李白 《虞城縣令李公去思頌碑》序:“﹝ 李公 ﹞因行春,見枯骸於路隅,惻然疚懷,出俸而葬。”
清 錢謙益 《春初過嚴文靖公錦峰書院敬題十韻》:“宰相行春地,承平百歲中。”
2、泛指遊春
明 葉憲祖 《鸞鎞記·閨詠》:“閒行莫向城南道,怕有行春吉士挑。”

民間習俗

在長江南部的一些地區,沿襲下來一種很古老的習俗:行春。人們不分男女老少,都要在立春的頭天,像迎接新娘一樣迎接春天的來臨。這種儀式的龐大,有時涉及幾個鄉鎮,有時是一個縣市,人們用各種幽默而愉快的舉動,為春天表演。 少時曾親身參加過這種“行春”的活動,至今仍無法忘記那些立於山野之間的隊伍,隨著山水起伏,伴著柳樹舞蹈。活動沒有官方的主持人,主要是地方上有號召力的長者操辦,有時純粹就屬自發的。女人帶來自製的彩幡以及那些剛從田頭山野採集的野花,男人則牽來家裡的耕牛,沿著田埂排成兩溜子,男男女女嘻笑相逗,互相打趣,平時少見的一副悠閒自得的模樣。這時,首先會唱歌的女人就要甩開嗓子唱上幾首,少數調皮的年輕人便拍打著臉盆,算是應和。我去看“行春”活動的那年,才十歲左右,只有看熱鬧的份兒。擠在人縫裡,手還被村鄰牽著,幾經央求才擠到了隊伍的前面。婦女們唱的大多是民歌民調,半懂半不懂,但她們搖頭晃腦的神情至今仍深刻在腦海里,有種毫不褪色的力量。唱完了歌,還有一個重要的儀式:彼此交換一下牽來的耕牛,互相摸一摸,在農村的口諺叫:“摸摸春牛腳,賺錢賺得著。”少數不聽話的牛,這時難免有發怒的行為,踢上你一腳,但被踢的人也都咧著大嘴嘿嘿地笑,決不朝牛發脾氣。放完鞭炮,接下來就是“舞牛”的精彩把戲了。
後來曾在明朝詩歌里讀到過江南這種舞牛活動的淵源。周希曜在《寶安(即今天的深圳──作者注)春色篇》里寫道:“春牛高擁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盤桓。”現代人完全可以想像得到古人們擁到山野之間,用紙紮的春牛和麒麟高歌狂舞時那種興奮的情景。少時在江南看到的這種“行春”儀式,就是古老習俗的延續,在民間娛樂中享受豐收和新春的喜悅。精彩的“舞牛”中,人與人同樂,人與牛共舞,少不了人仰牛翻的鏡頭。有的是十多個人圍著牛,一邊走動,一邊整齊地喊著嘿育嘿育的聲調,在田間地頭久久迴蕩。數百人一起熱鬧的場景是生動的,也是深刻的,將幼小的靈魂激盪起來,讓遠離那片土地後仍割捨不掉懷念的情結。每當看到人們迎春的種種活動,就情不自禁想起少時在江南看到的行春的方式。去年去江南蘇州、松江一帶出差時,無意中又有幸親眼目睹了一次行春的經歷。 現在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行春時已多出一項新的內容。 這天的天氣很晴朗,乘坐一輛中巴車去一景點,在拐過一座不高的山岡後,突然發現有好幾百人的隊伍,熱鬧非凡。大家大都穿著新衣,一位像官員的人在做主持,再加上記者的職業習慣,就下車了。幾十條黃牛穿上了彩色背心,已列隊站在田野。旁邊還插著一桿國旗,排列著一行樂器。參加行春活動的人,除了自唱、對歌之外,還舉行了牛的奔跑比賽。緊接著,是我熟悉的“摸春牛”習俗,男女老少都爭先恐後地上去摸一摸,有個小伙子還很滑稽地親吻了一頭大黃牛的前額。活動結束,有人端上了“七彩湯”,即用七種蔬菜做成的菜羹湯,色澤豐富,鮮口異常。大家隨便端起就喝,沒有什麼規矩,並有熱心的人告訴我:“喝了這迎春湯,你可就是春天的一顆心了!”的確,在這種特有的行春儀式中,人給予了自然一種極高的禮儀待遇,自然也會給予人們以真誠的報答。

行春橋

行春橋行春橋

基本信息

蘇州行春橋位於城市南上方山路,跨石湖北渚。始建年代無考,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知縣趙彥貞修,宋范成大《行春橋記》云:“胥門以西,橫山以東,往來憧憧,如行圖畫間。凡游吳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則與未始游者無異。”明成化間知縣文貴再修。崇禎間郡人大司馬申用懋再修,增石欄。

歷史

1949年國民黨軍隊撤退時拆去橋東四孔,1953年修復,1957年重修。半圓薄墩九孔連拱長橋,東西走向,全長54米,中寬5.20米,中孔淨跨5.30米,矢高2.60米。花崗石砌築,長系石則為武康石,端部雕獸面,殆宋代舊物。條石欄板,各望柱頭雕蹲獅。橋身平緩,勢若長虹。舊時蘇州有農曆八月十八日游石湖,看行春橋下串月之俗。其時明月初起,橋洞中月影如串,游石湖登行春橋者傾城而出,遊船如織,歌舞音樂之聲通宵達旦。清代詩人尤侗有詩云:“常是攜兒看串月,行春橋畔聽吹蕭。”宋代已有,清重建。1963年3月20日公布為市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2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蘇州西南6公里處有石湖,為著名的旅遊景點。

傳說故事

相傳吳越爭霸之時,越國名臣范蠡在滅吳後,帶著西施由這裡歸隱太湖,故附近有鎮名蠡墅。南宋著名田園詩人范成大退休後即在石湖養老,自號石湖老人。在湖東面田圃相間,水系雜錯之處有一座行春橋,因為橋下洞函中不僅流過一條小河,而是幾處溪流分別流經其不同的橋孔,故人稱九環洞橋。橋上有重級石欄,遊人可隨處坐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